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研究
2020-03-28郝美林薛燕萍梁英
郝美林,薛燕萍,梁英
(山西白求恩医院 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 太原)
0 引言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和/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导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1]。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表现为尿滁留、膀胱容量下降、残余尿和排尿次数增加以及尿失禁等一系列膀胱功能障碍[2]。本研究采用直肠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神经系统疾病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48例,其中脊髓损伤(SCI)30例,脑中风18例;平均年龄41岁;女21例,男27例;病程均在1~3月,30例脊髓损伤患者均为不完全性SCI,诊断符合美国脊柱损伤协会2000年标准。病历排除标准:并发尿道或膀胱损伤、畸形和狭窄等;精神病患者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者;有肾积水、尿路感染和泌尿结石等以及严重前列腺增生患者。 患者临床症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尿滁留、尿失禁以及排尿困难。
1.2 方法
采用科瑞康AM1000B型生物反馈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进行治疗。治疗时将直肠电极棒经肛门插入患者直肠,利用治疗棒电流刺激盆底肌肉组织,产生肌肉收缩动作,刺激强度在15mA~32mA范围或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过计算机可实时监测患者盆底肌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屏幕上的肌电图曲线,直接反馈给病人。治疗前嘱患者放松,并向其讲解直肠生物反馈的治疗原理和方法,治疗时由治疗师引导患者进行盆底肌的收缩和放松训练,患者通过屏幕反馈的肌电信号,可及时了解自身盆底肌控制情况,有效地锻炼了盆底肌,并控制了不良的盆底肌肉收缩。治疗时间:每日治疗1次,每次30min,每周治疗6d休息1d。每两周评估1次,连续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电极棒为专人专用,每次治疗结束用清水冲洗干净。
1.3 疗效评价标准
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记录患者每日的排尿日记、残余尿量、24h尿失禁次数并进行盆底肌电表面的肌电信号检测。残余尿量即每次自主排尿后间歇导尿的容积,是评定膀胱功能的重要指标[3]。正常是残余尿量<80mL。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平均值包括快肌收缩期、慢肌收缩期、前基线平静期以及后基线平静期的肌电信号平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数据,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8例患者经直肠生物反馈仪治疗后,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和24h尿失禁次数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24h单次排尿量随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前基线平静期和后基线平静期肌电信号呈下降趋势。
治疗两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残余尿量、尿失禁次数、单次排尿量及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四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残余尿量、尿失禁次数、单次排尿量及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同时对患者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具有深远的影响。长期的膀胱功能障碍会导致上尿路损伤,如逆行性尿路感染导致肾盂肾炎、肾积水,甚至是肾功能损害、尿毒症等。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失神经支配后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病因常为严重神经损伤,往往临床表现相当复杂,如何有效的缓解症状、最终达到自主排尿是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中的一大难点[4]。
盆底肌肉是维持盆底支持结构的主要成分,在盆底肌肉中肛提肌起着最为重要的支持作用,外层其中一对是会阴浅横肌和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形成盆隔,其内有尿道、阴道和直肠穿过称生殖裂孔。且尿道括约肌与肛门括约肌的神经支配均来自骶丛的阴部神经,两者有着共同的神经通道,肛门括约肌的牵张松弛可反射性地引发尿道括约肌的松弛,从而降低尿道阻力,使尿液顺利排出。因此,通过训练肛门括约肌可达到训练排尿功能的目的[5]。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方案多样,但有一种方案是能够完全恢复膀胱功能的。目前主张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目标是降低膀胱内压,增加膀胱容量,恢复膀胱排尿功能,改善排尿状况,减少残余尿量和防治尿路感染,从而达到保护肾功能,降低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概率。本研究采用直肠肌电生物反馈仪进行治疗,它是一种安全无创和操作简便的治疗手段,利用专门设备将不易被病人注意的一些生理活动信息放大并显示出来,转换成易于识别的屏幕信号,使其直观了解到盆底肌肉被控制的情况,以此达到主动控制盆底肌群进行放松-收缩训练。通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结果显示患者残余尿量和24h尿失禁次数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快肌和慢肌收缩期的肌电信号平均值呈增加趋势,而前基线和后基线平静期肌电信号也在呈下降趋势,证明直肠肌电神生物反馈训练可显著提高盆底肌肌力以及降低其肌张力,患者的排尿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有效促进反射性膀胱的建立,提高了生活质量。
表1 直肠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前后排尿日记、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平均值比
表1 直肠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前后排尿日记、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平均值比
单次排尿量(mL)项目 残余尿量(mL)24h尿失禁次数(次)快肌收缩期肌电信号平均值(μV)慢肌收缩期肌电信号平均值(μV)前基线平静期肌电信号平均值(μV)后基线平静期肌电信号平均值(μV)治疗前 208.7±30.7 8.0±2.1 179.5±50.2 8.91±1.34 6.81±1.34 10.83±1.23 11.23±1.47治疗2周后200.6±61.3 7.5±2.4 186.8±49.3 9.31±1.36 7.19±1.45 10.59±1.43 10.82±1.54治疗4周后129.6±63.2 3.8±2.2 230.5±49.6 32.17±1.56 29.47±1.58 5.67±1.38 5.5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