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城》中的道家思想解读

2020-03-28毛西子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边城沈从文

毛西子

摘   要: 沈从文在作品《边城》中塑造了一个名叫“茶峒”的小村庄,那里有着一套独特的社会发展模式,人们信守人性的本质,淡泊名利。本文通过分析《边城》创作的历史背景及其中的人物和情节,从人性观、发展观和名利观三个视角,分析该文学作品展示的理想社会和价值观,从多个方面解读《边城》体现的道家哲学思想,揭示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与京派文学创作的共性,发现文学创作对现实的理性批判与反思。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道家思想

1.引言

春秋时期,在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社会大背景下,道家思想应运而生。与儒家、法家不同,道家“从对原始质朴的人性崇尚和追求出发,反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而出现的争夺、欺诈等品行”[1](75),体现了对人类社会治理和发展的一种理想化构思[2](73-7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活跃于北京、天津等地区的作家们,如沈从文、林徽因、汪曾祺等,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京派”。京派作家的写作风格虽不完全一致,但有几个方面的共同特点:与政治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语言明净自然,等等。沈从文作为京派举足轻重的代表作家,文学作品将京派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4]。在代表作《边城》[5]中,沈从文着力描绘了一个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遥远山村和一群保持着人性本善的淳朴村民,一切都保持着最原始的质朴与纯真。沈从文通过《边城》向人们展示了童年回忆与内心世界,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构思与憧憬。

文学作品的产生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康倩指出:“文学即人学。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必然要反映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文学活生生地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反映出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3](19-20+28)道家思想的产生与《边城》的创作有着相似的历史时代背景,《边城》在有意或无意间继承了道家思想文化[1](75)。解读《边城》中的道家思想,有助于揭示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思想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探索二者诞生时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发现创作的动机与人文学科对现实的反作用。

2.《边城》展示的人性观、发展观和名利观

(1)《边城》的人性观

《边城》中的民风淳朴,人性合乎自然。茶峒远离尘世,伫立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人们的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处于一种依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的极度平衡之中。茶峒村民的人性也像自然一样,原始而美好:在看待金钱利益时,“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5],展现了村民们一种得天独厚的善良与淳朴,就连妓女都比城市里的人更值得信任:“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5];在天保、傩送、翠翠三个人的恋爱故事中,虽然两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但并没有反目成仇,而是采取了“公平竞争”的方法,“天保和傩送两人的兄弟情,天保的慷慨大度,傩送的勇敢细腻,这两兄弟也是人性美的一部分”[14](34-35);爷爷含辛茹苦地将翠翠养大,在得知翠翠对傩送的感情后,选择尊重她的意愿,并尽力凑成这一桩婚事,体现了爷爷身上强烈的责任感与对翠翠自由的尊重。《边城》向我们展示出来的是一种“真实可期的人性美”[14](34-35),正如作者所言:“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怀着一个艺术家的感情,却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沈从文对于边城人物的塑造,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思想之上的。在他的筆下,大多数人物质朴忠厚,“不在乎蝇头小利,也不注重名利,往往把内心的充实看得比物质重要”[6]。对于善良淳朴的人们的细致描摹,可以体现沈从文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隐性期待。黄露指出:“沈从文通过塑造完美男子群像,来表现理想的人生形式,隐喻一个完美中国的形象。”[6]沈从文笔下人物的状态,正是他心中的理想状态;在他心中,每个人都应该像茶峒的居民一样淳朴诚实,营造良性发展的人际环境。

(2)《边城》的发展观

茶峒村有着一套独立而特殊的发展路线。乡村少有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村民之间关系和谐融洽。村民们各司其职,像老船夫“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5];顺顺“把所积蓄的一点钱,买了一条六桨白木船,租给一个穷船主,代人装货在茶峒与辰州之间来往。气运好,半年之内船不坏事,于是他从所赚的钱上,又讨了一个略有产业的白脸黑发小寡妇。数年后,在这条河上,他就有了大小四只船,一个铺子,两个儿子了”[5]。

