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彝族撮泰吉仪式的文化解读
2020-03-28杨静
杨静
贵州彝族撮泰吉是当代文化语境中存活的古代祭仪,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并不多见,众多学者或将其定位为舞蹈、原始戏剧的活化石,变人戏、傩戏,或称之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本文试图从多学科的角度,把撮泰吉放入其所存活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将之定位为祭祖仪式,并探讨其存活至今的原因。
引言
流传于贵州省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盐仓区板底乡裸戛村的彝族撮泰吉,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节日祭祀娱乐活动,但在祭祀和娱乐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即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融为一体,呈献出多层次的文化特点。它包含了彝族原始信仰的主要内容,是当代文化语境中存活的古代祭仪,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并不多见,它的发掘,引发了国内外傩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学、舞蹈学等众多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各地学者纷踏至来。本文试图从多学科的角度,把撮泰吉放入其所存活的文化生态系统中,从而完整、准确地解读撮泰吉,将之定位为祭祖仪式,剧目表演只是仪式本身的衍生内容。笔者认为撮泰吉虽具备了原始戏剧、舞蹈的某些成分,本质上还是宗教祭仪,虽有娱人的比重,但主体还是祭祀神灵,祈求庇佑,消灾免祸。康保成先生认为:“戏剧的本质是角色扮演,但并非所有的角色扮演都是戏剧。总而言之,世间有家庭角色扮演、社会角色扮演、游戏角色扮演、仪式角色扮演、戏剧角色扮演。”撮泰吉正是属于仪式角色扮演。
一、彝族撮泰吉的文化解读
(一)撮泰吉的程式
撮泰吉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夜间举行,由以下4个部分组成,其中第四部分在正月十五才举行。
1.祭祀
山灵老人惹戛阿布与佩戴面具的撮泰老人上场,模仿着史前人类的装扮、走路,发出猿猴般的叫声,对天地、祖先、神灵、山神进行祈祷,祈祷完毕,跳铃铛舞。
2.耕作
整个仪式的核心部分,通过惹戛阿布与撮泰老人的对话和展演,主要反映彝族先民迁徙、耕种、繁衍的历史。
3.喜庆
丰收之后,狮子登场,场上的撮泰老人们挥棍舞棒,做出各种滑稽夸张的动作耍逗狮子,现场一片欢声笑语,气氛十分欢乐热烈。
4.扫寨
即扫火星,彝语叫“米夺秋”。在正月十五由惹戛阿布带领着撮泰老人们走进寨子每家每户。全村无论贫富,只在主人家愿意,扫寨就会进行,每到一家,都要在火塘边念吉利的话语,为各家各户口扫除瘟疫灾祸,祈求家宅子平安。
(二)撮泰吉的意义解读
千百年来,撮泰吉一直存活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有很多学者倾向于把撮泰吉定位于原始戏剧或傩戏,笔者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一开始可能只是单纯的祭祖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单纯的祭祖娱神加进娱人的成分,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娱人的成分,就构成了戏剧的要素。撮泰吉仪式的展演,属于仪式角色扮演,虽有原始戏剧的一些成分,如歌舞、对白、依托演出,但其本质还是宗教祭仪;虽有娱人的成分,主体还是祭祖娱神。宗教仪式是戏剧形成的重要源头,但并不等于我们今天看到的宗教仪式就是戏剧。傩戏带面具,但并非所有带面具的都是傩戏,如藏族的藏戏。当宗教仪式中分化出了演员和观众,宗教仪式就成为了戏剧,演员不再是神,场上的人物也不再是神,而仅仅是所扮演的角色,仅此而已,神圣性、莊严性不复存在;从现场观看者的角度来说,他只看到这演员所扮演的这个角色本身,并不会以为是神灵降临,更不会相信这个神灵会保佑他,让之避祸趋吉,并带来好运,而是纯粹娱乐放松的观看戏和演员本身。
在举行撮泰吉仪式时,从属于这个信仰体系中的人,他们认为祖先通过仪式降临人间,通过沟通并获得神灵的庇佑,保佑大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原始先民一样,参加仪式的人们深信,通过虔诚地举行撮泰吉仪式,人可以扮演祖神,祖神也可以借助有形的扮演者显现,找寻到人神沟通进行上传下达的媒介,人们可以与祖神进行交流沟通,把自己的心愿和诉求告知祖神,进行虔诚祭拜。当不属于这个信仰体系中的人,他的内心没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外地人、游客在观看这个仪式时,他们看到的,就只是表演本身,很可能就把撮泰吉仪式看作戏剧——表演的戏剧,他看到的祖先,仅仅是一个扮演者,在其内心深处,可能也没有想过要与祖神进行沟通,求其庇佑,撮泰吉的神圣性、权威性不复存在,只是用来观看的戏剧或故事。
(三)撮泰吉的功能
1.教育功能
撮泰吉的展演开拓了教育空间,使撮泰吉仪式成为彝族文化传承的载体,采用特殊的教育手段为大家展演了生存与繁衍的技能。在环境艰苦、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生存环境中,摆在彝族原始先民面前首当其冲的是如何生存与繁衍。在祈求各种各样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灵保佑的同时,彝族先民似乎也意识到劳动技能、耕种技能、繁衍交媾技能的重要性,这些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撮泰吉仪式的展演中找到了最佳机会。展演内容直接取材于人们的各种劳作场景,在仪式第二部分耕作中,再现了彝族先民农耕生产中买牛、驯牛、犁地、烧草、耙土、撒灰、播种、收割、打场的全部过程,可以说是劳动技能的现场示范,构成了较完整的耕种技能传授展演体系。同时,又在耕作中穿插示意性的交媾动作,完成了繁衍技能的传授,传递了先民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思维事物的方式,传扬着老祖宗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博精神与伟大智慧,以此来教育后代、启示后辈。
2.娱乐功能
原始社会生存条件恶劣,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住民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生计问题处在第一位。一切活动首先都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中国百姓对民间诸神的祭祀,带有明显的实用功利性倾向。审视彝族原始文化萌芽的文化生态系统,撮泰吉仪式的产生显然也是为了求得祖先的庇佑,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与功利性。
3.民族凝聚力——我族我家的认同
