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效果对比及其对血清hs-CRP的影响评价
2020-03-28左璐
左璐
(钟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北 钟祥)
0 引言
心律失常是心内科的多发病,主要包括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类型[1]。心律失常可单独发病,也可伴随心脏器质性病变,病情严重者可持续引发心力衰竭,甚至猝死[2]。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是常用药物[3],本研究就这两种药物的疗效展开对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50例为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2)无急性心力衰竭或严重肺部疾病、精神疾病、认知障碍。(3)近3个月内未使用免疫抑制剂。(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电解质紊乱、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患者。(2)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3)近6个月接受过心脏手术治疗患者。(4)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5)妊娠期、哺乳期者。(6)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以随机数表法分组:胺碘酮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32-72岁,平均(54.3±9.2)岁;分类:室性心律失常32例,室上性心律失常26例,房性早搏17例;诱因:高血压性心脏病21例,冠心病43例,心肌炎11例。普罗帕酮组75例,男43例,女32例,年龄35-74岁,平均(54.6±9.3)岁;分类:室性心律失常30例,室上性心律失常29例,房性早搏16例;诱因:高血压性心脏病24例,冠心病42例,心肌炎9例。两组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对原发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胺碘酮组患者应用胺碘酮(生产企业:上海信谊九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31021872;规格:0.2g*24s)治疗心律失常,对于心率在80~100次/min的患者,服药200mg/次,每日2次;对于心率<80次/min,心律失常发作症状消失的患者,服药200mg/次,每日1次;连续用药治疗5周。普罗帕酮组患者应用盐酸普罗帕酮(生产企业: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44020756;规格:50mg*50s)治疗心律失常,服药100mg/次,每日3次;在服药7d后若疗效不明显可酌情增加用药剂量,待获得最佳疗效后将用药剂量维持在150mg/d,维持用药4周。
1.3 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4h心电图期前收缩减少>80%。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24h心电图期前收缩减少50%~80%。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者。
1.4 观察指标
收集整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采集外周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软件检验数据,计数/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χ2/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普罗帕酮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胺碘酮的治疗总有效率,P<0.05。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2.2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不良反应
2.3 两组的血清hs-CRP水平比较
治疗后的血清hs-CRP水平比较普罗帕酮组明显高于胺碘酮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mg/L]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心内科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多在患者情绪激动时发病,若不及时对症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累及心脏,引发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安全。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如何稳定心功能状态、降低心律失常发作频率是临床治疗中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是抗心律失常的一线药物,普罗帕酮通过竞争性的结合β受体并阻断,从而维持细胞膜电生理稳定,延长心肌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降低心肌的兴奋性,是一种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等类型的心律失常治疗中均有显著疗效[4];但是长期应用普罗帕酮可能引发负性肌力,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种钾通道阻滞剂,其在给药后能对钙钾钠通道均起到一定阻滞效果,显著抑制延迟整流钾电流,从而延长动作电位发生时间;而且胺碘酮还能降低心肌细胞耗氧量、扩张冠脉增加血流量、抑制心肌和心房传导纤维快速离子内流等作用[5]。本研究结果显示:胺碘酮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胺碘酮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胺碘酮的抗心律失常效果好,但是其可引发皮肤、神经、肝肾、甲状腺等功能损害,对心脏的影响小,但会引起头晕、震颤等神经系统反应,且可能引起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胺碘酮长期大剂量用药有关,因此在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时需严密监测病情,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是人体肝脏产生的,是全身急性炎症的非特异性标记物,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子之一[6]。心律失常患者伴有hs-CRP水平的升高,hs-CRP介导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下浸润,导致血管内大量炎性因子释放,进而导致心肌细胞异常,促使间质细胞增厚,引起心室壁厚度异常,降低室间的隔顺应性,导致心肌血液灌注障碍,心室机电返折诱导失常。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胺碘酮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普罗帕酮组,P<0.05。胺碘酮的应用有助于促进患者心肌细胞修复,改善心功能。
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确切,促进患者血清hs-CRP水平降低,改善心功能,但是不良反应较多,需严密监测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