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优化研究
2020-03-27付丽丽
摘 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而作为一项系统的过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诸多影响因素。本文在多元化网络环境下,通过分析“以文化人”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意义,在阐述以文化人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以理论指导的创新为突破口,在“以文化人”视域下,提出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优化模式。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 “以文化人”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021-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社会的重要群体,对其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合理的网络思政教育,以培育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随着党和国家对“以文化人”问题思考的不断深入,“以文化人”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论支持。
1 “以文化人”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意义
作为当下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和中国历史智慧的重要结晶,“以文化人”的内涵非常丰富。运用以文化人法的关键,是将两个基本问题了解透彻,即用什么“文”和如何“化”。“以文化人”的基本前提是“文”,对于“化人”的性质和结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为红色革命文化中蕴含的资源及其丰富,所以必须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汲取,同时对优秀外来文化合理利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文化人”中的“文”,其基本精神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关键是“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化人”的效果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化”密切关联着“教”。另一方面,“化”所强调的,是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个过程是一种由微而著的渐变,并内化于思、外化于行,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而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又对其自身的价值观水平进行了体现。所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规范人的行为是“化人”的目的。高校思想教育的宗旨,是將文化化人的基本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以便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规范。“以文化人”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有助于深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同时还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养。
2 “以文化人”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
2.1 转变教育理念,重视网络“思政教育”
首先,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转变观念,将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及时摒弃。通过有机的结合理论课教学与网络,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与时政热点,提高网络的利用程度,将“思政教学”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其次,优化各种网络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最后,净化上网环境。由于网络上具有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学校应对上网环境进行净化,引导学生向着健康、自信的方向发展,提升学生辨识能力,对学生主流价值观和责任意识进行培育。
2.2 在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全过程中融入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对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学习,以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持久力量。其次,在教育实践中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宣传。为了使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充分运用,增强优秀文化的扩展度和吸引力。最后,在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融如文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在准备阶段,确立教育目标,提出教育理念,并对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秉性充分体现;二是在实施环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要素之中融入文化;三是在反馈调节环节,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正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教育,只有坚持不懈的进行,才能教有所效。
2.3 运用以文化人,坚守网络文化阵地
新媒体视域下,做好以文化人的必然要求,就是实现对网络阵地的坚守,包括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和网络教育,首先,高校应建立网络宣传平台,并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主题,使学生能通过新媒体手段的运用,对各类知识信息进行获取,以此对学生养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培养。其次,为实现以文化人路径的双向化,开展网络文化线上线下的融合互动,努力创设健康、干净的校园网络空间。最后,还要发挥网络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对各种网络资源合理利用,对不良网络环境的干扰坚决抵制。
3 结语
综上所述,将“以文化人”的思想理论融入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助于深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同时还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养。教育工作者应合理转化教育理念,运用“以文化人”的新理念,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曦,黄贺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
[2] 张雪红,丁保会.浅析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3] 丁爱梅,曹清.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
[4] 程清.当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
[5] 张静波.略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
作者简介:付丽丽(1982-),女,回族,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人,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