流传千载的古代祭仪,激发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了民族自尊心,使民族凝聚力顺利形成并发挥应有作用,有着不可低估的功效。祭仪文化的内容,可以粗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部分,前者隐藏在庄严肃穆又热热闹闹的祭仪活动背后,需要人们用心去捕捉和领悟;后者则浮现在祭仪的表面,可以直观感受和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祭仪文化中是同时并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的祭仪文化。
民族凝聚力需要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作为基础和保障。人们生活某一社会中,并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与大家相互联系,从属于共同的信仰体系,说相同的语言,遵崇着一样的礼仪习俗,从而加强了我族我家的认同。在撮泰吉祭祀仪式中,人们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回顾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大家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有着共同的祖先,从而拉近了本民族内人们之间的距离,表现出来同源共祖的强烈血亲观念,整个祭祖过程都充溢着敬祖寻根意识,也是我族区别于他族的重要标志。通过举行祭祀仪式,提醒着本民族的人不忘其根本,牢记其民族历史,人们自发地从内心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在这种精神感召之下,本民族的人民总能以一种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和同甘共苦的血肉亲情,应对一切艰难困苦的挑战。
4.民族文化传承之载体
民族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一定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在其发展历程中的长期积累。民族文化的传承有3种形式,分别是文字记载、口头传承、习俗,其中,习俗包括祭祀仪式(节日、民间信仰的祭祀活动)文化的传承。祭祀仪式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传承性。撮泰吉仪式本身即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外,,它又为本民族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和模式,使民族共同体中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沟通、合作成为可能,在祭祀仪式的展演中,提供了一定与民族共同体所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生存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撮泰吉仪式实质上是一个高度浓缩的本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
二、撮泰吉仪式与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
任何民俗文事象的产生与发展,都与所处的文化生态系统有着密切联系。一旦系统有了变化,这一民俗文化事象必然会发生改变。所谓文化生态系统,指某一民族在其居住地长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改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即由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系统所组成的复合体,并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当今社会,很多彝族典型的民俗文化事象日渐式微,有的甚至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板底乡裸戛村的撮泰吉仪式却能以最古朴原始的面貌存活至今,这显然与板底乡裸戛村自古以来形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密不可分。与之相似的民俗事象,可以在云南省找到实例,如楚雄市双柏县彝族的老虎笙仪式;也可以在湖南省找到实例,如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双凤村土家族的毛古斯仪式。板底乡裸戛村的撮泰吉仪式能以最原始古朴的面貌流传至今,有着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根源。
(一)地处高原山区,偏僻闭塞,交通不便
地区为环境所限,威宁屬于贵州西北高原山区,这里海拔高达2 800米,气候严寒,偏僻闭塞,交通不便,山大林密,农作物只能生产一些耐寒的杂粮,如玉米、洋芋、荞麦,生产力十分低下,经济不发达,已相当长时间的定居而没有迁徙。故其传统社会文化得以相对完整地保留,古老的信仰、民俗文化事象赖以存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村民在此文化背景下保留着对撮泰吉仪式的依赖感和需求度,他们认为在撮泰吉仪式中,通过祭祀、耕作、喜庆、扫寨等程式的展演,祭拜了祖先神灵,祖神们会愉悦,趋吉避凶,降福于大家,祈求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无病无灾。
(二)将祖先视为神,加以崇拜和祭祀
对撮泰吉仪式的发展和历史演变我们可以做以下勾勒,撮泰吉仪式的产生与祖先崇拜有莫大的关系。祖先崇拜是一种在血缘亲属支配下的宗教活动,是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的进一步发展,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增强。它以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鬼魂为崇拜对象,是对祖先灵魂的尊崇和信仰。彝族撮泰吉仪式扮演者上场时除惹戛阿布外,几个“撮泰”造型奇特,神秘古朴,用白布缠身,象征裸体,头戴面具,化身为神,不让观众认出是谁,以扮演远古时代的祖先。扮演成祖先的模样,得以让祖先重现人世,寻求祖先神的庇护,趋吉避凶,以祖先镇邪。撮泰吉仪式的演出动作粗鲁滑稽,姿态怪异,加上头戴面具所营造的整体效果,使彝族原始先民古朴的思维状态和生活情态逼真地再现出来。将祖先视为神,加以崇拜和祭祀,是撮泰吉仪式得以存活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语
当下,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挑战,这就意味着某些文化事象将面临着改变或消亡的结局,但彝族地区的人们还维系着自己的传统文化,撮泰吉仪式是仍存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祭祖仪式,其古朴原始的状态保留至今,与之所处的文化生态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撮泰吉仪式赖以存活的文化生态系统,笔者认为必须具备这几个要点:仪式的传承场及传承方式仍存留;原始信仰体系存留;族群仍保持着对仪式的信赖感。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撮泰吉仪式的传承、保护及展演提供了新的文化生态系统,后续的研究,肯定有待深入,笔者仅仅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的讨论。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