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环境创设: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保障
2020-03-28徐昂
徐昂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环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教育立场与教育环境的整体关系,创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环境,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劳动教育 环境创设 高职院校
1.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特点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并非单纯地进行体力劳动,而是要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成长、学会创新,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幸福观、使命观、价值观。强调创造性劳动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学生持续性热爱劳动创造的习惯,实现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容易好高骛远、好逸恶劳,缺乏劳动、生存基本技能的问题教育作为当代学生最缺乏的根本教育,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必须加强和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创造优化劳动教育环境,增强高校劳动教育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的复合型人才。
2.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随着时代发展,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不断增加,在诸多方面都会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本文将高职院校教育环境的诸多构成要素在形式上分为显性和隐性环境因素,在内容上分为物质、文化、制度、网络及人际关系等因素。为确保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加强劳动教育环境管理构成要素的管理。
2.1显性环境因素
2.1.1物质因素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环境中的基本构成要素就是物质因素,主要包括教学、实训等场所的设施完善程度,教育者获取信息的科学化水平和线上网络环境等。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实训场所设施方面管理不到位,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加强对显性环境因素的调控,营造良好的教学、实训场所环境,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2.1.2制度因素
制度建设和学校管理者对整个劳动教育起导向性作用,劳动教育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创新劳动教育的根本,应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劳动教育制度。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对劳动的情感、兴趣,尚未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与态度,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劳动技术、技能的兴趣。学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策略,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劳动教育专项课程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习与教学能力,根據时代要求因材施教,制定科学的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作为课程纳入成绩考评,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还要开设劳动技能课堂,举办劳模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习惯。
2.1.3网络环境因素
网络的便捷性和即时性大大减少了劳动者的体力与智力的消耗,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要想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就要营造与优化当前校园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利用网络进行劳动量化反馈,完善劳动教育网络建设。与此同时,更好地利用数字校园、抖音、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设计具有劳动性质的网络LOGO,传播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消除对学生发展有阻碍的消极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端正劳动态度。
2.2隐性环境因素
2.2.1文化因素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环境的隐性环境因素指的是学校的劳动文化、氛围等精神层面的因素。主要包含校风、班风、氛围、线上文化等。它们是影响学校劳动文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校级管理者只有全面支持劳动教育各项发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才会积极配合劳动教育的开展,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氛围。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和谐有趣的劳动氛围,帮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使学生逐渐认同劳动带来的种种益处。
2.2.2人际关系因素
人是社会的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首先要学会劳动。现在社会劳动方式多样化,个人劳动成果与集体挂钩,只有在团队中相互合作才能产生更多的劳动效益。只有创造融洽和谐的校园交际环境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参与劳动、热爱劳动、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最基础的人际关系,其中师生关系具有双向性,不仅需要学生尊师重道,还要求教师与学生在建立人际关系时秉持相互尊重的原则,亦师亦友。这种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助于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劳动教育,更有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
3.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3.1校园物质建设所体现的劳动内涵缺失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工作,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大幅度提高,生源质量得到了提升。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技术技能教育,但是在校园物质建设中劳动内涵未能齐头并进。教学场所、实训设施陈旧,设备缺乏,图书馆藏量少,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质规划和建设方面缺乏人文关怀,学生遍布全国各省市地区,有不同的种族与背景,学校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时没有赋予差异化、个性化的劳动内涵,将劳动教育贯穿校园文化物质建设始终;校园景观设计方面未能结合劳动教育的要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增强环境与人之间的和谐性,也未能充分体现劳动精神。
3.2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缺位
高职院校生源整体素质不如普通高等院校,在行为文化中体现较突出的是学生学习氛围不浓厚,学习态度不积极,个别教育者存在不担当、不作为等现象。都会影响校风建设和劳动教育环境的创设。部分学生没有因接受劳动教育而改变和提高。学校较重视教学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却流于形式,没有针对劳动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综合分析、对症下药。
3.3教育者劳动教育理念滞后
在劳动教育中很多院校没有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存在一定错误认知和薄弱环节,没有因势利导,没有根据时代背景及学生实际环境改变劳动教育策略,存在学生劳动观念与态度出现偏差,以及个别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没有根据当前“00后”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被传统劳动教育方式束缚。在工业信息4.0时代背景下,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化,仍完全采用填鸭式教学,缺乏互动,没有交流,久而久之就会制约学生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劳动观的树立,学生普遍存在对劳动认知不够甚至态度消极的现象。
