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3-27王小鹏宋莲军黄现青

农产品加工·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深化改革问卷调查校企合作

王小鹏 宋莲军 黄现青

摘要:校企合作是推进“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政府愿推动、高校有需求、企业有条件、学生有时间,但由于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在资源、需求、实施等方面的不一致,致使较多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应有的合作目标。通过多层次的问卷调查,了解高校、企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参与各方根本诉求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普通本科高校深化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问卷调查;问题;对策;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20.01.028

Abstract: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serve for the concepts of the undergraduate-oriented,four-regression,and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world. The resource,requir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were all inconsistent for quite some time,and thus leads to only a superficial coopera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universities,enterprise and undergraduates,although all of them were in need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acknowledgement and analysis the demands of them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were to seek for a feasible solution,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deepen reform of the universities,and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questionnaire surveys;problem;countermeasures;deepen reform

隨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更加需要技术型人才,新形势下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被不断提及,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拓展到更高的深度和平台,校企合作是重要途径[1]。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普通本科高校可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培育责任担当意识,习得一技之长,提前适应社会生活,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职场;企业可以借助高校智力资源,促进产品结构升级调整,加速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并获得政府的政策或资金支持[2]。然而,在目前的形势下,校企合作多处于浅层次协作状态,各方利益很难兼顾,“合”多“作”少,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过程中互动匮乏,彼此的影响有限,对教育质量提升作用不大[3]。问卷调查校企合作中各方需求,采用新的视角分析高校、企业、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找出制约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痛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可为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为高校发展改革及政府指导性意见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问卷调查校企合作各方需求

强化校企合作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的主要方向,2013年6月,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在天津成立,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开始转型发展,2014年4月教育部和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主办的产教融合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召开,校企合作作为新的育人模式进入到深化推广阶段。然而,从实施效果看,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表面,高校作为育人主体,推进激情较高,但对合作认识不够、方法单一;企业、学生需求被忽略,核心利益得不到体现,疲于应付。

为深入了解普通本科高校现有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和不足,以食品专业为例,对校企合作的主要参与者——高校、企业、学生进行大范围、多层次的市场调研,调研不同类型(工科类、农林类)、不同层次(普通本科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同规模(大型、中型、小微)、不同领域(肉制品、速冻食品、乳品加工)、不同所有制结构(外资、国有控股、民营控股)的企业,不同校企合作参与者(本科实习生、本科毕业生、高校教师、企业高层、中层、班组长、人事经理)等。研究不同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不同食品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和建议,以及校企合作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期望及意见,从高校、企业和学生3个参与主体入手,分析普通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总结经验,寻找解决方案。

2   普通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结论,结合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当前普通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学校只管派、企业只能接、学生必须去的阶段,合作层次浅,没能建立起合作长效机制,学校、企业、学生、政府4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   政策缺乏执行细则,考核问责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方面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校企合作政策多出自教育行政部门,即便政府出台了一些指导意见,也是柔性成分居多,刚性约束缺乏。各级政府在校企合作的统领协调、规划发展等方面作用缺位,致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未能真正建立,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依托高校或企业的信誉。这种非官方渠道、非标准模式建立起的合作关系大多是短暂的、不规范的低层次合作,无法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有约束力的规范行为,难以形成合作成效。由此导致的结果往往是高校主导校企合作,但缺乏政策的支持保障;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和设备,但缺乏政府的激励约束;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缺乏考核问责。

2.2   企业话语权小,参与的动力和意愿不强

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主要是“高校主导、企业配合”,由此衍生的多种合作方式如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技师兼任学校教师,设立企业奖学金、奖教金等在本质上都属于这一范畴[4]。在这样的模式下,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体,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话语权小,参与合作意愿不强,主动性不高。

对企业来说,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相应收益,这种收益可以是政府的财政补贴、给予的政策利好,市场的认可、品牌价值的提升,也可以是高校的技术成果、技术服务和优质人力资本等。但目前来看,政府相关支持政策多停留在纸上,企业享受不到政策利好,也无法宣传获利;从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顾忌高校成果实用性不强,企业担心投入大量经费却不能获得预期成果;接收高校实习生顶岗实习,尽管人工成本较低,但这些实习生技能不熟练、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导致不良产品风险提高,市场投诉率增加;高校安排实习周期多在2—4月份,对于大多数食品企业来讲,恰好是生产淡季,自己企业员工都不能满负荷使用,额外接收实习生的意愿不强。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当不参与或不以某种方式参与的最高净收益高于参与校企合作获得的最高净收益时,合作积极性普遍不高。

2.3   高校定位不准,对校企合作本质认识不清

普通本科高校尤其是一些新批地方本科院校存在办学条件不够完善、师资团队素質不高、教育教学改革幅度不大、科研服务能力不强等缺陷。更重要的是,一些普通高校服务意识不强,对市场经济缺乏深刻认识和切身体验,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没有严格按照市场规律科学筹划,部分专业教学缺乏前瞻性,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企业需要。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更好地育人,在校企合作中,部分高校将校企合作不畅的主要责任归结到企业,单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质疑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换位思考意识,没有真正考虑企业利益诉求,导致校企合作无法形成长效机制。

