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的“避”
2020-03-28刘继锐
文/刘继锐
图/李 鹏
大叔,您的字写得真漂亮!怎么练的呀?
清朝初年,已经迈入古稀之年的朱耷,在道观挥毫写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行草兼融,拙中见巧,笔断意连,不守故常,显露出傲岸的笔力。境由心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那么朱耷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呢?他又想通过《桃花源记》来表达什么样的心情呢?
晋武陵人渔,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林,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尽水源,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不复出焉,既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出,得其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
丙子夏六月既望,纳凉在芙山房书,八大山人
此时的朱耷已隐居山林近半个世纪,确实活得像个“山人”。只因他年轻时历经改朝换代,不愿做大清子民,于是明亡后不久便削发为僧,当上了“与松柏为伍,与鸟兽为友”的隐士。
看看他的画,你就会发现他画的鸟大多在闭目养神或“翻白眼”,一副孤傲的神态。他画的鱼,眼珠子又黑又大,张着大嘴倔强至极。他画的山水画里也尽是荒山怪石、枯梅残柳,一片荒寒萧疏。这些不正是他内心的写照吗?无怪乎郑板桥题他的作品时写道:“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枯木寒鸦图》
◎《墨梅图》
这位自号“八大山人”的画家怪里怪气的,不仅不理人,还画了很多寒鸦、枯枝、淡菊、孤鱼,看着真破败!
“八大山人”是朱耷?我还以为那是由八个人组成的“画家男团”!
朱耷在日常生活中不修边幅,经常蓬头垢面。传说他好饮酒,但酒量又不大,喝醉后常挥毫泼墨。要是市井百姓,特别是穷人向他索画,他有求必应,可要是达官贵人想请他赐墨宝,却比登天还难。
请您明日到寒舍做客好吗?
哈哈哈!
呜呜呜……
今天天气好晴朗……
……
啦啦啦!!!
◎“八大山人”落款
◎《野荷图》
◎《瓶菊图》
◎《草虫图》
朱耷疯了吗?并没有。装疯只是他逃避社会的一种方式罢了,就像他用画中的鸟兽来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一样。为书或画题落款时,他经常把自号中的“八”和“大”连在一起竖着写,像草书的“哭”字,又像“笑”字。“山”与“人”又正好连成了“之”字。于是有了“哭之”“笑之”,以寄亡国之哀的说法。他有很多构图奇特的画,偌大一张纸上只画上一只鸟、一条鱼、一枝花或一个芋头。这些极简风格的作品之所以能给人饱满充实的感觉,主要是因这落款起到了补充画面的作用。古代文人讲究四美:绘画美、诗文美、书法美、印章美。能把四者和谐相融的大家,朱耷算一个。观察他作品中绘画主体、题字、落款、印章的位置,是件很有趣又长学问的事。
应该说,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情绪,最契合朱耷追求的归隐山林的精神境界。他羡慕桃花源中落英缤纷的自然环境和老少怡然的生活状态,于是在古稀之年凝神静气,不疾不徐地用行书写下《桃花源记》。在写到最后一句“后遂无问津者”时他开张笔势,一气呵成。墨色越来越淡,情绪却越来越饱满。
如果从朱耷书写的《桃花源记》中找一个与他心境最吻合的字,大概是“避”字吧!他画中的物象简约、冷峻,表露着其孤傲的性格。他书法中的行笔与结体,流露出其洒脱不羁的气魄。朱耷早年曾模仿欧阳询、董其昌、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风格,但胸有大志者,决不会止步于效仿前辈,而必然要创立一种自己的独特风格才肯罢休。突然放大某些字的结构,对圆转线条的强调、如在空中飘浮般的笔触、松动轻快的结构都是他书法中独特的个性体现。怪不得与他同时代的叶丹做了一首《过八大山人》来这样描写他——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桃花源记》(局部)
◎ 有二王之风的“避”字
◎ 朱耷的五言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