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章
——抢抓变革机遇 践行科技兴警 立足行业特点为首都铁路安保提供立体助力
2020-03-28高岚
本刊记者 高岚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各行业公安的移动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根据不同行业的现实需求,各地公安机关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移动警务建设,值得总结及分享经验以供参考借鉴。
本期专题人物邀请北京铁路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旭章,为读者详细介绍北京铁路公安局结合铁路公安行业特点、首都公安机关地域特点,在公安移动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移动警务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记者:近年来,北京铁路公安局在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移动警务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王旭章:我局作为公安部铁路公安局直接领导的行业公安机关,履行法律赋予的治安、刑事执法权,管辖京津冀“两市一省”铁路治安保卫工作,地理特殊、地位重要、政治敏感。近年来国家大型活动涉及铁路安保工作多、任务重,肩负华北路网重要铁路枢纽的高铁和“复兴号”等客车安全保卫工作特殊使命,北京铁路公安机关坚决以“服务人民、守卫铁路、拱卫首都”为初心使命,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为奋进号角,以行业公安管理体制调整为时代契机,以政法队伍“四化建设”、公安部铁路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建设的决策部署为发展遵循,以首都铁路公安机关政治站位和忠诚担当,科学谋篇布局、擘画改革蓝图;以科技强警之路上的持久定力不断探索路径、持续创新手段、反复打磨技术、专注完善机制,用最新思路理念、最新科技成果,为首都铁路安保工作提供立体助力、发挥威力。
首先,坚持小步快跑,持续发力。2015年以来,面对我局科技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的客观实际,局党委坚定提出了“智慧单警+高效平台 实现警务创新”的发展思路和“京局实做”的务实理念,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公司等国内安保科研先进单位达成战略合作,立足铁路管辖特点和相关数据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在铁路安保工作中的实战应用,以不破不立之姿加速推进影像识别系统、移动警务系统同步研发、同步测试,逐步实现了识别系统在铁路车站、移动警务终端在管内辖区、大数据在公安整体工作中的高效运用,收获了科技助力警务战力的良好实战效果。在大庆安保期间,公安部领导专程到北京站派出所检查工作,现场听取了我局关于接报警处置、电子巡查、信息研判等工作的汇报,并给予充分肯定,全局科技信息化建设向着弯道超车、立标引领的方向不断迈步。
其次,坚持谋局求变,精准发力。面对铁路点多、线长,识别系统资金投入大、覆盖面小的现状,如何提升单兵作战条件下智能识别、动态比对、精准研判、后台支撑的综合能力,成为倒逼北京铁路公安局领导班子“谋局求变”的重要课题。为破解传统警务手段的局限性,我局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党政的大力支持和资金保障下,投资建立自主移动警务平台,于2017年以来陆续为全局一线岗位民警配发移动警务终端3204台,覆盖了全局80%以上一线实战岗位,并与中国联通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根据铁路公安工作特点为我局民警量身定制和拓展研发了人员比对、微警务、安全电话、加密对讲等实用警务功能,加密对讲功能补充了现有模拟电台通讯距离短、保密性差的缺陷,并可与集群电台联网,实现通讯技术融合。特别是与京津冀公安机关打通了移动警务后台连接通道,通过动态更新、立体比对,实现了现场工作从人工手动到科技辅助的转变,识别、验证、核实工作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在配发应用和问题积累的过程中,我局不断攻坚、不断破题、不断完善,有效解决了数据回流、平台接口、信号不稳等老大难问题,实现了基于移动警务终端关联相关公安数据库深度查询、建设具有北京铁路公安机关特色的移动警务门户应用等拓展功能。
第三,坚持相互策应,系统发力。实战应用中,我们坚持以人像比对识别系统触发报警、以现场移动终端核实验证,推动两套警务科技相辅相成、互为助力,也标志着我局定位式“浏览”识别与移动式“精度”筛查相结合的立体查控体系初步建成。2019年,
全局通过移动警务终端共比对核查各类人员1194余万人次,终端报警提示20余万人次,共查获网上在逃人员和各类重点人员共计7969人,打破了以往受制于单机查询的手段短板,真正为民警的现场工作装上了“奔腾芯”,力促我局对科技强警、助力警务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效,形成初步闭环。
记者:据了解,北京站派出所是全国铁路系统人像比对技术启用最早的单位,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该技术在铁路公安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运用的?
