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育问题分析
2020-03-28赵玉洁邓文静郝雯婧
赵玉洁 邓文静 郝雯婧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大学英语教育,大学英语成为每位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课。但与投入不成正比的是,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传媒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学英语无法在他们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中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本文将尝试从语义经济学的视角简析当代大学英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其他教育者发现问题,以便他们能更有效得解决问题。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大学英语教育;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与物力来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四十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顺应时代潮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英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断地发展和推进。
当今世界,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國家软实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即是一方面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同时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大学英语教育有益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语言经济学理论简述
语言经济学一词最早由美国信息经济学家雅各布·马尔萨克(Jacob Marsehak)于1965年正式提出。他认为语言作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了这一工具,就是掌握了这一资源。所以,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学习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语言在就业市场上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就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
步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在世界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英语作为交流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英语不仅是翻译工具,更是交流认知的媒介。新时代国际社会多元化发展不断加深,大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单纯的“工具化”的器化方面,而应该积极探索英语语言的经济特性,即雅各布·马尔萨克提出的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收益(benefit)。
尽管大学英语教育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与之伴生的问题也是长期存在。
一. 大学英语课堂仍流于应试教育模式
现如今,英语水平的高低不仅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判断指标,也是他们未来工作中的一项基本技能,更是许多黄金岗位求职中的硬性要求。学生英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该生入职的起点。但是对于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判断,目前主要仍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尽管近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不断改革,包括2014年启动了中国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以及2018年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但是任然改变不了大学英语流于应试教育的现状。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就只是为了那一纸425分的成绩单。只要通过了四级或者六级考试,就万事大吉,懒散怠惰。而且很多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只会机械地刷题,完全无法有效得使用英语与人沟通。据悉,2019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四川省报考英语四级笔试的约有37.14万人,而报考口试的只有3.24万人,还不到笔试人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即使大部分学生通过了四级考试,学 的也很可能是“哑巴”英语。学生花了数年去学习英语,却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带来实实在在的增益。这显然不符合语言经济学中英语语言价值(value)和效用(utility)的特性。
二. 分班不合理,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1. 英语教学班不按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班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并没有针对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班。而是简单粗暴的按学生分专业后的教学班进行英语教学。同一个班上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巨大,无论在教材的选择,或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确定上面都“众口难调”。教得难了,水平较差的学生听不懂;教得简单了,水平较高的学生已经会了,重复学习不免浪费资源和时间,更重要的是学生难免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讲得开快了,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讲得慢了;水平高的学生难免不耐烦。造成的结果往往就是花费了大量费用(cost),却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该情况,近年来许多高校陆续采用将大学英语课堂分层分班的方法组织教学。英语课堂不按专业划分,而是依据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将全校学生按英语水平分班授课。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水平差异大的问题,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难题。比如学生太分散,不便于集中管理;同学们相互之间不太熟悉,课堂上需要pair work, team work的时候感觉束手束脚,不太放得开;课后的小组作业很难找出共同的课余时间讨论完成等等。所以分层教学的全面实施,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 大班教学不适合英语课堂
无论分不分层,现在的大学英语课堂大多采用大班教学。众多周知,英语学科其实更适合小班教学。小班教学非正式及个人的气氛更为浓厚;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互动更为频繁;教师更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能关心学生的人格发展。从而照顾弱势群体,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大学扩招,学校生师比不合理,教室,尤其是语音教室等教学资源不足等等诸多因素,除了专业英语课程外,大学英语几乎都采用的是大班授课。英语教师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将英语作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工具,只能机械地讲授所谓的语法点、知识点。语言类的学科原本是以交际为目的的,但是课堂上只有知识点的讲授,而没有语言的实际操练,这就与语言类学科的设立初衷背道而驰了。
