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关系的分析
2020-03-27郭蓉
郭蓉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其已经成年或接近成年,而另一方面,其仍然是学生,没有走入社会。因此,其对父母的依赖仍然存在,换句话说,父母对大学生的影响仍然是很深远的。人从幼儿开始便一直思考“我是谁”这个话题,到青少年时期这种思考会达到顶峰,这便是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性。而父母作为人的第一任老师,对一个人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养成。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教养关系;分析
引言: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同学之间的不同个性与习惯,其实这些个性与特征在心理学上被统称为自我同一性。大学是人一生中特殊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刚从繁重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同时大多数学生远离父母,在外求学,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这个阶段是较为“自由”的。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仍然处在家长与学校的庇护下,并没有独立扛起生活的重担,也没有走入社会完全独立。所有,这个时候每一位大学生都在有意无意地思考他们是谁,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因素,而父母教养的方式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
一、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述
同一性这个词起源于古希腊,是指“整体”的意识。自我同一性从字面理解就是自我整体的特征。从心理学上来说,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核心目标,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也就是个体在其中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适应社会”。心理学家根据人与自我同一性的特点,把同一性理论分成四种类型,即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迟、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养成的重要性
大学是学生过渡的重要阶段,作为学生而言,大学期间是学习知识、提升眼界的时期,然而作为一个人而言,大学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时期,许多学生读完大学都要面临就业、婚姻、成家立业的挑战,而就业与婚姻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要成为怎样的人,未来往何方发展,以及怎样做才能与社会相适应。因此这几个问题的思考直接与自我同一性吻合,所以大学生必须要积极思考和养成较为完善的自我同一性,更好地满足未来的发展,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成为身心健康而独立发展的人。
二、父母不同教养方式的特点
由于父母本身职业、性格、成长轨迹、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各有差异。然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养成虽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归根到底,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直接作用于亲子关系中的,因而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养成。我们要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就必须要去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背后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
(一)民主权威型
民主权威型的父母比较开明,会尊重孩子的意见,也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民主权威型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一般氛围都比较自由、轻松,但是父母也不是一味纵容和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父母在于子女相处过程中仍然有底线和原则,父母对子女的行为也做适当的限制。
(二)娇惯溺爱型
娇惯溺爱型父母往往对子女百依百顺,子女想要什么,父母会竭尽全力为他们达成,哪怕有些条件并不合理。并且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保护自己的子女,不让子女接受外界的任何风雨和困难。哪怕子女已经成年,父母仍然不放心其独立生活。
(三)绝对权威型
绝对权威型的父母较为武断专制,他们希望子女无条件服从父母的意见,他们也不考虑子女的想法,不给子女说话和平等沟通的机会。在我国这种父母存在的比例较多,这类父母强调家长绝对的权威,父母与子女的氛围一般比较严肃紧张。哪怕子女成年,父母仍然对其的生活有过多的干涉,同时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往往也比较高。
(四)忽视冷漠型
这类家长要么是因为工作等太忙,没有时间陪伴子女,要么是不太亲近子女,对子女放任自流,对子女的现状不闻不问。当子女遇到问题时,家长也并不会试图跟子女沟通。
三、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的关系
(一)民主权威型父母与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
民主权威型父母是目前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在长期研究探讨过程中,研究出来的最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民主型父母会经常性与子女沟通,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较为和睦,子女很愿意与父母沟通和倾诉。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女人际交往能力佳,他们也愿意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交谈,同时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身心健康与个性都是最良好的。
这类父母教养下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往往有人格的独立性,但是也会主动与人倾诉,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未来要什么,遇到迷茫和难题的时候,他们会自己思考,同时也会向父母或他人寻求帮助。