王旭章:北京站、北京西站和北京南站,俗称北京“三大站”,在客流高峰期间,三站日均发送旅客超过60万人次,是各类治安问题的治理难点地区,各种常态涉站活动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状态,而这仅仅是管内139个客运站的缩影。面对铁路车站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客观上难以像机场一样做到“超细致、无死角”人身检查、物品安检的情况,我局充分意识到,无论是传统人海战术的升级、还是区域警力的叠加,都无法从根本上破解高铁时代出行节奏加剧、客流逐年攀升、犯罪手段翻新等因素所带来的铁路安保的窘境。
为此,我局从2015年就提出了“走出去观摩、请进来学习、坐下来研讨,攻坚克难出实招、见实效”的思路,坚定地瞄准行业前沿趋势,并到新疆、成都、江苏、浙江等地实地调研,主动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签订“铁路安保”战略合作协议,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成立“铁路安保与科技信息化联合实验室”,实现了“局所、局校”联手、合作共赢的格局,为各项强警科技的密集发力提供了尖端的技术支撑,逐步形成了以立体式识别、固定式核验、移动式比对为体系的基层警务系统,成为了我局践行“科技兴警”、打造“智慧警务”道路上迈出的坚定一步。
首先是立体式影像识别系统,为站区防控织密“过滤网”。2017年,我局以北京站为“试验田”率先建成识别系统,并于党的十九大安保前夕投入使用,通过覆盖车站大部分关键部位和可视区域的高清摄像头,对可疑人员进行后台数据过滤研判、触发报警提示和点对点跟踪,打破了以往大兵团作战警力投入多、警务效能低的人海战术,颠覆了基层派出所警务原有的格局。对大量进出站区、以站为生的常态涉站违法、违治人员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目前,北京站派出所作为全国铁路系统识别技术启用最早、算法最成熟、机制最完善的实战单位,累计运用该系统查获各类人员1.5万余名,其中网逃293名,违法、违治人员3150名,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铁路“超大站”治安管控难、精准打击难的治安顽症。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活动安保期间,我局全力推进北京西站、北京南站识别系统的建设和实战应用,实现了“环京智慧屏障”的系统收口,为筑牢首都铁路防线提供了科技支撑,打造了“一机推送、全程监控”和“一人漏网、全线布控”的智慧查缉“升级版”,为民警现场筛查装上了“千里眼”。
其次是固定式进站核录系统,为站内环境装上“安全闸”。2019年春运期间,随着全国铁路系统在较大客运站采取自动人脸识别闸机“刷脸进站”的科技应用,我局充分借助平台、融合应用技术,为重要安保任务和铁路旅客安全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我局于2019年初以北京站为试点,与专业公司合作研发进站核录识别系统的延伸应用,全年强推公安进站核录比对一体化系统在全局15个车站实现数据回传。
最后是移动式警务比对系统,为现场核查配备“瞄准镜”。固定式识别系统和进站闸机查验虽然可以实时报警和跟踪定位,但一方面覆盖范围、识别角度都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另一方面以列车到发为规律的瞬时客流密度极高、现场动态定位困难;为解决信号盲区、布岗盲区、动态盲区问题,同时也便于民警到达现场后在“茫茫人海”中第一时间“瞄准”目标、锁定嫌疑人,形成立体查控体系,我局坚持在穿戴设备与识别的技术融合上持续投入、艰苦攻关,于2019年研发推出第一代便携式“智慧单警”识别设备,逐步投放到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北京站和京围10站,为民警提供第一视角的音视频、图文浏览、形象比对、现场精准查找等功能。民警在人员自动识别所观察到的人员信息,核查时可以“一搜便知”,短短几秒便可轻松确认身份,而在此过程中,民警完全不需要接触,实现了真正的“无干扰式查验”。在2019年的各项安保工作中,逐渐摸索出“数据推送+现场布控+单警精筛”的战法应用,而且日臻成熟,智慧单警的灵活性、机动性、隐蔽性、互补性等优势日渐凸显。2019年,“智慧单警”作为固定式识别系统的重要补充,在管内重点大站投入170余台实战应用,抓获各类重点人110余名;筑成了真正意义上犯罪分子、危安人员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
记者:当前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化,传统警务工作机制有哪些革新与变化?
