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2020-03-28张晓璐
张晓璐
[摘 要] 中职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之一,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然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因其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基于当前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和教师都将如何开展高效且贴合职业教学特点的数学课堂作为重要的探究课题,而案例教学法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方向。通过选择适当的案例,配合自主性的课堂以及强调知识的回归总结等策略来真正实现应用型数学课堂的开展,切实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应用能力。
[关 键 词] 案例教学法;中职教育;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9-0046-02
学好数学不仅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教育状况有帮助,更能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因此针对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开展改革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数学教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了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之外,拥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也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需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国内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迫在眉睫。但是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领域,由于教师群体理念的偏颇和现实的影响导致重职业教育而轻文化教学的现象出现,在职业院校中学生的文化课教学往往被忽略和轻视。然而文化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全面发展,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这种轻视文化教学的现象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来说是不利的。尤其是对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正处在青春期这一关键时期的学生不仅需要锻炼和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以便在未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也需要接受基础文化教育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当前的中职教学环境中,尤其是轻视数学这种基础性学科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态度和理念不正确,教学课程和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不适合当前社会以及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以及学生群体对数学等文化课程不重视,不仅缺乏学习兴趣而且学习态度不积极,学生方法和习惯不正确等现象和问题,严重影响着中职教育中数学教学进一步发展,因此急需对当前的数学教学课堂开展整体性的改革,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意义
从概念上来理解,案例教学法主要指的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再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作为基础,而是将知识的实际运用案例作为教学的素材,从案例分析开始逐步代入基础知识内容的讲解,相比于传统的教学过程,属于倒推式的教学。而职业教育本身与普通的中学教育不同,不仅在教学目标上更偏向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教学安排以及教学内容上也更多地关注职业方面的教育。因此在中职教学中即便是数学这种基础性的学科在内容上也会出现明显的职业化倾向,也就是会加入一些职业需要的内容并且关注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用基础的数学知识去解答考试的题目。正是因为中职数学的这一特殊性才使案例教学法更适合在中职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应用和展开。因为案例教学法本身的出发点就是关注知识的实际运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与中职数学的教学目标恰好一致,所以能够在两相配合的情况下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对学生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强化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作用。如案例教学法主要是从实际的案例情景出发来讲解基础性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先分析问题所在,然后学习知识内容并且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方法的养成,因此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在教学环境氛围以及师生关系这一方面来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一般来说更适合于平等交流的课堂模式,因此有利于充分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上也更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环境,从而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奠定基础,提供帮助。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应用的好奇心有一定的帮助,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面对数学教学,在课堂上实现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因此综合来看,案例教学法能够对中职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所以应该在当前的中职数学教学课堂中加以推广。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知识内容确定适当案例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活动,首先教师需要关注的是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从案例出发来分析知识的运用环境,进行回归理论知识的讲解,因此选择适当的案例对课堂整体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是与知识内容的关联性。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选择案例讲解案例的核心目的还是在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因此教师选择案例必须要根据本节课的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来确定,例如在学习函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汽车运行的速度路程相关情境和问题作为一次函数讲解的案例,而在涉及二次函数的时候则需要选择一定面积内广场修建绿道或者花園假装护栏等案例作为讲解分析的素材。而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和创设之前要先了解和学习教材知识,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特点以及实际应用的方向。二是学生和班级本身的院系专业。对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因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所以在入学之初就已经划分了具体的专业,而不同的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一般来说有着很明显的不同,在数学教学尤其是案例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一不同体现出来,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以及职业特色内容来选择教学的案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能够为学生在职业环境下解决问题提供思路,真正起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最后,教师选择案例还要考虑中职院校开展数学教学的目的,案例最终为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服务。在数学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学生养成逻辑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内容需要能够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并且能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环境有一定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与实际运用的习惯记忆,切实提高中职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组织小组合作完成案例探究
课堂上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在中职院校的数学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也应该关注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具体的教学活动,使其能够与案例教学的要求相适应,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案例教学主要是从案例来倒推知识,让学生在了解案例,分析案例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这样的学习过程更适合于学生主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在确定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之后,先选择合适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并且以此为基础,借助于多种教学技术和手段来创设相应的场景。然后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内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学习表现来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便实现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的互补和督促。在案例场景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案例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问题和要求,学生则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来自主完成对案例的学习和分析。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之后,教师要组织每一个小组对自己的分析和解答过程进行展示讲解,并且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组织班级讨论,共同探究案例的正确分析和解答思路。最后,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而且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三)拓展案例情境总结知识框架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其最终的目的还在于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且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数学课堂上,回归教材,总结知识是总要且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完成案例内容的分析以及解决案例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或者是其他的逻辑框架展示方法来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内容的总结和引申。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相应案例的整体分析和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对案例的内容以及解决的思路进行回顾。在回顾的过程中针对细节建立案例于知识的联系,并且逐步用板书或者是教学课件来实现知识框架的构建,将章节中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各自的实际运用环境等知识内容条理清晰地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整理和总结知识的活动中,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框架的补充。通过这样的知识回顾过程,学生才能够真正将本章节的知识内容形成逻辑体系,这样既便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又便于学生形成知识内容的长期记忆,并且建立起知识内容与实际运用场景,尤其是在专业环境下的运用场景的联系,从而切实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中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人才的要求。案例教学法正是基于这些新的要求和目标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于中职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对学生的综合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參考文献:
[1]吴峰.试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09(24).
[2]魏邦有.中职数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8):60-61.
[3]林峰.情景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3).
[4]吴雪莎.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