(二)娇惯溺爱型父母与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
娇惯溺爱型的父母的在当今我国非常普遍,一方面当代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全身心的爱,有时候会变成过度溺爱。溺爱型的父母尽全力满足和包办子女的生活,这样的大学生一般自理生活能力不足,抗压能力差,面对未来也比较迷茫。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过度强调自我,会体现自私等情绪,这类大学生的同一性呈现拒斥或延迟的特点。
(三)绝对权威型父母与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
绝对权威性父母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为人父母最常见的方式,父母过度强调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性,不会考虑子女的感受,他们希望子女对自己绝对服从和依顺。这样成长环境下的大学生也呈现两种特点,一是过度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什么事情都会考虑父母或他人的意见,自己拿不定主意。一种是在长期的“压迫”下试圖反抗,所有个性会比较突出,但往往和父母很难形成健康的交往方式。这一部分大学生对待自我同一性也呈现拒斥、延迟和扩散的特点,他们对待未来要么全部听从父母安排,要么是完全不听从,试图摆脱父母。
(四)忽视冷漠型父母与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
忽视冷漠型父母很少对自己的子女有所关爱,子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内心比较封闭,不愿意与人沟通,缺乏热情,也没有上进心和自信。但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大学生也有可能往另一种方面发展,就是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特别强,但这种把控很难控制,大多数忽视冷漠型父母的子女都很容易陷入第一种类型的困境,在自我同一性上呈现拒斥、延迟和扩散的特点。
四、为何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和不足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我国儒家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上一直占正统地位,儒家文化强调孝顺父母,但在历史长河中又陷入了另一种僵局,即对家长和父母的绝对服从和依顺。尤其是绝对权威性父母,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深,他们认为子女不应该与父母对立,应该绝对顺从。并且这类父母秉着“为你好”的思想理念,不会去听从子女内心的想法。
(二)父母学历的影响
父母职业与学历虽然不能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起决定性作用,不乏许多学历低的父母也是一位称职的父母,但父母自身的教育程度对子女仍有很大的影响。大多数情况来说,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也越发开明,越接近民主权威型父母,这类大学生的同一性也更容易达成。而父母教育程度低,即使他们也抱着为了子女好的心态,但往往方法有所偏颇。
(三)父母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的影响
父母如果自身沉迷于不良爱好,如嗜赌成性等,往往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是有所缺失的。忽视冷漠型的父母常常因为工作或者个人爱好忽视了对子女的陪伴,而那些重视子女教育的父母,会抽出时间尽力陪伴自己的子女,争取在子女的成长路上承担重要责任。
(四)西方文化的传入
改革开放与以后,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父母的教育行为和理念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西方教育在全世界来说有其可参考性,其对教育的研究站在世界前列,但是中国与西方的环境各有不同,国情也相差很远。所以,家长如果死搬硬套西方的教育方式,也不利于子女同一性的达成。
五、如何更好地优化父母的教养方式
(一)家长要提升自身的素养
言教不如身教,家长自身的生活方式与言行举止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面对子女的行为,与其一味指责、担忧、生气,不如反思自己。家长自身要提升素养,尤其是面对大学生,大学生是一群有独立思想和即将走向社会的成年人,家长要很好地与子女相处,以促进大学生同一性养成,就必须要不断学习,与子女共同进步。
(二)家长要多与子女沟通
沟通是处理亲子关系的最好方法,同时也是大学生能够促进自身同一性达成、养成良好个性的途径。家长要经常与子女交流,倾听子女的想法,但是不能过度干涉,也不要过多盘问。而是以平等、民主、开放的方式,鼓励子女说出心声,共同探讨子女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同一性的达成。
(三)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子女
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不要过度溺爱子女,满足子女不合理的要求。大学生未来的人生路上,不可能一直有家长的陪伴,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主见,学会独立思考。面对困难,家长也不要再伸手帮助,而是要引导子女自己去迎接困难与挑战,自己解决问题。
六、结语
大学生的同一性养成有几个不同的层面,而在成长路上家长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同大学生呈现出的同一性现状起很大的决定作用。因此,家长不同的教养方式,也导致大学生存在同一性达成、拒斥、延期、扩散等方式。为了更好地促成大学生同一性的达成,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更清楚自己是谁,要成为怎样的人。家长作为大学生最亲近的人,要改变教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与子女的平等民主的沟通,既不过度专制,强调权威,也不可以一味纵容溺爱,满足子女不合理的要求。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里加强交流,鼓励大学生子女去更好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大学生才能在大学这一关键过渡时期更好地达成同一性,更好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张乾一,文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03):14-21.
[2]付伟,李曼,于增艳.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03):375-377.
[3]李新利,凌輝,刘静.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0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