王旭章:面对大国外交战略下国家在京举行重大会议、外交活动涉铁安保增多,我局牢固树立“数据为王”的理念,坚持以大数据等为依托,开发全局情报分析综合研判平台,充分发挥相关数据的渠道优势,汇聚整合了在逃、涉毒、涉恐、刑嫌等高危人员数据,深度融入京津冀区域警务合作框架,倾力做实“路地”公安机关的接口对开、数据对流、警务同步和成果共享。
2016年,我局专门抽调技术骨干成立局、处两级情报专业机构,实行专人专岗、定时筛查、快速反馈工作机制,以相关动态信息为依托预警定位涉铁重点人员,常态开展“四色预警”,改变了以往人人过机“盲查”模式,打破了多年来打遭遇战、防御战、应急战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对人员比对的精准预警、精确推送、精细查缉。特别是与反恐、治安、刑侦等专业系统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深度挖掘,进一步筑牢了铁路进京安全过滤屏障。
在全局数据中心建设上,我局积极构建以顶层设计为先导、以实体运行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途径、以分步实施为牵动的首都公安科技信息化体系,积极谋划和推进我局公安数据中心建设,着重在“扩前端”“增数据”“强应用”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智慧化实战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已确定了我局数据中心建设的基本框架和总体思路。整体数据中心建设包含三部分,按照两期规划建设完成。
2019年,全局预警平台共推送重点人员预警信息35万条,四色预警指令签收率为90.0 %,核查率为82.7%,其中,红色预警7832人,橙色预警13万人,黄色预警20余万人,蓝色预警1.1万人,共通过四色预警平台抓获网上在逃人员362人,吸毒人员33人。目前,预警导查已逐渐成为首都铁路公安机关基层的重要查缉手段,真正为一线民警的查缉定位装上了“顺风耳”。
记者:基于铁路公安的行业特点,在科技兴警的道路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各地同行?
王旭章:首先,要立足行业,把特点和优势相结合。我局立足铁路公安行业特点,发挥铁路公安机关通道空间优势,动态信息掌握的数据优势,站车线路纵横交错、层圈递进的管理优势,以管内各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铁线路为战略高地,以拱卫首都科技“护城河”为核心防线,辐射全局、带动全警,全面打造新时代首都铁警智慧警务。
其次,要明确思路,把创新和实战相结合。沿着“智慧单警+高效平台 实现警务创新”的思路持续向现场发力、向一线用力,从提升每一名单警的单元作战能力、立体支撑能力为突破口,释放警力,聚合战力,不断将理念优势转化为实战优势,实现基层警务格局的不断调整优化。
再次,要强化保障,把挖潜和借力相结合。我局在倾尽全力挖潜内部资源,下大决心、大力气倾斜科技研发、应用和维保的基础上,本着“避免重复建设、杜绝半途而废”的原则,努力争取各方支持,从公安部、铁路公安局的全面保障,到集团公司科技项目的大力投入,把资源用在刀刃上,许多建用瓶颈得到进一步突破。
最后,要聚焦现场,把实验与实战相结合。我局立足北京地区工作任务集中、活动规模普遍较大的实际,继续坚持“大战练兵、实战砺警”,变挑战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从春运安保中“智慧单警”破茧而出、投入实战;到大庆安保前夕,强推北京三大站识别系统的全面收口、环京智慧屏障初见雏形。
记者:在科技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移动警务建设方面,北京铁路公安短期与长期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王旭章:今年1月9日,我局在人民警察训练支队召开了全局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议,局、处两级主要领导和主管的班子成员,管内8个重点大站派出所所长,相关职能部门都现场参加了会议,这也是我局2020年开年以来的第一个全局性会议。结合我局当前的建设基础、优势项目和发展需求,就全局2020年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规划进行了详细部署。
2020年,我局科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践行一个理念、着力四个突破、打造三个品牌、确保一个提升、实现一个目标。即“一四三一一”工作思路,具体包括:积极践行“科技兴警”理念;着力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信息化队伍建设、新线公安信息化建设、警用数字集群通讯”等四方面有新突破;全力打造“大数据保障安保实战、智慧警务应用安保实战、智慧警务助力专勤工作”三个品牌;确保全局科技助力各项警务安保实战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真正实现“科技兴警、科技强警”的总体目标。
从短期来看,移动警务方面准备初步打通和地方公安机关的数据通
道,丰富和完善查询空间;进一步开发业务应用,统一搭载在移动警务平台和终端,为各个业务提供支撑和服务。从长期来看,我局计划打通与地方各个公安机关数据通道和移动平台,实现整体的联动,发挥铁路公安的行业特点;打通与各铁路公安局之间的移动警务平台;打通与铁路行业部门间数据应用,为更好的服务铁路生产运输安全、高铁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应该说,通过近五年的努力,北京铁路公安局在践行“科技兴警”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以数据研判推送实现“来之能晓”、以识别筛查实现“识之能辨”、以移动警务终端实现“查之能明”的智慧单警体系,积极探索大站治安管控新途径,打造了一整套符合铁路辖区治安特点、勤务特点的科技强警系统,让违法可疑人员一旦涉足铁路辖区,就无所遁形、无处可逃,全面构筑站区治安防控铜墙铁壁、天罗地网。
展望未来,依托科技兴警的广阔平台,北京铁路公安机关将在公安部党委、铁路公安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着眼科技前沿与实战现场持续攻关、持续发力。以公安改革焕发的机制活力为强劲引擎,在科技兴警、科技强局、科技助力铁路安保实战的道路上接续奋进,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