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和介入疗法治疗老年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
2020-03-28马健
马健
动脉瘤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多数主动脉瘤患者早期无症状,临床症状以疼痛、腹部肿物、压迫、心功能不全及瘤体破裂等症状,其本质为局部或弥漫性的异常扩张,多见于主动脉内膜、中层平滑肌及弹性组织中,病症机理十分复杂,致病因素主要来源于先天性因素、外伤、感染、动脉粥样硬化、囊性中层坏死等方面,发病率较高,老年动脉瘤患者的发病率已>15%,一旦控制不及,将持续诱导多种临床并发症;同时拥有较高的致死率,相关研究显示,该症的5 年生存率<8%[1]。因此,加强关于老年动脉瘤的临床研究,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提升生存率,是目前老年动脉瘤诊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次研究选择66 例老年动脉瘤患者,予以不同治疗方式,探究其临床疗效,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 年1 月~2018 年8 月收治的66 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8 例,女15 例;年龄62~87 岁,平均年龄(77.5±8.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史22 例,合并心脏病史11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7 例,女16 例;年龄63~88 岁,平均年龄(78.5±8.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史23 例,合并心脏病史1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其动脉瘤症状,排除其他重大器官器质性损伤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治疗前给予全身检测,给予全程生命体征监测,检测3 d 后给予外科手术治疗,保持无菌操作标准,选择夹闭术,针对脑部两侧肿瘤,需选取一侧以夹闭术剔除肿瘤组织,待伤口愈合后,针对另一侧进行剔除操作,基础手术方式相同。
1.2.2 观察组 患者均接受介入疗法,术前准备与对照组无异,给予全身麻醉,结合前期动脉造影结果,选择适合患者具体症状的电解弹簧圈,选择边框技术、支架技术为核心操作技术,同时选择适合的扩容胶体,结合其基础症状,调整输液量,开展介入治疗,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保证所有患者均在1 d 内进行腰穿与腰大池引流操作,待其脑脊液颜色清凉亮,完成治疗[2]。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满意度。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肿瘤成功夹闭,术后无急性突发症,介入治疗入位精准,支架及栓塞合理,未见急性突发症状;有效:肿瘤成功夹闭,术后无明显急性突发症,介入治疗入位精准,支架及栓塞合理,未见明显急性突发症状;无效:肿瘤未成功夹闭,术后存在明显急性突发症,介入治疗入位偏移,支架及栓塞不合理合理,存在明显急性突发症状,病情持续恶化[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术后不良反应包括感染、血管破裂、心功能损伤;选择问卷调查方式观察其满意度情况,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1%低于对照组的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n(%),%]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n(%),%]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n(%),%]
3 讨论
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肿瘤类型,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动脉瘤现已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位居第三;因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严重,免疫功能相对较差,因此疾病表现更为显著,发病率更高,其中以膨胀性、搏动性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情况下,伴随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属于老年常见疾病中的高危类型[4]。
临床研究发现,老年动脉瘤的病症表现,受病变部位差异的影响,其类型同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代表类型包括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周围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内脏动脉瘤等类型,致病因素来自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损伤、感染、免疫疾病及先天性动脉壁结构异常等方面,随病情发展,可导致其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引发严重后果[5]。截至目前为止,临床上针对颅内动脉瘤的研究并未完全明确的发病机制,临床研究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但近年来主流研究发现,动脉瘤后的再发展速度较快,在逐渐扩张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动脉瘤扩大,而高血压等疾病是导致动脉瘤逐渐扩大的重要后天因素。而动脉瘤破裂本质上属于瘤壁渗血,区别于动脉瘤爆裂,其出血现象更加严重,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昏迷,针对老年患者,其脑干受损程度更加严重,因此临床致死率、致残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忧虑、紧张、激动、血压突然升高、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等因素仅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在更多情况下,出血缺乏明显的诱因,因此老年动脉瘤的发病多呈现突然性。针对老年动脉瘤特殊的病理机制,目前临床治疗方式以手术方式为主,其治疗原则为动脉瘤切除及动脉重建,包括破口修补、动脉补片抑制和动脉端端吻合术等多种类型,因病灶生理特点的影响,对机体通常具有较为严重的创伤性。本次研究发现,利用介入治疗模式进行治疗,经临床观察发现,其能够在可视条件下进行操作,利用弹簧圈栓塞及支架等方式,填充瘤腔,治疗效果直接、有效,成功率高,结构合理,且能够有效降低临床不良反应,具有十分理想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介入疗法治疗老年动脉瘤患者疗效显著,相较于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疗效确切,能有效规避不良反应风险,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