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2020-03-28崔莹
崔莹
[摘 要] 目前,我国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这些都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对我国的中职教学培养目的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将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但是我国对农学类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注力度相对来说比较小。从抓住科学理解综合职业能力的相关内涵这个方面,解析我国目前农学专业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情况,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在教育改革当中树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关 键 词] 农学专业;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0)29-0178-02
一、对农学教育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相关含义的阐述
当前,我国在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十分可观的学术成果,但是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相关探讨还是没有统一的看法。相关领域的一部分专家认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主要包括综合职业能力(学生可以将自身所需的专业能力抽象出来,这种能力包括对技术的改造能力、自身的社会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对自身职业的适应能力、市场运作能力以及质量和经济意识)与基本职业能力(学生可以胜任自身所在岗位的必备的实际职业能力)两个层面。
通过以上结论我们可以得出,所谓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它并不只是以一个单一的主体存在,它也会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学科知识越来越丰富等多种因素日益进行自我更新。
二、农学专业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发展现状
目前,在课堂教学上问题,仍然有许多学校的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关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传授,学生缺少亲身实践的机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我国的中职技术学院的发展受资金和学校场地的影响,导致专业建设比较落后,也就是说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验场地和设备都不能够满足新生知识发展的要求,经费的欠缺使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
2.职业技术学院缺少能够对接的校外实习机构,实习机构主要包括农场、园林和其他企业,由于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办法和相关的企业机构签订一套互惠互利的实习协议,也使在校学生的实习机构数量变得十分少。除此之外,在校学生自身的家庭因素也在其中有着影响,使学生本应该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发展现状
职业技术学院收纳的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很多教师觉得培养这批学生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以前比较薄弱的文化基础知识,然后再进一步为学生以后所需的专业基础练好扎实的文化基础;还有一些教师觉得中等职业教学目标就是为学生培养一技之长,只要学生学会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以上两种看法都和我国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相背离,他们没有认识到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需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专业技术和文化知识,又要拥有一种专业能力来适应时代所需。
(三)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许多人对中职教育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看来,这种教育是一种上不了台面的教育,这种教育不能与大学学历教育相比较,只是那些求学无望的学生才会选择这条道路,即使接受过这种教育也得不到什么成果。因为这种理解误区的影响,再加上专业又是农学,与农业生产有联系,中职教育得不到群体的接纳,因此在农学类专业中职学院中的学生总体生源质量就会偏低,进而也阻碍了农学专业中职教育的深度发展。
(四)中职生学习困难
由于受社会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中职技术学院学生的消极和自卑心理十分严重,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应试教育中的“失败者”,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由于高中时期主课长期以来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由于主课没学好,所以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当中也会对这些科目产生反感;中职生的学习周期比较长,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要掌握许多知识点,但他们不可能将其全部掌握,随着时间的累积,错误点也越来越多,所以就给学生形成了无法超越的屏障,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讨厌学习的想法。我国中职学校当中的学生,特别优秀的学生数量较少,这样就起不到优秀学生的激励作用,中职学生对学习的激情也不高;还有就是很多教师没有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做不到将课堂知识和当下职业情况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和发展。
三、提高农学专业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水平的具体方案
(一)从基本的认知上开始注重对农学专业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这要求我们认识到综合能力培养并不是从独立的方面出发,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这个概念。再者,充分了解农学专业主要的学习内容,进而将农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下来。最后,对课堂培养的效果要十分注重,也就是说,老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够只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同时也要对社会实践等其他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在培养学生自身的业务能力这一方面上,主要看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知识和技能等。除此之外,学校也要针对教学模式建立一套理论和实际两者结合、课上与课外相结合、农学专业实践能力和相关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结合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案。
(二)对中职技术学院的教师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要想使学院的教师结构更加合理,一定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老师不但要具备符合要求的文化知识,也要具备十分扎实的相关技术水平。对在校任职的老师的要求是他们不但要有教师资格证,与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等级证也要具备。中职技术学院要针对教师自身的工作素养开展定期的培训工作,主要针对学校开设的农学专业的重点课程,这些课程当中包括农业生态学、遗传学、育种学、种子学、植物病虫害学、农业推广学、应用概率统计等不断强化老师基本技能的培训,要求老师的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创新能力得到日益提高,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另外,要想更好地推动教师综合素养水平的提高,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环节的教学技能培训。
(三)增加对职业技术学院的资金投入,使校企结合力度日益加大
目前针对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现状来说,中职学院和相对应的企业两者之间的联合程度也对学校自身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院的部门领导要充分注重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农学专业这一学科包括作物生产以及作物病害等多个方面,学校也要给在这些领域实习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设备。所以中职技术学院的学科建设要想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要有打长期战的决心,不能够因为农学专业的生源质量差就不重视对该专业的资金投入。另外,在寻找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的时候,一份合法合规的合同是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文件的签订可以更加规范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行为,与此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与其合作公司要保持紧密交流,发展更多可供合作的公司,校企在进行合作之前一定要簽订一系列必备的风险与合作协议,还要指派在校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到与学校签约的相关公司学习和观察,同时与学校合作的公司也要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去学校向学生展示公司相关的基础活动,两者之间相互的来往为校企之间共赢合作提供了保障。
(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专题训练课以及分组活动课等活动,来营造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进行自由讨论,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体现出来。一般选择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的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所以学校要重视对他们专业知识的定期训练,对优秀的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一个学期下来,他们也会有很多的旧知识空白区域,所以在开展新课之前一定要对以往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温故。
(五)在农学专业课程的准备上要注重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
农学专业从总体上说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仍旧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只理解了书本当中的理论知识,对当下的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不太了解,缺乏动手能力,对于农业基本技能,学生掌握的力度不够大,最终也使在校学生所学的内容没有办法为该领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我们要知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有着紧密联系。现在农学专业课堂授课的内容对在校学生来说十分不具体,也比较枯燥,甚至某些内容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失去深度研究的兴趣,既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又严重阻碍了学校的教学进度。目前很多中职技术学院的农学类专业课堂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直接将课本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合、设置的考试考核内容也没有与当下实际的农业生产情况相结合。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知识,就是在课堂上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全面教给学生,也要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探究意识,这种教学方式才能够顺应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所以专业课的老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对上述文章的研究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要想使农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能从单一的方面入手,而是要增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全方位出发,根据“综合”这一个中心开展自身的教育工作,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意识,也能够使在校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农学职业、科技的量性拓展以及知识的不断更新。最重要的是能够使在校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紧跟时代脚步不落后。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2).
[2]武传表,刘慧蒙.职业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以高校旅游管理学生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9(36).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