茶峒这个小山村就像一个小社会,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繁衍生息,不被外界打扰,具有独立性。村民淡泊平静地过着悠闲的生活,没有压力,没有名誉,没有欲望,社会也这样缓缓地向前发展,具有特殊性。沈从文之所以构造出这样一幅社会蓝图,是因为“现代文明的冲击使得他对于新事物和新思想采取一种怀疑犹豫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他转向湘西本土文化探寻国民未来的道路”[6]。他在文学世界里创造出了一个没有竞争、没有排挤的世外桃源,同时绘制了一张崭新的社会蓝图——在没有硝烟与利欲的环境中,一切都达到了一种平衡,社会一样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所有人都可以安居乐业、闲适安宁地生活下去。

(3)《边城》的名利观

在《边城》描绘的社会蓝图中,货币依然在流通,利益依旧在交换,但茶峒的村民们却重义轻利:顺顺“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自己既在粮子里混过日子,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5];渡船的人“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5]。

这里“没有物欲横流带给人的窒息感”[7](31-32),相比骑鹤上扬,人们好像更在乎纯粹的爱情、亲情和友情。翠翠和爷爷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作品并没有强调这一点,着重描写了大佬、翠翠、傩送之间的纯粹的情感。这就是《边城》展示的名利观,在沈从文笔下,纯粹的情感比富裕的生活更加珍贵。《边城》中的人物对于政治、名利的态度,和沈从文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截然相反。他们慷慨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超然独立于现实之外。

3.解读《边城》的道家思想

《边城》虽诞生于中国现代,却和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在多个方面不谋而合。老庄在看待人性问题时,也提出了“人性之本”的说法;道家思想家们设计出了和沈从文相似的社会发展蓝图;庄子心中的理想人生状态“逍遥”,不再被利益名利所束缚。下面从多个方面解读《边城》和道家思想的相似之处,以及驱使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的共同之处。

(1)对人性的追求

沈从文对于人物的塑造建立在性本善的思想基础之上,《边城》中的人物“保持着原始、古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4]。在道家思想中,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观点,号召人们回归本性;黄老之学的思想同样建立在性本善的基础之上。“凡人之性,乐恬而憎悯,乐佚而憎蒙。心常无欲,可谓恬矣。形常无事,可谓佚矣。游心于恬,舍形于佚,以俟天命。日月庾而无溉于志,故虽贱如贵,虽贫如富”“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物;心反其初而民性善;民性善而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澹矣,贪鄙忿争不得生焉”[13]。王奕博曾解析道:“道家所谓的‘善不但有适应万物发展规律的意思,而且‘善还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本质”“老子是性善论者,他认为个人如果能够保持淳朴自然的本性,社会就会安定和谐”[11](187-192)。在老庄的构想里,人类刚诞生时,每个人都具有勤劳、诚信、淳朴等本性,只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好的品性被污染了,奸诈、欺骗、争名夺利纷纷而生。所以,道家思想哲学和《边城》都展现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2)對社会的构想

茶峒是沈从文虚构出来的一个小世界,那里的社会运行模式与现实大相径庭:没有权力掌控者,每个人都安居乐业,社会依然有条不紊地发展着;没有国家机器,只有其他无数个小村,它们不叫茶峒,却有着和茶峒一样的运行模式,一样淳朴勤劳的村民;虽然有着一样的运行模式,但小山村之间几乎从不交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8],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的一样。这儿可能有一个权力中心,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在《边城》的文字里,他也从未行使政治手段操控国家机器,从未征收苛捐杂税,从未因为私利而发动劳民伤财的战争。于是,集权者、掌权者的概念消弭在了绿水青山、钟灵隽秀之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得到了诠释。

(3)对名利的认识和追求

庄子有文,名《逍遥游》,他在文章里提到了人生的三种状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12]庄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为:“圣人”早已抛弃荣辱,看淡名利,不为凡人世俗所困,不为爵位功勋所扰,做到了真正的“逍遥”。《边城》中茶峒的村民们几乎都是这种看淡名利的状态。顺顺“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一面从水上赚来钱,一面就这样洒脱散去”;管船的人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即使是普通的妓女,在“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5]。相比金钱、名利,他们更看重的是人们之间的情谊。这里没有贫富阶层,没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两极分化。在对于政治、名利的看法上,沈从文的理想世界和老子的思想哲学不谋而合:政治、名利的概念消失在了人情冷暖之间。

