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嵘《诗品》“滋味说”研究

2020-03-27任建桦

神州·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诗品审美

任建桦

摘要: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著作,其中提出了“滋味说”这一重要的美学思想。本文试从“滋味说”的主要内容、“滋味说”产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角度出发,来详细研究“滋味说”的精神内涵,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品》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钟嵘《诗品》;滋味说;审美

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论诗专著,它的评论对象是梁代以前的五言诗及其作者。本文主要从“滋味说”出发,来分析钟嵘《诗品》中的美学思想。

车孟杰的《<诗品>的“滋味说”与<舞论>的“情味”论》从钟嵘的《诗品》和婆罗多的《舞论》对比分析入手,找寻中印两国早期古典诗学“味”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张月的《<诗品>“兴”观探赜》将钟嵘的“兴”与先秦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兴”进行对比;牛丹丹的《浅析钟嵘<诗品序>中的诗学思想》旨在分析钟嵘《诗品序》中诗学思想,进而深层次地理解当文学进入自觉时代后,文学评论家是如何从诗歌内部因素出发探求艺术规律的。

本文旨在分析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对“滋味说”的内涵、背景及影响做出探究。

一、“滋味说”的主要内容

《诗品·总论》中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由此,我们总结出“滋味说”的主要内容是:以兴、比、赋为表现方法;注重直寻;风力与丹采相结合。

(一)以兴、比、赋为表现方法

《毛诗序》提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不仅《毛诗序》,还有《周礼》,关于“六义”,历来人们都认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诗品》中提到赋比兴,是专指诗歌创作方法。诗歌创作方法只有这三种,所以说,“诗有三义”。南宋朱熹释赋比兴云:比是“以彼物喻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我们可以看到,在《诗品·总论》中钟嵘将“兴”提到了首位,这足以看出钟嵘对“兴”的重视。钟嵘认为“文已尽而意有余”为“兴”,这与我们认为的“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个事物”,站在创作者的角度不同,钟嵘是站在文学接受的审美角度,站在读者阅读体验的立场上来阐释“兴”的含义的。他跳开了以往将“兴”作为一种创作手法的局限,从文学接受这个角度对“兴”做出了新的解释。

“文已尽而意有余”是指诗歌在有限的文字中具有无限的情感内涵,使诗韵更加悠长,让读者回味无穷,从而引起广泛的联想和想象。“文已尽而意有余”让我联想到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缘,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如说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都会给人一种回味悠长之感。《诗品》注重读者,在提高“兴”的理论地位的同时也提高了读者的审美地位,使得创作者更多的去关注读者的体会。

钟嵘论“兴”,从“滋味说”出发,不仅看到了自然界的景物对人产生的兴发感触的作用,還强调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对内心的感荡。前者如“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后者如“楚臣去境,汉妾辞宫”、“骨横朔野,魂逐飞蓬”等。(1)

对于“比”和“赋”,钟嵘也提出了新的见解。《诗品》认为“比”是“因物寓志”,即诗人抽象的情感比如说志向、情思等要借助景物形象表现出来。“赋”是“直书其事,寓言写物”即直接的描写事物,通过语言来描写、刻画。

钟嵘在对“兴”“比”“赋”做了一番解说后,接着又说:“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蔓之累矣。”在这里钟嵘说明了三者必须紧密结合,通过景物来表达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三者之间不可分离,要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味之无极”的审美效果。

(二)注重直寻

《诗品》中提到“赋”时说:“直书其事”,就是主张诗歌要直接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不要拐弯抹角,不要过于繁琐复杂。

《诗品·总论》中提到:“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由此可见,钟嵘提倡写诗直接写纵目所见之外物,只有那些给人以极目所见之感的诗歌才是自然的好诗。

钟嵘要求诗歌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诗人的感情,而情感抒发应以自然直率为主,只有这样,诗歌才能“吟咏情性”,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过多用典所造成的空洞绮靡。(2)《诗品·总论》中说:“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在这里钟嵘举出了颜延之和谢庄的例子,他将颜延之归为中品,谢庄归为下品。我们以颜延之为例,钟嵘在“宋光禄大夫颜延之”中说:“体裁绮密,情喻渊深,动无虚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可见颜延之华丽词藻的雕琢使文章含义受到约束。《南史·颜延之传》记载:“延之常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绘满眼。””颜延之的“铺锦列绣”与谢灵运的“初发芙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颜延之我联想到了宋代的吴文英,张炎曾评价吴文英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可以看出过于雕琢词句,过于用典的后果就是诗歌内涵难以感染读者,缺乏真实性,不够有清新自然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是在说,一切由风景所引发的情感,其实都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露。作诗要强调真性情、真情实感。真正的好诗应该是诗人把真我融入其中,赋予诗歌以诗人的全部生命。