三. 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1. 重语法,轻交际
随着现代教育发展,以前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类的教学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了很大的改善。多媒体、多教学方法的混合运用使现在的大学英语课堂更加活跃,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但是由于之前提到的原因,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主要还是围绕英语语音、词汇、句法、篇章展开,授课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语言类学科最根本的交际目的。学生的英语学习,较中学时期相比,尽管听力和口语的比例加重,但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老师为了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在课堂上更多的讲授的是语法知识和应试技巧。学生的英语学习完全就是为了那一纸成绩单。四六级通过后,连死记硬背下来的语法知识也忘了。而今后的工作生活又完全与英语毫不相关,于是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就完全荒废了。所谓的交际目的,可能也就只能用来打打招呼,聊聊天气。完全无法将学习了十几年的东西变为自己今后就业的资本,为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benefit)。
2. 重共性,轻个性
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课程,面向的是全校的所有学生。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没有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而是笼统地用几本相同的教材给全校学生上课,以图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基本技能。这样做的理由固然有定位不准、师资不足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这种批量式的加工生产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不相符合的。
(1)学生的兴趣不同
当代的大学生早已不是被动接受的工具。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他们见识过许多新兴事物,看待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敢于追求个性,能够独立思考。尤其是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他们思维尤其紧随潮流与事实变化。因此,要在课堂上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光靠老师在讲台上讲解沉闷的语法和过时的文段是不行的。他们更关注什么样的内容,对什么样的知识更感兴趣,用什么教学方法更便于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运用,这些都值得教师去仔细思考、探索。
(2)学生的需求不同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人事制度也逐步改革,大学生早已不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当代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有着更加广泛的选择。他们的去向主要包括就业、考研、出国深造、创业、待业这几种。这也决定着他们在大学期间对英语的需求各不相同。
普通岗位可能对应聘学生的英语水平没有要求;但是很多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或者外企会要求应聘者四六级分数达到425以上,即我们平时说的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考研英语,至少要超过国家统一划分的分数线;出国深造的学生要根据留学的国家不同,额外参加该国认可的英语考试。据调查,目前中国大学生参考最多的英语水平考试有TOEFL、IELTS和GRE;如有专业要求,可能还涉及到GMAT,LSAT等。总而言之,现在的大学英语教育越来越无法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发展。
(3)学生的专业不同
语言要产生效益,就必须参与到经济活动中,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产生助益。现在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但想要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除了综合能力,还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让英语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工具,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专业服务。
以传媒类专业为例,经济频道的主持人除了要精通金融知识,商务英语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新闻的记者可能会用到英语采访外国运动员,那就很有必要熟悉一些体育方面的相关英语专业术语;音乐系的学生在演唱英文歌曲的时候,如果发音不准,那么听众的欣赏体验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3. 重知识,轻人文
尽管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通过英语学习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事实上,由于现实诸多因素,现在的大学英语教育离这个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以传媒类专业为例,在电影业界,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在国内大受欢迎的影片在走出国门后却反响平平,这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审美差异造成的。
现如今,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外语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发展,当代的大学英语教育已愈发不能满足学生,尤其是传媒类专业学生的需要,问题日趋明显。为了更大得實现当代大学英语教育的经济效益,让大学英语教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推行必要的改革措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丰乐,邵文静. 对大学英语分班教学效果的评估[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4:176 177
[2] 李红秀.重庆市高校融媒体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 新闻论坛,2019,6: 26 28
[3]李欣.新工科背景下语言经济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 科技经济导刊,2019,27: 131 139
[4]骆晓云. 谈谈于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J]. 宏观经济管理, 2017: 242 243
[5]王利梅. 济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 读与写杂志,2019,16: 7 14
[6]周琳.借鉴语言经济学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效能[J]. 文教资料,2018,30: 217 218
[7]朱曦.语言经济学视角下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优化 [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7: 93 95
[8]https://baike.so.com/doc/9679732-10025945.html,2020/1/20/22:24.
[9]http://www.uplook.cn/waiyu/cet4/1892.html,2020/1/21/16:33.
基金项目:
四川传媒学院2018年度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新型传媒艺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的国际化视野培育路径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