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新乡贤服务乡村建设的激励策略研究
2020-03-28杜宛燕李贵卿
杜宛燕,李贵卿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3)
1 研究背景
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中国梦,农村脱贫致富是关键。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构想,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吸引人才服务于乡村振兴建设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新乡贤文化。新乡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自古以来,就有乡贤治理乡村的传统,对提高农业生产力、保护农耕文明和维持封建社会秩序稳定具有巨大的作用。然而近代以来,政策变化和社会变革导致中国乡土文化遭受了重创。自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期间,国家利用农产品“剪刀差”过度发展城市,造成城市和乡村发展差距愈来愈大,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部分乡村出现了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畸形发展:地方政府过度重视GDP指标,破坏了乡村自然生态,使一些原本美丽的乡村遭受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乡村开始出现精神沙化现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即将兑现,作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承上启下阶段,乡村振兴是关键的一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政策,再次呼吁新乡贤的出现,为实现美丽富饶乡村、实现百年复兴中国梦做出贡献。
2 新乡贤内涵
新乡贤是在中国推进建设新农村背景下首次提出的。但这并非是一个新词。在中国古代就有乡贤治理乡村的传统。
综合学者对新时期新乡贤的理解,其涵义相近,只是对新乡贤主体成长或活动环境的定义略有差异。主要有3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新乡贤的成长环境不局限于城市或是农村,凡是有才能、有品德,能够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就可以称为新乡贤。具体定义取学者抚州的说法: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无论是党员干部、教师、医生等公职人员,还是企业家、创业者、艺术家、退休人员,只要有一定的影响力,愿意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不论其身份、职位、教育背景、年资阅历,都可以认定为新乡贤[1]。
第二种说法认为新乡贤是出身农村,成长于农村,随后到城市发展一段时间后,又返乡服务乡村,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的人。2017年12月,第十三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将新乡贤定义为心系乡土、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一般包括乡籍的经济能人、社会名流和文化名人,财富、权力、声望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公益性是其精神内在。这与习总书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鼓励人才“返乡”“下乡”的两种提法相似。
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新乡贤活动的环境范围定义的。其中,胡鹏辉将新乡贤的主体定义为居住在乡村的复合型精英[2]。李金哲认为,所谓新乡贤是指在乡村范围活动的,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财富、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方面影响力的贤能之士[3]。
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的战略行动,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提高“参与性”比“示范性”更重要。对于新乡贤的定义应该打破传统的乡贤界定范围,只要是对乡村振兴发展有利的人才,都应当将其纳入新乡贤的范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更符合“新乡贤文化”和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背景,成长于农村,发展于城市,对乡村的土地和人民都怀有热情和感恩,同时拥有声望、资源和公益之心的贤能人士,都应该称得上是新乡贤。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发展,不仅仅是考虑GDP指标,还应该站在人文情怀的基础上,去鼓励有乡土情怀,愿意为乡村做出贡献的贤能之辈。
3 新乡贤主体
对于新乡贤主体,有关专家学者看法类似。宁波市社科院党建研究所所长、市党建研究中心副主任邢孟军指出,新乡贤主要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和在乡村建设某一领域具有独特才干的人。提出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陕西省委政研室马元平认为,新乡贤的主体,既有教师、医生,也有企业家、艺术家,他们的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创意点子等,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参考《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人才的分类,几乎囊括了服务乡村振兴的所有新乡贤(表1)。
结合此表及对于新乡贤的定义,笔者认为,成长于乡村的乡村治理人才、职业农民、农村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以及有乡土情怀的社会各界人才,都可以算得上是乡村振兴建设中新乡贤的主体。
4 新乡贤推进乡村振兴
4.1 党和国家鼓励新乡贤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陆续推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新乡贤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有些地方政府已快速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新乡贤文化的建设进行具体的导引和规范,以促进其快速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新乡贤文化,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文件指出,新乡贤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力量,大力发掘并鼓励新乡贤反哺乡村大有可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党和国家的号召,为新乡贤的产生奠定了政治和社会基础[4-5]。
表1 对乡村人才的分类
