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脏原发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0-03-28邹梦琦陈瑜赵佩瑶金家岩王媛媛夏庆欣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期
关键词:脉管淋巴管脾脏

邹梦琦,陈瑜,赵佩瑶,金家岩,王媛媛,夏庆欣

(1.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河南 开封;2.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河南 郑州)

0 引言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PILA,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为中间性罕见转移型血管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由波兰医师Dabska于1969年首先报导6例,因此又名Dabska瘤[1]。常见部位为婴幼儿及儿童的肢体,罕见于脾脏。现总结1例成人原发脾脏的PILA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等相关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PILA的临床病理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3岁。半年前体检发现腹腔占位,无腹胀、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反酸、黑便等症状。CT示:脾脏体积明显增大、内见低密度灶,大小约15*12cm,内呈多房囊性。影像学诊断:脾脏占位 淋巴瘤?。行脾切除术,术中所见:少量腹水、腹膜、大网膜、盆腔、腹壁未见转移结节,肝脏表面光滑,肝实质内未见转移性结节,肿瘤位于脾脏,最大径约20cm,质韧,活动度差。

1.2 方法

标本经切开后于4%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按照常规取材,组织经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特征。

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免疫标记用Bench Mark免疫组化自动染色机(购于Roche公司)。所用一抗CD31、ERG、CD34、Syn、CK、TTF-1、D2-40、CD10、CD68、RCC、CgA、Nestin和Ki-67均购自DAKO公司。阳性对照用已知阳性组织,阴性对照用缓冲液替代第一抗体。

2 结果

2.1 巨检

脾脏:大小20*16*10cm,切开切面见灰黄灰红色质韧区,范围为约18*9*8cm,部分呈多房囊性,内含清亮液。(图1、图2)。

2.2 镜检

脾脏组织结构破坏伴坏死,镜下可见弥漫大小不一的腔隙样结构,内含淡粉色物质,部分腔隙内可见乳头样结构,表面被覆卵圆形细胞,间质内可见散在少许胞浆略透明的圆形细胞(图3、图4)。

图1、2 切开切面灰红灰黄色,部分区域呈多房囊状。

图3、4:弥漫大小不一的腔隙样结构,内含淡粉色物质, 部分腔隙内可见乳头样结构,表面被覆细胞卵圆形。

2.3 免疫组化

肿瘤细胞CD31(图5)、ERG(图6)、Syn均阳性, CD34(图7)、CK、TTF-1、CD10、CD68、RCC、CgA、Nestin均阴性。D2-40(图8)呈脉管阳性,ki-67增指数5%。

病理诊断:脾脏PILA(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

3 讨论

PILA为是一种罕见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转移型血管病变,其特征为具有淋巴管样腔隙以及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搜集1969年至2019年相关文献,多数病变位于头部和四肢,少数病变发生在面部、口腔、舌、乳腺、脾、小肠浆膜面、前列腺和骨等。发病年纪从出生到83岁[2,3]。国内脾脏PILA自刘学彦等[4]报导第一例至今加上本例共5例[4-7],性别无差异,年纪4-53岁,发病部位大多位于脾脏实质。

图5-图7:CD31、ERG肿瘤细胞为阳性,CD34肿瘤细胞为阴性。

图8 D2-40肿瘤细胞为阴性但扩张的脉管为阳性

3.1 诊断

此病大体常呈界限不清,肿物切开切面灰红灰黄色,局部可有囊变。镜下常由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扩张的脉管组成,类似海绵状淋巴管瘤。管腔内可见淡粉色的淋巴液,内衬内皮细胞突向管腔,可呈立方状、鞋钉样或火柴头样,并形成乳头样或肾小球样结构,乳头轴心为玻璃样间质。瘤细胞胞质少、淡嗜伊红色,胞核明显,罕见核分裂像。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31、CD34、F8、D2-40和VEGFR3,Ki-67低表达。少数病例D2-40仅为扩张的脉管内皮细胞阳性而腔内突起的内皮细胞阴性[8],个别病例报道扩张的淋巴管及腔内突起内皮细胞EGR均阳性[9]。本例病例瘤细胞CD31表达阳性,脉管D2-40阳性,扩张的脉管及瘤细胞EGR均阳性,但本例中肿瘤细胞表达Syn阳性。结合形态和免疫组化符合Dabska瘤的诊断。

3.2 鉴别诊断

3.2.1 网状血管内皮瘤

此病由Calonje等于1994年首先报道[10],也是一种中间性血管源性肿瘤,现认为,该病和Dabska瘤具有相关性[11],两种病变的特征均为鞋钉样内皮细胞,故都称为鞋钉样血管内皮瘤。

流行病学上该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好发部位常为四肢的远端,肉眼观为红色或蓝色结节或斑块。镜下由细长分支状血管构成,其形态类似正常睾丸网,此为该病的特征性结构,其中向腔面突出的内皮细胞似鞋钉样或火柴头样,多呈单层柱状排列,无明显异型性。血管周围间质可有显著的胶原化,并常伴淋巴细胞浸润或聚集。免疫组化不表达D2-40及VEGFR-3等抗体。

3.2.2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该病为脾脏中的良性肿瘤,少见,统计学上无性别和年龄差异。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脾脏肿大,伴或不伴有脾亢。此病首先由FALK等于1991年表述[12],瘤细胞被认为是由脾脏红髓的窦岸细胞起源或者向窦岸细胞分化,而窦岸细胞的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具有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两种细胞的特征。

该病大体上为单个或多个边界清楚的囊性结节,内含血液。形态学上有两种细胞构成,一种为胞质嗜酸性,并可见含铁血黄素和转运空泡,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可见小核仁的大细胞,另一种细胞为形态似正常窦岸细胞的小细胞。大细胞常脱落于腔内,呈簇状或单个散在分布。两种细胞均不表达CD34,大细胞表达CD68等组织细胞标记物,部分少数大细胞表达CD31;小细胞弥漫强表达CD31、F8等内皮细胞标记物。而Dabska瘤不表达组织细胞标记物。

3.2.3 复合型血管内皮瘤

该病由比例不等的良性、中间性、恶性成分混合组成,由Nalyer等于2000年首先描述[13],极为罕见。流行病学上多发生于成年人,平均年龄为39.5岁,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肢体远端浅表软组织,可伴溃疡形成,个别病例伴有Maffucci综合征[14],大体为周界不清的棕红色或紫红色的单结节或多结节。形态学上除了可以见到Dabska瘤的成分,还有不同比例的其他的良性或恶性血管内皮瘤的成分。内皮细胞表达CD34、CD31和ERG。

3.3 治疗及预后

该病可单灶或多灶[8]发生,具有局部侵袭性和复发性[15],个别病例出现向恶性进展[16],但总体预后较好。局部广泛切除目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伴淋巴结转移时,需将淋巴结一并进行清除。

猜你喜欢

脉管淋巴管脾脏
淋巴管栓的研究进展*
有用的关节“下水道”
——淋巴管系统
超声征象联合病理和生物学指标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脉管浸润的评估
可切除胃癌患者脉管侵犯的危险因素分析
足部淋巴管分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脉管癌栓对区域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抗淋巴管生成治疗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摘除脾脏后,请注意这些变化
如何预防胃癌手术中的医源性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