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生命之光探索德育新方

2020-03-27杨长久赵国会

教育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会德育课程

杨长久 赵国会

教育是“德”与“行”共同成长的过程。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小教部紧跟时代思想,积极构建“生魂”德育课程体系,开展“五会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创新”,达到“德育终生”的教育目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道德建设,“生魂”教育课程化

2010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研发了《生魂》德育课程系列读本,这套教材从多层面、多角度、多途径把德育课程化、常态化、生活化。

2015年,首批“生魂”德育课程在10所基地学校开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小学“生魂”德育课程,由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实施教学。教学活动在内容上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学生共同选择内容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

结合《生魂》教材的五个板块,首批小学基地学校制定了低、中、高三个学段的教学模式,通过交流讨论、情景模拟、实践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教学讲授、绘画创意、讲故事等教学形式,找到操作点并认真落实。

选择素材与交流讨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讨论能使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增长知识经验等。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的仿真性演习活动,例如编排课本剧,可以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体验的经验和知识。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学会生活”板块的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开展教育。

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这类活动包括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活动,适用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情趣和技能等。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作为课后作业。饲养、栽培等活动一般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应注意过程指导,并可与班级、学校的其他活动配合进行。

教学游戏与参观访问。教学游戏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明确操作规则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德育知识等是很有用的。

参观访问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此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创新能力。

校园文化,“生魂”教育活动化

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和认知,主要是做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娇生惯养下,容易形成自私、懒惰、任性等性格。基于此,各基地校开展“友善追梦,励志成长”的主题教育活动,从“友善律己、友善待人、友善对物”三个层面进行活动设计,并通过四种课程来落实。

一是校本必修課,明晰“友善”内涵。学生根据“三友”主题创作出自己的“友善”作品——绘本连环画,并通过班内展示、学校展示、家庭展示等环节,讲解故事情节创意,把友善的种子播撒到社会。

二是德育情景课,汲取“友善”精髓。每周五下午第一节为学校的德育课。学生根据自己创造的友善绘本创设情境,共同演绎“友善”生活情景剧,在演绎中汲取“友善”的精髓。发生地震了,友善队伍来了,医生上去治病,军人上去救人,志愿者上去递水……孩子们在友善情景剧中感受着如何帮助他人,如何与人为善。

三是社会感悟课,领会“友善”实质。学校每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友善”体验行动。例如,小雷锋活动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听义务摆渡三十年的老爷爷讲摆渡的故事。一月一次的体验活动,让每个孩子感受到友善的魅力。

四是专题训练课,落实“友善”目标。学校通过一个个细小的训练点,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比如,为了让孩子们“好好走路”,学校大队部用六周的时间对他们进行专门训练,以“靠右行,稳当行,安静行,卫生行,文明行,气质行”六个训练点为抓手,层层递进。一个半月的训练完成后,学生追跑打闹、大声喧哗、左挤右推等不文明现象逐渐减少。除了“好好走路”,学校还设计了“好好锻炼不生病”“好好微笑不伤心”“好好饮食不烦恼”等专题训练课。

学生养成“三友”的习惯,以快乐、自信、友善的精神面貌来面对生活与学习,他们的成长之路将会少一些阴霾,多一些阳光,这些宝贵的品质,将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实践活动,“生魂”教育生活化

生活化是指围绕“生魂”教育内涵,认真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全面发展。活动要求学生做到:在家做父母的“小帮手”,在社会做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做热心服务的“小卫士”,在心理上做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家庭教育是“生魂”教育的第二课堂。各校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分别确定了“孝悌、安全、卫生、环保、公共、倾听”六大教育主题,把“学会打招呼、学会行走、学会打扫、学会环保、学会交往、学会听说”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通过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发生了令家长欣喜的变化,一位家长在活动手册上写道:“‘生魂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改变很大,每次吃饭,女儿都会摆好碗筷,周末还和我们一起做家务。以前孩子比较任性,现在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和父母沟通。真的是变了……”

社区实践是“生魂”教育的外延。积极开展社区特色活动,是促进学生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各校结合社区生活实际,组织一系列特色活动:清理白色垃圾,争做环境小卫士;上路指挥交通,争做文明小交警;推广普通话,争做识字小先生。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孩子们健康成长,促进“生魂”教育的内化起到了一定作用。

总之,新理念下的教学,必然要有正确而高远的指导思想做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每一位公民的职责义务都作出了具体要求,学校的责任便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每个学生心间。“生魂”是德育课程的着眼点,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大舞台,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平台。

落笔于此,朗朗上口的童谣、轻松愉快的课堂、见证成长的活动又浮现在脑海。希望每一个生命因“生魂”课程而耀眼。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樊效桢

猜你喜欢

学会德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学会分享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