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

2020-03-27张茜

现代营销·理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消费金融商业银行策略

张茜

摘要:消费金融目前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领域。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现状,然后重点对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制约因素以及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策略

近些年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已经难以满足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提升内在价值,实现金融机构的转型升级。目前居民消费快速增长,国家消费金融政策红利频出,消费金融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拓展的重点领域。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积极拓展消费金融业务,对于其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一)商业银行消费金融规模不断扩大

受到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影响,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从2007年至2017年10年时间内增长了接近8倍,并且仍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均在逐渐发生变化,居民消费观念逐渐从收入消费转变为贷款消费,居民消费模式逐渐从生存型消费转变为需求型消费,因此居民消费规模受到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的影响不断扩大,这为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产品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便开始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且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汽车贷款、助学贷款、旅游贷款、装修贷款以及信用卡等。随着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产品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消费金融产品更加具体化和群体化,并且服务更加便捷周到,具体包括健身、美容、餐饮以及医疗等[1]。

(三)消费金融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冲击,迫切需要拓展业务范围,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消费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积极鼓励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开展。在《个人住房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颁布之后,国务院于2018年颁布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可见国家对于商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的重视力度,这也促使消费金融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制约因素

(一)消费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取得的成绩,消费金融产品也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不能否认在众多的消费金融产品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主要集中在长期的住房按揭领域以及中期的汽车贷款领域,相对来说在教育、旅游以及装修等短期方面的消费金融规模较小,缺乏深度的挖掘和开发。同时在客户群体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对于低收入群体以及农户等潜在的消费金融客户的挖掘程度也较低。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一些特殊领域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依然处于空白状态。过多的消费金融产品都集中于住房按揭领以及中期的汽车贷款领域,导致金融产品之间同质化严重,竞争也较为激烈,不利于消费金融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二)社会征信建设不足

现阶段消费信贷业务主要是基于客户的信用情况,而不是抵押物和担保,因此系统完善的征信体系是消费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对客户进行科学可靠的信用评估有助于降低信贷业务开展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贷风险。但是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整体上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社会覆盖率较低,而且个人征信信息分布在银行、电信、公安以及交通等多个部门,呈现明显的信息碎片化特点[2]。虽然当期我国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覆盖面不断扩大,但是并不能有效满足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进一步拓展的需求。同时商业银行在征信信息收集方面明显滞后于互联网消费金融,这也是阻碍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三)場景构建不完善

场景建设是消费金融业务开展的关键,主要是指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在日常生活高频消费场景中来嵌入金融服务,实现客户消费需求的转化。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场景为“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洞察消费者行为数据背后的消费需求,进而聚合场景资源、细化产品服务、强化风险管控,使金融产品与消费场景呈现高度黏合。”目前很多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充分认识到场景构建的重要性,但是部分商业银行仍然将场景建设停留在概念阶段,并没有将其落实到实处。特别是没有利用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来实现金融场景和金融服务之间的无缝衔接,降低了客户体验,限制了消费金融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优化策略

(一)产品服务创新,促进业务转型升级

首先应该更多了解客户需求,提高智能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生物识别技术等更好感知客户的消费信贷需求,科学合理评估客户的征信情况,实现消费信贷产品和消费信贷服务与客户需求之间的有效匹配,提高客户体验。其次在全生命周期内针对客户开展智能精准营销,提高客户忠诚度。基于不同客户群体的特点构建不同投融资需求的有层次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在为客户匹配最优金融产品的同时,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提高客户粘性。再次深耕存量客户,持续开拓市场,打造细分领域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具有深厚客户群的优势,通过利用金融科技来强化商业银行的获客、留客以及活客的能力,并基于不同客户群体的特点对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在社会消费领域中尚未饱和的细分市场开展前瞻性布局,挖掘市场潜力。

(二)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系统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是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开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业务拓展中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大社会征信建设投资力度。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的巨大作用,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为商业银行的征信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更好促进消费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大数据征信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深度学习技术等优势,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全方面多维度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最终对客户的个人信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3]。

(三)场景渠道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范围

首先应该有效拓展线上服务渠道,积极顺应线上网络发展趋势,在线上渠道积极争夺客户资源。通过在业务体系中引入进的金融科技来更好了解客户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偏好,通过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和安全的金融服务来吸引客户资源。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大与电商、旅游等消费平台的对接,拓宽消费场景覆盖。其次积极丰富线下网点服务功能,虽然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线下实体网点的交易功能被逐渐弱化,但是线下实体网点具有线上平台所不具备的真实感,可以更好提高客户的体验。再次通过线上线下联合打造基于场景的生态链,实现交叉引流以及场景渗透等,提高客户粘性。

(四)技术能力创新,改善金融基础设施

为了进一步提升技术研发以及成果转化能力,商业银行应该持续改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金融产品的设计和服务创新。在支付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跨界联合的方式来提高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在支付账户日益虚拟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必须坚守支付入口,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还要加强对客户个人隐私的保护。在征信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优势来构架大数据征信系统,更好对客户的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进行评价,积极推动多维征信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应用。在风险控制方面,商业银行积极创新新技术,加强与第三方征信平台的合作,持续优化完善现有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将金融消费信贷风险置于可控范围之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消费金融已经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业务拓展的重点领域。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還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力量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的开展消费金融的创新,实现业务的拓展。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产品服务创新,促进业务转型升级;二是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三是场景渠道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范围;四是技术能力创新,改善金融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陈笛, 徐梦婷.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信贷产品营销模式探讨[J]. 时代金融, 2018(5):111-112.

[2]张杰雄. 深耕消费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发力出国金融业务[J]. 当代金融家, 2017(8):146-147.

[3]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张曾博, 汪少波. 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研究[J]. 现代金融, 2019(1):245-246.

猜你喜欢

消费金融商业银行策略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的法律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新趋势分析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