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自然教育如何行稳致远
2020-03-27黄向
黄向
文化只有在交流与融合之中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也需要在比较与借鉴中找到新的突破。他国有代表性的教育案例,有时对解决我国的教育问题具有参考借鉴意义。这是比较教育领域的研究目的,也是本刊推出“视野”栏目的初衷。“视野”专栏,将以广阔的视角,介绍世界各国的教育经验,呈现世界各国的教育案例,以期为广大读者带来启迪。
2019年11月2日至3日,“第六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大会以“推进自然教育,共筑生态文明”为主题,探讨促进自然教育的有效措施,旨在推动全社会形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共识,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力量。
自然教育起源于北欧,在一些国家,自然教育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体系。但是,在我国,自然教育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自然学校的尝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本篇文章介绍了一些国外自然教育的案例,为自然教育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自然教育”强调教育过程完全暴露在自然中,通过引导被教育者发现自然中的惊奇之处、欣赏自然,从而建立生态素养。这里的“自然教育”不同于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即以自然天性为基础的教育。
世界各国的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是我国学者的提法,在英文文献中较为少见,国外一般称之为户外教育、环境教育或生态教育。无论何种提法,这类教育的教育核心,是通过人为的干预构建儿童与自然的心灵链接,即自然链接。国外学者对自然链接的定义是:人类与自然形成的情感联系,及持续与自然接触形成的“康乐感”。
在自然教育较为先进的发达国家,自然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式学习,即将自然教育作为校本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另一种是非正式学习,即学校之外的学习。
作为正式学习形式的自然教育,以自然或文化场所作为“教室”。在北欧国家,这种课程有一个专门的名称——“udeskole”。北欧有着广袤的森林,这为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世纪50年代,丹麦一群孩子的父母联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森林幼儿园——漫步幼儿园。在森林幼儿园中,幼儿们每日和自然亲密接触,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教师在其中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在德国,某所学校为六年级的学生开设了名为“一日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自然链接。但是,将户外自然教育作为常规课程也还是比较罕见的现象,如丹麦仅有17.9%的公立学校和19.4%的私立学校设立有常规户外教学课程。自然教育更多的是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授课中。
作为非正式学习形式的自然教育也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短期课程,第二种是家庭教育。短期课程有像Tihoi 这样的户外教育课程,为期只有15 个星期,但在这期间需要隔绝电子媒体,这样做是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家庭教育方面,则主要采用家庭引导式参与,比如使用放大镜在自然中进行观察。
自然教育本土化中的问题及解决
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曾经访谈过一位非常优秀的小学校长,她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培育儿童的心灵力量,并将自然教育作为校本探究课程。她有如下的感悟:“我小时候的家不远处有一座山,我放学后父亲每天都带着我进山里的森林去玩。我的父亲带着我看那些说不出名字的小动物、潺潺的溪水、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植物,体会那种空气的味道。我认为自己情绪稳定、心理健康、能影响他人,得益于这种小时候的自然体验形成的心灵力量。所以我也把这种教育带给了我的学生。”这种感悟正印证了美国学者基娅拉·达莫尔的研究,他发现儿童时期有享受自然的时间,亲近的人中有欣赏自然的楷模,并参与到能与自然直接学习的群体中是一个人持续关爱自然的主要经历来源。
研究表明,自然接触对儿童有各种效益,包括促进整体健康和整体发展、促进体育能力、促进儿童的认知发育、增进儿童的学术学习能力、提升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效能等。这些研究都将自然教育的教育核心指向自然链接。因此,自然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构建自然链接。
国内自然教育市场迅猛发展,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官网发布的《2018全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自2010年起,内地自然教育机构总体保持了较高的注册数量,大量的从业人员进入自然教育行业。据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统计报告显示, 2016年我国自然教育机构为286家,2017年超过2000家。然而,目前国内自然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却远落后于社会的实际需要。针对这种现状,围绕自然教育的教育核心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議:
加强自然教育基础研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然教育需要明确其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研究者应围绕儿童自然链接建构自然教育的核心素养体系,进而指导课程组织和效果评估。建议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或省部级相关课题中予以重要立项,鼓励相关教学单位总结教学成果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加强自然教育立法保障。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过程中,建议将自然教育作为自然保护地的重要职能写进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鼓励作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形式的自然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体系。
加强自然教育行业管理。研制出台国家自然教育营地相关标准,明确营地的功能、设施、安全等各细项,形成有标可依的建设规范。建议各省因地制宜制定自然教育机构和自然教育导师准入和退出标准,通过资格管理和过程管理进行规范。
加强自然教育国际交流。举办国际自然教育论坛,形成国际自然教育机构和学术界的交流平台,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让中国和外国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体会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地球的自然力量。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华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樊效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