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翻译本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0-03-27罗曼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思政

摘  要:近年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已逐渐从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转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在翻译本科专业课程中,作为“立德育人”的利器,职业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翻译行业职业道德所规范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翻译工作的质量、译员工作态度和行业精神等三方面。翻译职业道德教育则应该通过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融入到翻译专业课程中。

关键词:课程思政  职业道德教育  翻译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034-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究竟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应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立足于思想政治类课程的专门教学,也称为“显性思政”;作为社会主义人才培育的主要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跳出传统“显性思政”教育的形式,融合到占用学生更多精力和时间的专业课程中,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形成“隐性思政”,是当下高校教师应当着重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翻译本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解析翻译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探索翻译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期指导未来教学改进方向。

1   翻译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伴随着中国崛起的道路,多元化的价值观交织渗入我国大学生的生活,翻译本科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可避免接触到这样那样的声音,对他们尚且不成熟的价值观造成各种各样的冲击,单单依仗在他们课业总量中占比较低的思政课程,很难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看待世界、国家、民族、行业和自身的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是势在必行的教学改革趋势。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翻译专业课程,是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育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

1.1 职业道德教育的“立德”作用

过去十几年来,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中,上海市首先探索并实施“两纲教育”[2],并提出最有效的“立德”教育,应当把“德育”内容有机分解、融入到学生日常接触的每一门课程中,这种德育新方向已经在上海中小学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倡导在专业课中融入德育元素,形成课程思政。在翻译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中,占比最重的翻译类专业课程,因涉及到大量涉外案例或文本,是课程思政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部分。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适应职场需求,应对处理涉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维持自身意识形态的纯洁不受外力影响。

1.2 职业道德教育的“全程、全方位”意义

职业道德教育应当伴随整个专业类课程教授的全过程,应当既包含理论教学,也包含案例分析,由专业课授课老师根据行业实际现状、结合自身从业经验,提出各种各样可能产生冲突或问题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带领学生进行讨论。任何一个涉及职业道德的现实场景都可能有复杂的前因后果,专业课授课老师应当先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丰富自己的翻译行业从业经验,对每个复杂场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思考,才能引导学生周全处理各种问题。

1.3 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价值

职业道德教育不光有极其重大的思政教育意义,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必不可少的一步,考虑到翻译专业学生未来极有可能站在我国与别国交流的最前沿,以及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的混杂凌乱程度,教会他们时时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也能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以及行业对他们所提出的要求,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有用人才。

2   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沟通日趋频繁,翻译行业的规范性和职业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全世界有多个官方或民间翻译组织对翻译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进行了规范,典型代表是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美国翻译工作者协会(ATA)和澳大利亚翻译协会(AUSIT)等颁发的职业道德准则或规范。我国翻译职业化开展的时间相对较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最具代表性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中国翻译协会于2019年11月发布的《译员职业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纵观各国翻译协会所发布的各个职业道德准则或行为规范,从概念上,行业规范大体可分为职业道德(Code of Ethics)、行为准则(Code of Conduct)以及行业标准(Standards of Practice)[3]。各个职业道德规范虽然用词或行文各有区别,但是从实质性的内容来看,有不少共通之处,这些共通的内容,正是各国翻译从业者普遍适用的“行规”,也是翻译本科学生作为“预备役”翻译,应该熟悉和掌握的。这些“行规”,从其具体规范的内容来看,又可进一步分为几大类。

2.1 针对翻译工作质量的规定

此類规定主要针对翻译工作的产物,即翻译内容本身的质量进行规范化,包括翻译产出物的忠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也包括译员(特指口译)在输出译文时的语音语调、音量语气和眼神肢体等。

2.2 针对译员工作态度的规定

此类规定主要针对译员本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其中有对译员工作基本态度的规定,如正直、认真等;也有在翻译遇到影响翻译工作的其他问题时,处理问题的态度进行规定的条款,如公平性、保密性、中立性和客观性等原则。

2.3 针对译员行业精神的规定

此类规定主要针对译员在翻译行业中,对待其他利益方的态度。此类规定有针对译员和客户关系的,如讲礼貌和负责任等原则;也有针对译员和同行关系的,如AUSIT的职业道德规范中特别提到的团结性原则;还有针对译员本人职业生涯的,如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等。

上述三大类原则,涵盖译员在翻译服务行业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情况,规范的内容从翻译产出物的质量到译员对待工作的态度,从译员的行业精神到译员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方法,是翻译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当教授给学生的。

3   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翻译专业课程的方式方法

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翻译专业课程的第一步,是职业道德理论性知识的讲解,既包括给学生讲解翻译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在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以我国新出台的《译员职业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為主要依据,讲解每一条规定的实质内容和意义。理论教育可以让翻译专业学生对翻译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形成最基本的认知,培养他们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各种情况的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场伦理意识。

第二步则是案例教学,目前我国翻译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4],但在职业翻译的从业过程中,往往遇到的情况异常复杂微妙,译员不能只依照某一条规定来采取行动,而应当综合考虑多条规定,且在涉及到的多条规定有冲突时,要考虑优先级,确保自己的行动有据可依。在理论性教学的基础上,翻译专业教师可引进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对翻译服务行业的复杂情况形成初步了解,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为将来进入翻译服务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院校是培育社会有用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不仅仅应当包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从思想政治上应当教导青年们,帮助他们建立起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意识。在翻译专业课中,加强职业道德伦理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2019年11月,中国翻译协会首次颁布了服务于我国市场的《译员职业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翻译专业的学生们,作为未来的翻译行业从业人员,也应当学习和掌握这些规范。翻译专业课教师有必要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应当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为中国的崛起和振兴,培养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2] 王厥轩.上海“两纲”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来龙去脉[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06):6-12.

[3] 王巍巍.口译教学体系中的质量评估——广外口译专业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之五)[J].中国翻译,2017,38(04):45-52.

[4] 刘连娣.职业道德与翻译资格[J].上海翻译,2006(01):74-77.

作者简介:罗曼,博士,讲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口笔译理论与实践,语言测试。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思政
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
职业高校职业思想道德重要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