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寻根”的路上

2020-03-28苏婷婷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寻根证据

苏婷婷

摘要:刘亮程与其他作家不同,他出生于遥远的西部,他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凝固在一个村庄,因此在表达感情上有点克制,深藏不露。本文将作者的感情路线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追悔中的自责,“真实”中的怀疑,遗失后的虚无。抓住作者的情感核心,沿着作者的“寻根”之路,抽丝剥茧,层层追问,进而抵达作者内心的深处。

关键词:证据;追悔;怀疑;虚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1-0080

作者刘亮程是二十世纪末崛起的一位散文家,也是中国二十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李锐曾评价刘亮程的文字: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与一般的思乡散文不同,刘亮程没有直接地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是采用一种自述、怀疑、追问的口吻,读起来句句是作者的肺腑之言,使学生潸然泪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面目全非,但作者将之升华为今生今世的证据,反复地追问人与故乡的关系。很显然,这里的“故乡”似乎只是作者一个感情的载体。文章中隐隐透露出的对时间流逝的缅怀,物是人非的伤感,需要我们跳出思乡这个框架,向更高层次的哲学角度升华。

一、追悔中的自责

作者以“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这样的句式开篇,看似向读者倾诉自己当时的年幼无知,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言语中透露着作者深深的自责与后悔。他用一支质朴的笔,记录着他与村庄的对话,或倾诉,或回忆,或表白。“随便”“还”等字词更是加深了这种自责的情绪。“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这种与草商量的口吻,表达了作者殷切的盼望,期盼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要坚强地活下去,越长越茂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厚重的自责,自责自己在拥有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语气词从“啊”转变到“吧”,意象都是些破败的东西:破瓦片,烟垢和灰,感情进一步升华,在细微之处去表达了那些陪伴了自己的一草一木的深深怀念。感情上是层层递进,开始是不懂得怜惜,还随便地破坏那些可以证明自己存在的证据,后来是后悔没有深情款款地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最后不再奢望,退而求其次,哪怕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泥皮的都好,只希望能留下一点“今生今世的证据”。作者痛心疾首地抒發了他对于“证据”认识的发展过程。当作者意识到这些“小草”“破墙圈”“烟垢”等可都是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而这些证据因为自己的不爱惜,自己的不重视以及风雨冲刷,时间流逝等原因不再永远存在时,作者能不后悔、自责吗?

二、“真实”中的怀疑

人都有回头望的习惯,是一种怀旧心理的表现。刘亮程用“今生今世的证据”来命题,一种崭新的笔法,独特的思维视角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题目蕴含的怀旧情结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人是有着强烈时间感的动物,他们知道时间的无情,知道人的一生短暂且虚无,你存在的证据最终都将化为灰烬。当“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连用的几个疑问句显示作者内心的不确定性,一种迷茫感,作者对行将消失的物证也产生了怀疑。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列举的证据“虚”与“实”交错,从“实”的角度看,证据有“院墙”“黑狗”“大红公鸡”等;从“虚”的角度看,“地深处的大风”“一只大鸟的叫声”“恒久明亮的月光”等。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证据”,可分为“恒久不变,亘古如斯的”和“易受风雨侵蚀,面临坍圮的”,前者如月光,大风,夕阳等,后者如房舍,院墙,破瓦片等。在这部分,作者用了七个反问来表现自己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又连用六个“真的”,表达失去证据后的无奈。刘亮程认为:“我们对世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这个世界的某件东西开始的。村庄是我进入世界的第一站。”最后一句“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将“证据”升华到能证明对内心生存的更高一个层次。

三、遗失后的虚无

“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坑在等待什么,等待着喧闹后的寂静,等待大地恢复本真的面貌。“留下的划痕”烙上人了的印记,证明了人的存在,可是物证又是脆弱的,最终有一天会消亡。刘亮程用“我不知道”“我不懂得”来表达他的懊悔,同时又用了“我知道”“我便清楚”“我早知道”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他能理性客观地面对证据的消亡。或许,物证不重要,人怀念的只是那时在故乡度过自己童年、青春的自己以及自己生命的意义。

当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时,从乡村到城市,充斥着“改天换地”的热情,作者的“故乡”也将日渐消逝。刘亮程曾经说过:“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叶落归根……”等人们回过头看看自己的以往,发现故土已不再,便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产生一种失“根”的感觉,灵魂漂泊无所依,开始本能性的寻找一份安慰,想找出证明自己生命意义的“证据”。牧歌在阐释刘亮程的“乡土哲学”时说“(刘亮程的)乡土哲学的最大特色是有一条巨大的根系,这条根系是连着人性的,甚至渗透着某种宗教气息”他用充满诗性和哲理的语言建构起他精神的家园,在这看似波澜不惊,朴实无华的文字下面却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

本文的最后一句话:“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迈上了虚无之途。”值得细细思量,何谓“虚无”,为何又是“踏踏实实”,家已废失,何以归家,这家只能是心灵的家园。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结果,而结果未必就是你当初想追寻的那个意义,真正的意义在于过程。寻找证据就是一个寻“根”的过程,坚守着一个最本真的自己,不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沉沦,最终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那么,精神的家园就不会荒芜了。

参考文献:

[1] 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J].作家,1997(2).

[2] 储春霞.今生今世的证据情感线索探究[J].现代语文,2006(6).

[3] 刘亮程.风中的院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成中学   325300)

猜你喜欢

寻根证据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隐藏的证据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寻根
寻根问源,把知识教得有理有据
手上的证据
家庭暴力证据搜集指南
手上的证据
欧美人也爱“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