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2020-03-28李妺
李妺
为进一步提升森林康养的服务能力,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实现森林康养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多元化。本文从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角度出发,在国家相关标准以及旅游资源评价工作的框架下,通过对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探讨,逐步构建起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森林康养基地的有效评估,为后续森林资源开发以及康养基地建设提供了方向性引导。
引言
根据国家自然资源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从2015年到2019年,我国森林旅游游客总量累积超过46亿人次,年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森林康养作为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基于森林康养带来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各地区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康养基地建设,为实现森林康养基地有效建设,实现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应用,本文着眼于实际,在分析森林康养基地特点以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方法,通过必要的指标体系建设,确保各项规划、建设工作顺利完成。
一、森林康养基地概述
对森林康养以及森林康养基地的梳理,有助于引导工作人员形成正确的思维认知,准确把握森林康养的特点以及建设要求,为后续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方向性引导,提升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
(一)国内外森林康养基地发展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由于缺乏体育锻炼,饮食结构不合理,全球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提升健康水平,发达国家提出了森林疗法这一医学理论,通过良好的环节,对相关人群的心理状态、心肺机能等进行调整,提升其健康水平。以日本为例,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57个森林康养基地,每年接待数亿人次的游客,同时为了保证森林疗法的有效性,日本建立起完善的资格认定制度,确保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我国森林康养产业起步较晚,相关经验略显不足,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对森林康养基地的规划、建设、运营提供指导,无形之中,妨碍了森林康养基地健康快速发展。尤其是森林康养对环境要素的依赖性较大,不同树木品种的康养要素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不同人员对森林康养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这就要求在森林康养基地规划建设环节,对建设的可行性、适应性做好评估工作。随着国内森林康养消费需求的日益旺盛,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也开展了相关工作,例如公布了135个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单位,通过对这些建设单位基地布局、功能划分以及设施建设经验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进而为后续相关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森林康养相关概念分析
我国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总体面积高达2.08亿公顷,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使我国在森林康养项目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一定的优势。森林康养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形式,对于森林资源有着较高的依赖性,其借助于森林景观以及森林环境,进行医疗体系构建,逐步形成以现代医学、传统医学为核心,身体机能调养、心理状态调节为目的的休闲、娱乐、养生一体化的旅游形式。与其他旅游项目相比,森林康养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同时,实现了区域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森林康养基地是森林康养项目的平台,依托于森林资源、森林生态系统,结合地域特征,为消费者提供饮食、运动、心理辅导等多种康养项目,通过形式多样的休闲、养生项目,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以广东省为例,基于省内康养需求,广东省立足于区域实际情况,在全省设立10个森林康养基地,2018年全年,共接待3亿人次的旅游者,旅游收入超高1 800亿人民币。
二、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途径
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牢牢把握森林康养以及森林康养基地的特性,在吸收借鉴过往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企业有序开发森林资源,打造森林康养基地。
(一)做好森林康養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准备工作
为了确保森立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在整个适宜性评价工作开展之前,工作人员有必要在相关原则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指标确定与计算工作。具体来看,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确定的过程中,要做好定量评价工作,借助于实地测量、专家咨询以及社会调查等方式,全面掌握森林相关区域的整体情况,确保后续适宜性评价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同时在前期各项调查工作开展的基础上,根据森林资源的特性、消费需求等,对森林康养资源做好分类、分级工作,切实满足多元化的康养需求,不断提升森林康养基地的服务质量与服务能力。作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应性评价工作的重点,工作人员采取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森林康养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帮助相关企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与有效管理。
(二)明确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组成与权重分配
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组成与权重分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对区域范围内森林资源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并结合区域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需求,尝试初步制定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完成初步确定工作之后,相关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专家咨询以及社会调查等工作,从专业角度以及社会公众两个角度出发,对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应性指标进行调整,尤其是通过专家咨询,将生态学、文化学、旅游管理、环境工程等专业知识理论与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衔接起来,不断增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整个分析环节,可以采取定量分析的方式,通过定量分析,细化与明确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应性评价过程中涉及的各项指标。在社会调查环节,工作人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了更好地收集相关消费者的意见,需要对问卷中涉及的问题做好梳理工作,并做好问卷反馈问题的收集、汇总以及完善工作。考虑到整个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涉及多项数据,整体处理难度较高,所以在实际问卷调查环节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处理软件,例如通过电子表格,对每一份社会问卷调查中涉及的评价指标进行记录,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相应指标的权重,实现对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组成与权重分配的确认。以某森林康养基地为例,在进行适应性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着眼于实际,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勘查、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明确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其主要涵盖场地选择、整体规划、基础设施3个层面,其权重分别为0.5、0.2、0.3,在3个层面之下,细化基地选址、管理体系以及服务项目等若干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继续进行二级指标的细化,形成30个具体的、可量化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需求,为整个森林康养基地规划、建设以及管理提供了方向性引导,增起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有效性。
(三)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应性指标评价标准
从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来看,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自适应性评价指标建设的过程中,计算获取的分值由各项指标评分累积获得。在整个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过程中,为保证康养基地建设的适应性,工作人员在进行适应性指标评价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明确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之外,还需要明确相应的标准,确保后续各项建设工作落实到位,保证森林康养基地有序高效运转。实际指标评价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应性指标构建与权重作为前提,结合森林康养基地的特点,建立起百分制的评价方式,例如0~60分表示不符合评价标准,60~80分表示基本符合评价标准,80~100分表示十分符合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可以有目的性地进行森林康养基地适应性程度地梳理,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掌握相关情况,为后续森林康养基地规划、建设以及使用提供方向性引导。如表1所示。
从表1中不难看出,通过对相应指标的细化,开发企业、施工单位以及政府主管部门能够直观地获取相关情况,这对森林康养基地的规划设计、空间布局以及服务优化等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大的裨益。为了保证整个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应性评价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工作人员在指标评价标准评估环节,结合指标性质、获得途径的不同,借助于物理测量、专家评分等多种方式,充分满足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自适应性指标评价的使用需求。
(四)做好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布局
森林康养基地在进行空间规划布局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应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上位规划以及合理功能分区两种手段,进行相应的布局工作。例如在与整体规划对接之外,现阶段绝大多数森林康养基地多设立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因此在整體规划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在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引导下,规避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或者保育区,通过这种方式,确保空间布局的有效性。在森林康养基地功能区划分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森林康养基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避免人为开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功能区建设,应进一步突出森林资源自身的特点,将功能区服务功能与森林资源的特征有效衔接起来,以此来保证功能区康养服务能力的有效发挥。考虑到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成本较高,建设周期较长,所以在功能区规划过程中,需要强化成本管控意识,增强成本管控能力,并逐步建立起功能分区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结语
森林康养基地作为将来主流的一种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在满足消费者旅游需求的同时,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有序开发与合理利用。现阶段,我国森林康养基地规划、建设经验不足,在适应性评估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无形之中,造成了森林康养产业开发的盲目性。本文着眼于实际,通过系统梳理、科学分析,对整个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应性进行评估,从源头上,保证了森林康养基地规划建设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