(三)风力与丹采相结合

《诗品·总论》中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我认为,“风力”与“丹采”的相结合就是钟嵘评诗的标准。曹丕《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而“干之以风力”就是由“文以气为主”演绎而来的。因为“风”和“气”的本来含义相同。《广释·雅言》说:“风,气也。”但钟嵘所说的风力,却着重在文意。其次,《典论·论文》还说:“诗赋欲丽”,陆机《文赋》也说:“诗缘情而绮靡。”由此钟嵘提出“润之以丹采”,所以“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就是《诗品》论诗的标准。(3)只有一首诗具有并传达了好的文意(就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再具有好的文采(就是好的语言修饰),诗歌才会达到“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之至也”的境界,才有“滋味”。

钟嵘在历代诗人中最推崇的是曹植,对他极为称赞。在“魏陈思王植”中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体被文质”就是说曹植的诗既有文采又有质朴的内容,达到了内在思想性与外在艺术性的统一。紧接着钟嵘又评价了“魏文学刘桢”,说他:“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就是说刘祯的诗有气势但是文采不足。在“魏侍中王粲”中,钟嵘说他:“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就是说王粲的诗有文采,但气势不强。不过对于王粲,人们评价不一。《文心雕龙》和《昭明文选》都给了王粲很高的评价,不过钟嵘认为他的诗“文胜质”。

由此我们看到,在钟嵘看来,刘桢和王粲之所以会低于曹植,是因为他们的诗歌要么质胜文,要么文胜质,没有做到“文质彬彬”的完美融合。《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及诗歌,“质”就是指诗歌内在的思想内容,“文”就是指诗歌外在的语言形式,“文质彬彬”就是指“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诗品·总论》中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建安风力尽矣。”可见,钟嵘提倡“建安风力”。而“建安风力”是指汉末建安时期诗歌创作的遒劲刚健、悲凉慷慨的特色。钟嵘认为“永嘉时,江表时”的玄言诗完全丧失了建安诗那种鲜明、生机勃勃的感染力量。所以钟嵘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气度、有英雄之气,但是像谢灵运的山水诗,钟嵘也置于上品。所以钟嵘的“风力”是说诗歌能够表现某种情感,能够展现真实,不要空里空谈,再加上优美的诗歌语言,就足以成为一首好诗了。

二、“滋味说”产生的背景

(一)用事风气流行

《诗品·总论》说:“未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在这里钟嵘第一次提出了诗歌不用典故的主张。但钟嵘不是反对一切用典,而是反对没话找话,堆砌典故,反对过于堆砌辞藻,矫揉造作,以至于损害了诗歌的自然美。

(二)两晋玄言诗流行

魏晋末初,王弼、何晏创始的玄学大为流行,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就是玄言诗。钟嵘对这种“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风格的诗作给予了有力的批评,他认为这些诗作无病呻吟,晦涩难懂,使诗歌内容变得无比贫乏。(4)

(三)之前没有人专门论诗定品第

《诗品·总论》说:“陆机<文赋>,通而无贬……诸英志录,并义在文,曾无品第。”由此可见,陆机《文赋》、李充《翰林》,甚至说刘勰的《文心雕龙》,都对作者没有品评甲乙等第,所以钟嵘《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论诗之作。

三、“滋味说”的影响

以“味”论诗在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继钟嵘之后,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论”,主张“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北宋苏轼的“至味论”,“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南宋杨万里的“诗味说”,主张“舍行逐味”;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这些理论虽与钟嵘的“滋味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或多或少还是受到了“滋味说”的影响。

结语:

通过上述对“滋味说”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滋味说”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分别是“以兴比赋为表现方法”、“注重直寻”、“风力与丹采相结合”;《诗品》主要是钟嵘为纠正当时诗坛风气所做;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论诗之作,其中的评论和史料对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滋味说”中对诗歌创作方法和诗歌鉴赏方面的阐述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启迪和参考。

注释:

张月.《诗品》“兴”观探赜[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9-15,第62页.

牛丹丹.浅析钟嵘《诗品序》中的诗学思想[J].鸡西大学学报,2016-10-20,第120页.

钟嵘著,向长清注.诗品注释[M].济南:齐鲁书社,1986,第6页.

王维国.试论钟嵘《诗品》的“滋味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30,第86页.

钟嵘著,向长清注.诗品注释[M].济南:齐鲁书社,1986,第19页.

参考文献:

[1]钟嵘著,向长清注.诗品注释[M].济南:齐鲁书社,1986.

[2]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重印.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王国维著,彭玉平译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车孟杰.《诗品》的“滋味说”与《舞论》的“情味”论——浅析中印两国早期诗学“味”论之同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20.

[7]张月.《诗品》“兴”观探赜[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9-15.

[8]牛丹丹.淺析钟嵘《诗品序》中的诗学思想[J].鸡西大学学报,2016-10-20.

[9]王维国.试论钟嵘《诗品》的“滋味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30.

[10]李枋笑.简论《诗品》的“滋味说”[J].河西学院学报,2009-08-25.

猜你喜欢

诗品审美
《二十四诗品》21世纪研究述评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典雅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高古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浅谈《二十四诗品》真伪讨论研究之方法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