3.4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不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制度,没有把劳动教育列入考核范围,没有将学生的劳动教育成绩作为教师的评价指标,教师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二是没有将学生劳动成果和综合测评挂钩,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没有建设“以人为本”的劳动教育制度,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制度建设。优良的制度文化环境具有强大的合力,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劳动教育中,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此方面缺乏民主性。
4.全方位立体化创设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环境
4.1以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为重点
教学场所设施是课堂教学环境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加大教室及实训室环境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各项教学设施,满足现代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革新需求,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务部门应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劳动教育机制,鼓励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引起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教育者应强化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利用VR技术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让学生体会不同劳动的特点,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提高劳动技术对学生的吸引力。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会极大地推进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将VR技术引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堂,可以结合我国劳动人民的历史、劳动创造带来的影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又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学生通过观察、参与劳动,敬畏劳动、体验劳动,完成劳动教育,使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劳动境界的培养在依托后勤服务领域开展的劳动实践、劳动锻炼中自然而然地完成[1](61-64)。
4.2以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创设为基础
校园劳动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劳动文化环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劳动教育无处不在,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真切感受得到,能对学生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具备陶冶功能、导向和激励功能、约束与规范功能。
影响学生劳动教育的环境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基于物质文化的校园劳动文化创设,团委和学生工作处可采用广播、报纸、英语角、宣传栏等方式加大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吸引学生与教师的注意力,通过普及宣传加深学生与老师对劳动的理解,并融入劳动思維。还可以发挥设计校徽、院徽及校内雕塑等形式的导向功能,影响学生对劳动的观点与态度。在精神文化环境创设中,应明确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指导方针,强化对教育者劳动教育的理论素质培养,定期开展培训,满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革新要求,与时俱进,将新时代劳动教育及思想内容融入教师管理中,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3以社会实践环境创设为关键
在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中,社会实践属于多重教育,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社会实践环境是营造劳动教育环境的形式之一,但不等同于劳动教育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社会的外在要求与学生的内在需要相结合,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改善实习实训制度,掌握岗位实践要求,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还可以使他们进一步熟练掌握专业技术。高职院校教育者应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与企业和各机关事业单位联合举办结合各学院专业的劳动技能比赛,充分挖掘学生劳动潜能,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4.4以线上网络环境创设为保障
网络环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为“00后”,思想开放,创新性比较强,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力较强。当前,网络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学习、生活无不受网络的深刻影响。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拓展劳动教育,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劳动文化与家长教育这些空间维度中把学生劳动教育与专业技术融为一体,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劳动教育学习平台,创造校园劳动教育网络环境。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年龄、思想和生活的综合分析,整合劳动教育资源,通过数字校园、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营造劳动氛围浓厚的网络环境,使受教育者将学到的劳动教育理论与技能灵活运用在学习及生活中,帮助学生由他律转变为自律,利用网格化构建自我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养成爱创造、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5.结语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根基,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劳动观在教育领域的主要体现。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的任务,势必要先优化与营造良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劳动教育环境。在现阶段劳动教育革新中,应该通过对课堂教学环境、校园劳动文化环境、线上网络环境、社会实践环境、校园劳动文化环境等的完善创新,创设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环境,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水平打下良好基础,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丽云,张雯.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1).
[2]张佳文.高校劳动教育的真善美意蕴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55-56.
[3]汪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四条新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4):130-133.
[4]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5]曲政.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5):134-136.
[6]张庆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6):35-40.
[7]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6.
[8]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