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角下的高校如何实施精准资助

2020-03-28王慧张丹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供给侧贫困生

王慧 张丹

摘   要: 高校精准资助存在资助供需错位、供给不足、供不应求、供给低效等问题。本文从供给侧视角出发,从供给认定、分配、帮扶、队伍和平台方面为高校精准资助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 供给侧   高校精准资助   贫困生

一、问题提出

学生资助是民生工程,关乎脱贫攻坚和教育公平。教育部提出学生资助的风向标是建立以“精准资助”为抓手的工作机制,即运用科学有效措施对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进行精准识别、分配、帮扶和管理[1](133-134)。

“供给侧”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词。习近平同志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着力增强供给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的理念影响着高等教育。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曾倡导“高等院校必须从源头开始进行供给侧改革才能转型成功”。因此,本文基于调查数据分析资助工作供给困境,以供给侧为切入点,为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新路径。

二、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供给现状及困境

(一)调研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对象为J大学在校贫困生,结合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8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6.4%。访谈对象为学校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学院辅导员、贫困学生及非贫困学生,共计20人。

(二)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供给存在的困境。

1.对象认定不精准,资助供需错位。

目前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是学生递交的贫困证明材料和民主评议。调查中,72.41%的调查者认为贫困生认定标准合理,27.59%的大学生认为不合理。在进一步对认定中有哪些不良现象的调查中,68.42%的调查者认为“申请材料弄虚作假”,46.62%选择“假装贫困博得同情”,35.34%认为“拉帮结派争取投票”,26.32%选择“走后门拉关系”。由此看出贫困证明和民主评议的认定方式存在很大漏洞。究其原因,不少学生为了获得资助金,会夸大、虚报、甚至捏造家庭的经济困难情况,而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无二次审核,无疑增加了精准认定工作难度。同时民主评议中存在人情关系,易沦为“比惨大会”和“大众评审”,一定程度上影响最后的评定结果,使民主评定的价值大打折扣。认定对象不精准,导致有需求的学生得不到资助供给,而没有需求的学生却得不到应得的资助供给,造成了资助供需错位。

2.资源分配不精准,资助供给不足。

我国已建立了“奖、贷、助、勤、补、免”六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2]。在本次调查中,获得资助项靠前的三位分别是国家助学金(44.4%)、生源地助学贷款(25.1%)、国家励志奖学金(22.2%),由此看出政府拨款和高校筹集为主要资助模式,社会资助力量薄弱(调查仅有4.56%),资助供给面受限。同时在调查问卷留言内有30名调查者提出勤工助学岗位供给不足,多为劳力型岗位,且工资低。另外调查中有25.73%的贫困学生未获得任何资助。针对未获得资助的原因,笔者通过进一步访谈了解到需要资助的学生人数和可资助名额有差距。具体而言是目前普惠式的资助模式容易忽略院系、班級之间的生源差异,有的学院(班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总体较好,用不完资助指标,而有的学院(班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总体较差,资助指标不够。与此同时各项奖助学金评选时间不同,资助工作人员把握信息不全或不准确,或资助方对资助对象要求家庭困难情况条件、成绩相似,容易导致评审过程中出现“重复资助”或“缺漏”现象[3](49-50)。

3.帮扶不精准,资助供不应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从生理、安全的低层次需求到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呈阶梯式上升。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贫困生,需求变化符合这一规律。当前的资助基本解决了贫困生的生存需求,更渴望个人综合素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求职能力提升的帮扶。然调查中高校现行的资助帮扶与调查者期望获得的资助帮扶相差甚远,特别是心理辅导、素质提升、职业发展、学业指导和社会交际的需求供给匹配度较低。由此可见当前资助帮扶供给未满足贫困生多元化的需求。同时访谈中反馈偏向单一无偿的物质资助,忽视精神资助,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申请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无须承担责任,造成“坐、等、靠、要”的思想,丧失诚信感恩、自立自强的精神。究其原因主要是资助工作由繁忙的辅导员负责,除了做好贫困生资格认定、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发放工作,较难有足够的精力对不同类别或不同时期的贫困生个体或群体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长此以往,不能“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造成资助工作供不应求[4](3-5)。

4.资助管理不精准,资助供给低效。

现行的资助工作体系对阻碍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教育公平起着重要作用,但服务管理供给还有所欠缺,导致资助供给低效。根据调研和访谈结合得出:一是管理模式简陋。资助管理多是“建档管一年”的静态管理模式,不仅影响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精准化,而且影响了资助分配的合理性和资助帮扶的个性化。二是资助的监督机制尚不健全。16.39%调查者反馈资助工作中存在通知不到位、名单挑选不合理、公示不到位等问题。同时缺乏对资助金的监督,个别学生会将资助金用于学习和生活外的奢侈消费。三是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调查中30.29%的学生反馈资助育人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表现在育人活动方式仅局限于主题班会、讲座、征文等传统模式,没有有效地引入互联网的技术和平台。

三、供给侧视角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实施新路径

高校资助工作的“资”连着学校供给端,“助”连着贫困生需求端,资助的根本问题就是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实施供给侧改革,为高校精准资助发展提供新路径。

(一)优化供给认定,提高资助对象的精准性。

猜你喜欢

供给侧贫困生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构建与完善:基于高校贫困生需求的视角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