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构建优质教学课堂

2020-03-27陈丽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构建优质

摘  要: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能力,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构建文学审美与创造力共存的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围绕社会现实题材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三个层面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构建  优质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065-01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深入人心。核心素养培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生个人发展乃至社会整体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语文是高中各个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广大教师引起高度重视。由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时间熏陶,短期内难以显现效果,故而在教学实践中常被忽视,因此,本文从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构建优质课堂效果进行了探讨。

1   构建文学审美与创造力共存的理念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能够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但语文创造能力培养较为欠缺,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力是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当坚持审美与创造力同步培养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在审美与创造能力培养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课堂活动主动参与到审美与创造实践中,比如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创新创作、讨论等,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等多种形式表达对教学内容的审美体验,并在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进行创新创造,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同步提升语文审美与创造能力,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以《山居秋暝》为例,教师可以在播放朗诵音频或者与之匹配的背景音乐的同时通过语言引导进行审美与创作,如进行“雨后的晚间,当行走在山间小道上,你能看到……听到……”的提示,而后让学生以现代文的方式写出阅读该首诗后的感受,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以绘画的方式或者模仿诗词创作,以此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作实践中走进课本内容,深入感受其中的意蕴与作者的思想,进而以文字、绘画等创新创造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词《山居秋暝》中美好形象的体验与感悟。

2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缺乏对学生的关照,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造成一定阻碍,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在教学设计环节,即应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特点;在课堂教学环节,应当极力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进入课堂之中,使之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并在自主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最终实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以《宝玉挨打》为例,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组织学生阅读,而后教师进行讲解。由于该文以清朝的行文风格进行书写,部分内容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在课堂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在课堂中则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如让学生以现代文的叙述方式介绍这一故事,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安排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贾政、宝玉、王夫人、王熙凤、迎春等人。在角色扮演时,应当鼓励学生以其对所扮演角色的人物形象、情绪变化感受通过语言与动作进行表达,而不是对着课本朗读文字,语言表达时可以不拘泥于古文限制而采取现代文,但不能脱离故事的中心思想。通过学生的分角色扮演让学生自主剖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情感特征,直接挖掘作者创作时的思想,从而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3   围绕社会现实题材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教育最终要回到社会生活,语文中教学中的文学作品虽然高于生活,但均源于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与魅力,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可以在书本中文学作品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課堂外、文学外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向社会生活现象延伸,让学生脱离语文教材的局限,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开拓语文视野,为文学创作积累生活素材,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以《善良》一节的教学为例,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文章列举了“东郭先生”与“农夫与蛇”的故事,以此对“善良即愚蠢”进行说明,但本文的中心思想并非如此,而是在后续的论述中阐述了善良的作用与意义。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寓言故事中,在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中也有许多善良与凶恶相对的事实案例,比如扶起倒地老人反被讹、公交车让座问题引发纠纷等。在《善良》这堂课中即可从教材中的课文延伸到社会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以及辩论结束后引导学生应当秉持善良的初心不变的正确价值观,以此让学生透过社会现象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进而达到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4   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教学的核心,也是构建优质课堂的必须。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寻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学中的内容能够伴随每一个人的一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尤其需要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蔡清田.核心素养的学理基础与教育培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1):42-54+161.

[2] 郭文娟,刘洁玲.核心素养框架构建:自主学习能力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3):16-28.

作者简介:陈丽(1982-),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构建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