ARCS动机理论在案例教学中的运用
2020-03-28王佳佳赵娟
王佳佳 赵娟
[摘 要]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在教学中常用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新型教学方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案例教学是教师思考的重点,以数学教育学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ARCS动机理论融入案例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关 键 词] ARCS动机理论;案例教学;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7-0176-02
一、问题提出
随着教育教学的研究发展,传统的讲授法已不能满足当前课堂教学的需求,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结合学科对象、教学对象的特点运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讨论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微课、慕课等,每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因其特殊之处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各阶段的教育教学中。以案例式教学为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源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和趣味性,能够帮助教师建立互动性课堂,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数学教育学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中通常考虑案例教学法,引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程理论知识并对某些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具有能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学习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笔者希望能改进当前的案例教学。在通过对苛勒ARCS动机理论的详细研究与分析后,发现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课程的案例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探讨了如何将ARCS动机理论的四要素——注意、切身性、自信、满足感融入数学教育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中。
二、ARCS动机理论
ARCS动机理论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苛勒(Keller,J.M.,1987)在总结大量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不断的研究,发展逐渐趋于相对完善,其中A、R、C、S分别代表Attention(注意)、Relevance(切身性)、Confidence(自信)、Satisfaction(满足感),这也是Keller教授认为激发学习动机的四要素。从理论中可知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首先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让学生对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产生探究兴趣;其次由于不同学生有其不同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因此教学中需要考虑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切身性,让学习内容符合学生当前认知结构和自身需求;然后在學生已有的能力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达成预期学习目标的信念;最后还需要关注内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帮助学生体会学习的满足感,从而维持学习动机。具体ARCS动机模型的分类与激发动机方法如下表所示。
三、ARCS动机理论在案例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教育学包括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内容,是数学师范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对师范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师范生首先要关注并掌握课程标准,然后要学会分析教材和处理教材,最后要具备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正是由于课程的这种综合性质,课堂中按理论篇与实践篇展开教学,结合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学习来提高教学效果。为了让案例教学法在数学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优势,可以借助苛勒ARCS动机模型的理论指导,从模型的注意、切身性、自信、满足感这四个要素出发,探讨案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最终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巧用案例,吸引注意力。“注意”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注意力的集中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数学教育学虽然是一门专业课,但它却不同于其他数学专业课程,它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运算,也没有那么深奥难懂的数学知识点,有的只是较多的理论理解、材料解读、文字叙述等,甚至有学生认为它是一门文字性的科目,不足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苛勒的ARCS动机理论指出可以通过唤起感知、探究和可变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通常学生会主动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事物产生注意,会对某些不一样的事物充满好奇,这份好奇心便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该课程的内容巧妙运用一些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些有趣的、真实的、反差大的案例通常具有刺激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让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有继续学习的想法。
精选案例,符合切身性。苛勒的ARCS动机理论指出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后,就会产生诸如“为什么我们必须学习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和我们的兴趣或目标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疑问,因此教学中如何回答学生的这些疑问便成了教学的关键。从对个别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存在很大的疑惑,这也对他们真正投入课程的学习中产生了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疑问,必须使学生从心底明白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数学教育学虽然是师范生学习了基础课程后的又一门专业课程,但其不如其他课程具有明显的计算性和实用性,因此学生往往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不能将课程与自身发展相结合,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就没有了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不理想。基于此在教学中可以考虑案例的精选、内容的合理调整,来使学生感受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考虑到学生要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可以综合分析考纲和课程教学大纲,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考试内容适当融入教学内容中,教学中的案例也可适当从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选取,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理解案例的作用与考试相关知识点,更真切地感受到课程内容的学习与自身相关,体会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肯定案例,增强自信心。从ARCS动机理论可知,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不仅与学习内容能否引起注意、是否满足切身性有关外,还与学生的自信心有着紧密联系,自信心的不断增强才能维持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想法,肯定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学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就数学教育学而言,该课程的教学中经常用到案例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掌握理论要点,那么用到的案例除了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外,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案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经验尝试编写、分析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对学生的案例做出客观评价。这样的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建立成功的期望,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心,认识到成功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结果,从而进一步维持课程的学习动机。
分享案例,促进满足感。“满足感”是学习中维持动机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学习的过程或者学习的结果感到满意时,才有继续学习的兴趣,而且学习兴趣会大有增进,对下一步学习也有着更大的好奇心。数学教育学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具备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如果能让学生提前明确这一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必然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在教育见习、课外阅读、家教经验中遇到的教育教学实例,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分享,与同学、老师的共同讨论,获得内心的满足感,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一方面维持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师范技能。
ARCS动机理论的四个要素为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有效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使案例教学适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如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师生互动的优势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對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应龙,何祥勇.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孙玉红.案例教学的本质理解与特征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76-77.
[4]张桂香.初中数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探究[J].农家参谋, 2019(10).
[5]姜雨忻.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数学微课教学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6]夏惠,张小红.基于ARCS动机理论的案例教学设计[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3(3):191-192.
编辑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