4.2 乡村物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农村建设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重点,2004年至今,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有关农村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先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在改造农村生态面貌、生活条件、精神状态等方面下了大工夫。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4.3 乡村振兴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
在取得新农村建设收获的同时,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对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的投入。截至2016年,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1000多个县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队伍超过72万人,实施科技开发项目4.5万项,服务农民6000万人,创业实现利润400多亿元。在农业科技教育方面,培训教育由课堂走向田间,培养体系延伸至产业,覆盖到基层。目前,全国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452所、农业职业院校541所、农技推广机构15.1万个、农业人才实训基地5268个、农民田间学校2008个、创业孵化基地207个、综合类基地1364个。同时,大学生村官和乡村就业机会增多,8313名大学生村官参与创业富民,创办6314个创业项目,领办或合办专业合作社1797个,为农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92604个。由重大项目、工程、计划带动的农业农村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00万人。
4.4 乡土情怀的感召
著有《乡土中国》的费孝通先生曾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他认为这乡土性的特点之一就是“乡下人离不了泥土”[6]。这反映了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中国人的乡愁和土地情怀。著名学者胡鹏辉也曾谈到:重建乡村社会的根本途径在于重建乡村情感共同体。这种共同情感纽带,必须让人真正体验到归属感和意义感,必须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新乡贤作为联系乡村与城市的特殊群体,对乡村拥有独特的情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资源,能够与乡村人民产生共鸣,成为联系乡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桥梁。
5 吸引新乡贤人才回乡建设的困境
5.1 乡贤群体流失严重回流困难
学者杨军指出,“农村精英不回流,已经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阻碍之一”[7]。新乡贤不愿意回流,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一是城市发展机遇多,福利待遇完善。许多农村精英已经扎根城市,让他们放弃城市的工作和家庭来到偏远农村发展的可能性很小(当然,排除一些处于大城市城郊、发展又很好的乡村);二是在城市发展的农村精英由于常年生活在城市,与父老乡亲的接触渐少,不免出现人情味逐渐减少,村民对其信任感减弱的情况;三是乡村引进新乡贤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善。相关学者指出,农村人才引进、培养的开发力度和激励保障机制建设远远不足。农村人才、知识结构跟不上城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引进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而且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也不够,我国农村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保障机制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5.2 新乡贤服务乡村建设效果有待评估
国外学者William L. Boyd在《教育革新,社会政治文化和萧条的乡村社会》一文中谈到,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策传播过程出了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相关部门对乡村振兴战略和乡贤文化宣传力度不够,乡贤在乡村的施展空间狭窄。在笔者进行的乡村振兴相关调查中,得知很多民众并不太了解乡村振兴政策。而且,调查的对象大多都是学历大专以上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新乡贤作为传播乡村振兴政策的重要纽带,他们对政策的理解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熟读乡村振兴相关文件,也没有上级领导对当地乡村振兴目标的清晰阐释,要想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恐怕非常困难。然而现有的相关培训,不是少之又少,就是没有针对性,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的衔接也不够,很难与农民提高素质和创业兴业的需求同步。此外,也有一些人回乡后贪图名利,表面上是为人民服务,私下却滋生一些腐败、散漫的风气,不仅不利于乡村振兴建设,还有损党和国家的信誉。如此看来,乡村振兴和新乡贤文化的宣传显得至关重要。
5.3 乡村人才吸引渠道单一
在我国,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单一,除了每年的乡镇公务员招考,很少有其他社会渠道的招聘;同时,乡村人才引进激励性政策较少,雇佣方式单一。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指出,在大城市,随处可见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广大农村也同样需要人才引进政策,以真正吸引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除了最基本的公务员编制雇佣形式,对乡村人才的引进方面,可以考虑项目合同制、短期服务制、自愿服务等其他方式,广开引进渠道,不限制各行各业的人才。
6 激励新乡贤服务乡村振兴的措施
6.1 实施因地制宜的产业规划,完善乡村生活环境
想要吸引和留住人才,首先应该创造吸引人才和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新乡贤并非等闲之辈,他们虽然成长于乡村,但已在城市生活和发展多年,其知识、能力、资源等至少有一方面拥有较强的实力。片面强调乡土情怀而不提供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可能只会创造激励新乡贤的短期效应。新乡贤服务乡村的环境条件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实施因地制宜地产业规划,给予乡村人才施展才能的天地,形成良好长效的产业布局,发挥出乡村这片蓝海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根据其所在的专业领域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例如,若新乡贤是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可以向其提供合理范围内的资金支持,添置相应的农业器械,提供满足条件的科学实验室等。还应该根据中央文件制定和完善地方乡镇关于乡村振兴的措施以及社会保障相关制度,让新乡贤服务乡村有法可循,有律可依,而不是进行盲目的服务。同时,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其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其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
