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0-03-28陈振华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中国文化文化自信

陈振华

摘   要: 本文以“中国文化”课程为例,用英语系统讲授中国文化思政教学,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思政教学   中国文化   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政教育,2016年12月7日到8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教师提高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養、文化素养等方面,正确引领学生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光荣使命,广大教师要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和主渠道,将所授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一、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作为一门跨文化交际课程,大学英语在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进行跨文化教育。学生不但要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还要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作为高校覆盖面最广的通识必修课,课时多,授课周期长,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育人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课堂之中。“要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以更好地应对中外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挑战”[3](11)。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改进课程设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在讲授西方文化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国文化,让学生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更热爱中国,悄无声息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二、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困难

纵观近些年高校使用的各种大学英语教材,如《新视野大学英语》《二十一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新编大学实用英语教程》等几乎都侧重于英美文化,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较少。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四册书共64篇文章,其中关于英美文化的有44篇,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文章仅4篇。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影响了学生们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会造成一些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不足,因此思政教学尤为迫切和必要。

此外,教师缺乏专业的思政课经验和团队指导,各自为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常常专注于教材内容,采用“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侧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文化导入时侧重英美社会主流文化,很少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或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有时候试图融合思政教学,却找不到切入点,显得生拉硬套,十分突兀。我们要高度重视英语教学中的“失踪”问题。在教材编写方面,重视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和表达,将体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反映中国文化精髓和表现中国发展成果的素材编入英语教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4](143)。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高度,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了解并热爱中国文化,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推进思政教学。

三、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在思政教学探索中,我校大学英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针对大一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开设了文化类课程。我为2016级和2018级学生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学生反响很好。课本选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教材涵盖中国人的智慧与信仰、创造与交流、艺术与美感、民俗与风情等多层面内容,比如:孔子、老子的智慧及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智慧;诗意的符号汉字、丝绸之路、长城;京剧、武术和中国美食等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的性格和审美情趣,是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极好教材。在授课时,教师以教材为主,补充课件、图片、音频及网络资源等多媒体材料,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和拓展学习等方式,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较全面的把握。以下分享几个单元的思政教学实践范例:

1.学习先贤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伟大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创办了私塾,打破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旧制度,使普通百姓拥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他的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仍有指引作用。他创立了儒家学说,提出仁、礼等概念,倡导仁爱之心,懂礼守节,以和为贵。孔子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忠、孝等,已深入骨髓,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信仰和行为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公民基本道德的规范一脉相承。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孔子的天人之说对现代人类社会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孔子把“天”看作创造万物的大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是一切生命的起源,生生不息,保护和完善生命是上天赋予人的使命。孔子认为“天”具有神圣性:“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在孔子的影响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对天的敬畏和信仰。人类应当怀以敬畏之心珍惜和爱护大自然,不能为了眼前的私利污染环境、滥砍滥伐、残害野生动物,打破自然界的平衡。近些年的自然灾害、传染病就是自然对人类发出的警告,在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整个人类社会都应更加重视生态文明。正如习近平同志说的:“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2.从书法和京剧中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汉语热”。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更应当了解汉字的来源,懂得欣赏和习得中国书法之美。汉字记载了五千年的历史,传承着华夏文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期的象形文字生动诠释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体验。从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到草书,汉字犹如诗意的符号,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不但起着交流思想、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本身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书法能够折射书法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的说法。督促学生平时练习书法,写好中国字。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也是中国文化的典型象征。然而,现在许多年轻人对京剧知之甚少。通过观看《文化中国——京剧》带领学生了解京剧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魅力。五彩缤纷的京剧脸谱反映了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具有色彩美和图案美。京剧的题材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演绎着千古历史、悲欢传奇,忠孝节义、爱恨情仇和百姓冷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京剧大师们苦练唱、念、做、打等基本功,在戏台上为观众呈现了情景交融的美的世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大师们将京剧艺术推广到全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闪亮名片。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拒绝为日寇演出,蓄须明志,体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3.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中华文明联通世界。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一条连接中国和欧亚大陆的交通线路,由于這条商路以丝绸贸易为主,故称“丝绸之路”。作为国际贸易的通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有效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世界文明进程有着深远影响。西汉时期张骞,打开了西域以外的广阔世界。丝路把中国的茶叶、陶瓷、丝绸等传入外国,也将玻璃制品,农产品如葡萄、石榴、核桃、玉米、辣椒等带到中国,还把佛教、景教等传入中国。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历经千年,都将开放包容的古老中华文明融入世界文明体系,是早期“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

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这是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重要倡议。这一倡议一经提出即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通过课本内容学习、辅助相关慕课资源,以及观看丝绸之路相关纪录片,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有更全面的了解,为开放包容的伟大祖国自豪。

4.从中国美食中品味、热爱中国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饮食。生活中有很多与“吃”相关的有趣表达: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受人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嫉妒叫吃醋,大家一见面就问“你吃了吗”。

饮食中凝聚着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生活态度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根据地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系。大学生们来自祖国各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热爱的家乡的味道,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可以了解各大菜系的特色食材、烹饪方法和独特风味。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许多食材来源于自然,无论是鲜菇嫩笋、鱼虾菱藕、禾黍麦梁、野菜地瓜,还是牛、羊、猪、狗、鸡、鸭、鹅肉,皆可做成美味佳肴。一些名菜非常有意思,比如“狗不理包子”“佛跳墙”“东坡肉”“宫保鸡丁”等,每道菜名都有一段故事,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最为有趣的是菜名翻译。中国菜五花八门,决不能直译,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红烧狮子头Braised pork ball with soy sauce;夫妻肺片Sliced beef or 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蚂蚁上树Bean vermicelli with minced meat;松鼠桂鱼Deep-fried  Mandarin fish in sweet and sour sauce等,应根据食材、味道、形状及烹饪方法翻译成英文,不能望文生义。

中国的传统佳节有许多节庆美食,比如,元宵节吃汤圆、重阳节吃重阳糕、中秋节吃月饼、腊八节喝腊八粥等,美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代表着人们的美好祝愿。“每逢佳节倍思亲”,美食也被赋予了节日思乡、爱国情怀。中国人热情好客,彰显着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吃饭时我们围坐在圆桌旁,其乐融融,体会着家的温暖。座次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以生动的事例和材料,对中国文化最具特色的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引导学生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针对每个单元的话题,教师布置相应的段落翻译(与大学英语四六级相似),督促学生学会相应的英语表达,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这门课是极好的思政探索,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时,坚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思政教学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不仅要介绍英语国家文化,还要立足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有客观的认识,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使学生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更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普通的大学英语教材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可以探索开设中国文化类的后续课程,更好地提高师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习近平同志曾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349)

大学生即将成长为国之栋梁,如何将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校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大学英语教学应与中国文化有机融合,润物细无声地将课程思政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华网[Z].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 1120082577.htm.

[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jwc.upc.edu.cn/2020/0603/c576a302053/page.htm.

[3]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

[4]李丽雯.论文化自信视野中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J].贺州学院学报,2018(6).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6]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英语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8.

[7]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3.

[8]张慧杰.“课程思政”和大学英语教学实践[J].文教资料, 2019(22).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中国文化文化自信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