2.4   学生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够,实习过程应付敷衍

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育人,学生既是参与主体,也是获利主体。从理论上看,学生最能够认识到校企合作的价值和意义,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校企合作中去。然而,在目前多数校企合作中,学生更多以被动甚至强迫的方式参与校企合作,参与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强,更多时候是以在校生的心态看待校企合作,无法真正地融入合作过程,导致参与效率不高,收获不大;学生对高校是否开展校企合作、以什么方式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教学质量如何等问题并不关心,甚至存在抵触心理;态度决定过程,过程导致结果,目前校企合作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出现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技能不突出的尴尬现象,当参与主体(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没有从校企合作中受益时,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就没有意义。

3   解决普通本科高校校企合作难题的对策

众多研究关注了校企合作,一方面说明校企合作在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解决制约目前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根本原因,从政府、高校、企业、学生4个方面齐抓共管,探索实现各方利益诉求的合作模式,是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根本思路。

3.1   政府出台实施细则,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校企合作中,国家的宏观指导性政策较多,但执行层面的实施细则少,政府应通过减少税收、加大财政支持、设立人才工程项目等切实可行的方式调动高校、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单位可以建立专项规划和实施细则,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列支校企合作专项经费,支持属地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同时,完善校企合作政府特别奖励方案,从人才选调、工资激励、荣誉称号授予等方面对先进个人、高校、企业、学生,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奖励、支持。浙江、重庆等地的一些前期试点表明,由政府推进,在公共财政预算中设立区域性校企合作专项基金,扶持、奖励校企合作教育的优秀企业和学校,能够对校企合作产生促进作用,调动起主要参与者的积极性,成为校企合作深化开展的助推器。此外,政府应建立完备的考核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奖优罚劣,如何奖、如何罚,奖多少、罚多少都要有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使考核贯穿政府指导行为的全过程,将奖、罚落到实处,真正发挥监督考核的实效性。

3.2   高校转变思想观念,承认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为深化校企合作,高校应率先做出改变,根除“等、靠、要”的思想,强化问题导向管理,以平等互惠心态参与校企合作。首先,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该机构制定校企合作方案,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各种问题,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并根据业绩对其考核。但要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重视校企合作,实质上却是政绩观在作祟,造成高校仅仅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而签订合作协议,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校企合作。其次,真正认识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意义,承认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在合作过程中,让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而且参与实施教育和培养任务[5]。在实习基地建设上,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商讨、决定,建立一批能够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打造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结合培养目标,学校选派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抽调与培养岗位密切关联的一线管理人员,共同担任培养导师;校企双方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共建“课程”,通过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将企业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核心需求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效益[6]。

3.3   以学生为本,使学生“习有所获”

校企合作归根结底是为了育人,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工促学的目的,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高校大学生的活动场所多半在教室、宿舍,重理论、轻实践,高校虽会举办一些创新创业大赛,但课堂案例与社会实际工作有较大的差异,学生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真正适应社会竞争。将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向准毕业生宣贯透彻,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企业的顶岗实习是适应社会、快速融入社会的捷径;同时,尊重学生的权利,给予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权重,制定明确的薪酬制度,通过劳有所获使其心有所属,使学生成为校企合作利益链上的重要一环。在校企合作中,可以组成联合导师,包括企业指导教师、高校指导教师及富有实践经历的学长,进行实习具体细节协调与沟通,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联合导师应从情感角度、发展方向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情感激励体系,提升个体成长期望值,使他们的情操得到升华,达到培养其职业道德与提升其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3.4   关注企业利益,保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受益

利益驱动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教育良性运转的纽带,企业具有经济属性,衡量绩效是其参与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政府应给校企合作考核优秀的企业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例如,根据企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费用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减免企业一部分税收,或者政府政策适当倾向于校企合作中表现良好的企业[7]。学校应给予企业优先选用毕业生的政策,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食品行业的销售旺季,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用人需要,适当调整毕业实习计划,及时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繁忙的业务更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对企业与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在技术层面,高校教师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扎实,当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时往往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作基础,学校可参与甚至免费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此外,如果学校教师具有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或财务管理的理念或操作方法,学校可通过培训、承担项目等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这些做法都比较容易实现互补共赢,深入推进校企合作[8]。

4   结语

校企合作是培训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办法,也是目前普通高等院校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在具体操作中,经常出现高校有需求缺措施、学生有激情无收获、企业不情愿不关心等问题,使校企合作流于表面。深层次原因是国家政策没有找准痛点、具体政策缺失;學校没有摆正位置,实施方案关注企业利益不够;学生实习过程中参与度低,处于最弱势一方,工作无激情无热情。国家可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加大考核奖惩力度;高校改变育人理念,避免利益主体狭隘化与“搭便车”短期行为,切实关注企业和学生利益,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方联动,建立合作共容利益机制,实现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施雨. 高职院校合作机制的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崔民日,周治勇. 地方本科高校、企业、政府产教融合对策研究——以协同创新为视角[J]. 毕节学院学报,2015(4):118-123.

张艺. 在社会转型期如何革新高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J]. 教育现代化,2017(47):170-171.

简艳.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易新河,益民,陈智勇. 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   述[J]. 高教论坛,2014(2):36-41.

阚丽.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参与高职办学的路径探究[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17(4):12-17.

王晓波,曾明星,周清平,等. 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机制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2(2):146-150.

陈建民. 关注企业利益,推进校企合作[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3):56-57. ◇

猜你喜欢

深化改革问卷调查校企合作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