(4)历史社会背景分析与共性的寻找

道家思想产生时,正值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礼崩乐坏,各国为了财富与土地,不惜大打出手,常落得两败俱伤。老子对现实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他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构想与处世哲学。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战争,没有名利,人们还像最初那样善良朴素。老子集前人之大成,将对理想社会的期盼凝练成道家思想哲学。

沈从文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边城》,当时军阀割据,战乱已久,各方军阀和帝国列强在欲望的趋势下,不惜杀人放火,干着丧尽天良的坏事。在狼烟弥漫与利欲熏心的大环境里,他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那片遥远的湘西净土。沈从文妙笔生花,将对童年的追溯与对现实的出逃付诸文学句读之中,创造了那个叫作“茶峒”的小村庄,那儿的人们保持着最初的淳朴、勤劳;那里与世隔绝,却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所有的利益、爵位都消弭在了碧海蓝天、青山绿水之中。孕育道家思想和《边城》文学作品的现实社会环境有相似和共同之处。

当人们面对糟糕的现实时,便会产生避世的思想。沈从文和老子都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将自己的理想诉求付诸笔端,凝练成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沈从文在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时,没有像海派作家一样,用尖酸辛辣的文字抨击黑暗的现实。相反,依靠着自己对故乡童年的回忆,沈从文创造出一个远离喧嚣城市、村民朴实勤劳的美好世界,却以“傩送出走、爷爷猝死、白塔倒塌”为结尾,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尽管白塔后来得到了重建,但与原来的相比,多了虚荣和幻想在里面,这座白塔不再是理想人性的象征,而是人们幻想的产物”[14]。沈从文想要表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凄美的悲剧故事,更是对社会现实与人性本质的一种反思、一种无声的抗议。

4.结语

笔者始终相信,大部分文学作品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着它的使命。对于现实社会的积极回应与理性批判就包含在这种使命中。《边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纯净美好的世界,同时情节在悲剧性最强的地方戛然而止。对于主人公翠翠来说,她曾经拥有的美好世界毁灭了。理想人格和美好世界的崩塌,是对现实中人性的正视与接轨。千年前的道家思想家在面对动荡的时代与人性的迷茫时,虽然明白理想化的社会模式可能永远不会实现,但还是大胆提出了始制有名的哲学思想。这也是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批判与强烈反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多位作家的文学作品蕴含和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中,英子和明海之间的感情,也像翠翠和傩送一样纯粹,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然之美;林徽因的诗歌散文常以儿童的视角打开,侧面透露出了作者的拳拳童心,反映了他们对人性完美的无限向往[9]。京派作家虽然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与不安的社会,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桃花源,那里充盈着他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他们心中的爱与美自然而然地流露于纸上。

《边城》引导我们思考:我们当下所处的现实真的足够好吗?人们是不是还处于迷茫之中?未来的社会和人性应该怎么发展?回到道家勾画的社会中,人类会不会过得更好?当然,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能实现的,文明永远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中,没有人可以逆历史而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遥远的共鸣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因为《边城》对于现实的理性批判,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反思:人性之本即淳朴善良,不要在发展中丢了本性;情谊比财富更重要,名誉利益只是过眼云烟;当面对恶性竞争与追名逐利时,不妨回头看看这个世界最初的模样。

每个人的心里都可以有一个纯净的“边城”。

参考文献:

[1]返朴归真[J].学语文,2015(03).

[2]吴道毅.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论沈从文对道家文化的传承[J].江汉论坛,2019(08).

[3]康倩.文学中有深刻的经济问题——论我国文学反映社会经济的内容及特征[J].甘肃社会科学,2000(04).

[4]凌宇.中国现代文学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沈从文.边城[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6]黄露.沈从文湘西小说男性形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7]颜佳丽.浅论道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边城》为例[J].大众文艺,2018(13).

[8]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林徽因.林徽因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

[10]林语堂.老子的智慧(林语堂英文作品集)[M].北京:外语教研出版社,2009.

[11]王奕博,孙永为.老子人性问题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02).

[12]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逍遥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13]刘安.淮南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14]李璐瑶.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J].汉字文化,2019(16).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边城沈从文
边城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