6.2 建立激励新乡贤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笔者关注乡村振兴建设以来,发现以前的很多战略和构想,不仅难以执行,而且都很难长期执行下去。短期项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但缺乏文化感召、情感感召和人力支持的乡村,很难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新乡贤与社会各界其他人士不同,他们成长于乡村,对乡村的土地和人民有着特别的情感,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乡亲父老的帮助。当他们“得道”之时,也会遵循饮水思源的古训,回到乡村,以自己的才能去回馈曾经支持帮助过他的乡村人民和土地。这种情感不是一个政务人员或城镇人员下乡就能体会的。新乡贤不仅有乡愁情怀,还有退隐的公益心。对于新乡贤的这种独特情感,相关机构应该更加予以重视,不仅应在精神上进行鼓励,也应该建立激励新乡贤的机制体系,为新乡贤服务乡村保驾护航。
6.3 成立引进新乡贤专业服务机构
在乡镇机关可以设立专门的乡村振兴农业人才机构,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新乡贤人才招聘。收集乡贤的信息,建立沟通渠道,形成长效机制,为乡贤回归搭桥铺路;另一方面,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为乡贤提供必要的生活、工作环境,以留住乡贤。要更多地给予乡贤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让他们自愿地投身于乡村振兴工作之中[8]。
同时,乡贤专业服务机构可按照乡村振兴人才相关标准建立新乡贤人才库,以相应的福利待遇吸引农村精英返乡建议。这样一来,激励新乡贤有了中央和地方的重视,自然能够吸引各界人才服务于乡村振兴建设之中,广纳贤才。
6.4 加强新乡贤队伍建设及培养力度
在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新乡贤之后,应该对其进行统一培训,加强队伍建设。建议设置国家乡村振兴培训统一教程,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分门别类进行培训。当地发展什么,就培训什么,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乡村振兴战略、新乡贤文化、新乡贤示范案例、地方法律法规等。同时,可以针对当地乡村特色举办培训班,让新乡贤免费就读,根据乡村实际,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更好地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中。对于发展潜力较大的新乡贤,可以提供深造机会,让其在对乡村振兴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能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创新乡村振兴项目,更好地发挥其活力与潜力。
6.5 创新雇佣方式,采取多元雇佣
对于新乡贤这样的独特人才,应该采取多渠道招聘方式,对于许多仍然在城市各行各业工作的乡贤,可通过各种渠道让他们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信息、物质、资金、宣传等方面的支持。乡贤们通常对出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只要沟通渠道畅通,这些人即使没有回到农村、没有退休,也能为故乡提供各种帮助。对于资源丰厚且声望较高的新乡贤,必要时需要政府出面,宣传新乡贤文化,激励其支持乡村振兴建设;对于可以发展为新乡贤的振兴人才,可以开展乡村振兴宣传讲座,并以开展乡村振兴农业人才招聘会的形式进行现场签约。签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短期项目合同、不定期服务和固定期限合同等。只要愿意为乡村振兴建设出一份力,不管力大力小,都给予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灵活采取多种雇佣形式,广纳贤士,鼓舞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文强提出了分类构建人才服务乡村的激励机制:“除支持市场主体下乡回乡创业外,应制定规定性、激励性、考核性措施相结合的鼓励专业人才、党政人才下乡服务的政策,对于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下乡服务,与职称评定、工资、津补贴、社会保障等相挂钩,支持离岗创业、兼职兼薪;对于党政干部、公职人员下乡任职,与干部交流、职务晋升、工资套改、体检休假等相挂钩,尤其注重提拔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区锻炼成长的干部”[9]。
6.6 加大新乡贤服务乡村文化宣传力度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歌颂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表彰受人民爱戴的优秀乡贤。可以在举办现场表彰大会时进行直播、录播等形式在各地电视台播放,感召和鼓舞更多的新乡贤服务乡村振兴。同时,要弘扬新乡贤文化,讲清新乡贤的历史使命,讲明乡村振兴战略伟大构想的具体内容,让新乡贤感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用乡愁情怀进行感召。
7 结论
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的战略行动,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在新乡贤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进程中,提高“参与性”比“示范性”更重要。乡贤主体应该包括拥有乡土情怀,在农村任一领域的发展中能够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现如今,乡村振兴建设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乡村物质条件的不断完善、新乡贤文化和乡土情怀的感召等都激励着新乡贤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然而现在取得的成果是远远不够的,新乡贤队伍建设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要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硕果,推进实现百年复兴中国梦,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应该积极加快脚步,成立服务新乡贤专业服务机构,建立起激励新乡贤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管理体系,通过完善乡村软硬条件,宣传新乡贤文化及乡村振兴成功案例,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和雇佣方式等方法,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