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私塾的办学成效分析

2020-03-27程怡文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塾师私塾书院

摘  要:本文从私塾办学的三个主体——塾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古代私塾的办学成效,多角度分析古代私塾在当时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古代私塾  办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019-02

众所周知,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私人创办的民间教育机构,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夕,民生艰难,一些学童丧失了聘请塾师的能力,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塾师察觉到已经不再适合设馆以谋生,于是他们便开始另图他业。[1]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公立教育的兴起,私塾逐渐消失,成为了存在于历史中的回忆。即便如此,私塾在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进程中,在传播与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大量优秀学子等方面,依旧发挥过不可磨灭的作用。

以上只是对私塾认知的不完全概括。要分析一种现象,我们要做的不仅只是大概了解它,还要从多个角度去探究琢磨。既然要分析古代私塾的办学成效,我们首先得清楚“私塾”只是现代人的叫法,它是“私人学塾”的简称。在古代,人们是很少直接将“私”和“塾”两个字连起来读的。近代以后,私塾才逐渐地成为了一个社会常用词汇,用来表示和公立学堂的区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施教程度,私塾可以分成蒙馆和经馆两类,其中蒙馆重启蒙,而经馆则重举业。

对于古代私塾办学成效的分析,还是应该破面为点,由于私塾办学所包含的主体有三个:塾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所以便从这三个角度对古代私塾的办学成效进行研究。

1   塾师——传道授业解惑者

塾师是旧时教育体系中的执掌教鞭者之一,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师资队伍里,可以称得上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不管是对蒙馆还是经馆的办学成效都起到了直接且根本的作用。古时候,人们是非常看重塾师对儿童的启蒙教育的。人们家的正屋中往往都供有写着“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的牌位或条幅,这寄托着他们对子女学有所成、家族诗书继世的期望,同时也表达出他们对“师”,即他们心目中私塾先生的敬重,毕竟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2]

1.1 优秀的私塾先生多是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的

同时教数个学生,塾师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进度和悟性来推荐学生们读不同种类的书,比如几个读启蒙读物,几个读《论语》,几个读《孟子》,几个读《诗经》……所学不同的学生可以同在一个老师的教导下一起高声朗读。而学习同一种书的学生,塾师也会按照他们各人不同的能力和记忆力,分别让他们读不同部分的内容。[3]孔子就是我国第一位提出因材施教的典型塾师,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进行有差别、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最佳的发展,故而才能有孔子三千门徒,七十二贤人的佳话流传。

1.2 塾师既重言传又重身教,其中身教主要表现在塾师在私塾教育中的表率模范作用

宋代的教育特别重视德行修身,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强调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并重的教育,尤其在私学教育中,不仅要求塾师学识渊博,还要力行仁义,具有高尚的品德,强调为人师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这就必然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只有自己的德行高尚才可以使学生随而自化。当时的典型代表人物张载就认为“天理者,时义而已。君子教人,举天理以示之而已,其行已也,述天理而时措之也”,“己德性充实,人自化矣,正己而正物也”。这就是强调在道德教育中教师榜样示范的作用。可以说,塾师的以身作则为维护当时的伦理道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既然提到了塾师,那么书院便也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古代书院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更加高级的私塾,其中名师集聚。而比较著名的书院则有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在此以名列四大书院之中的崇阳书院为例进行简单的介绍,崇阳书院,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都曾在此聚众讲学,这也使书院名声大振。并且,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等也曾在此讲学过。嵩阳书院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其实,四大书院都有其辉煌的历史,便不再一一赘述。但到了清代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科举历程。不过,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学术繁荣,以及移风易俗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军,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还是文化普及、社会教化的重要方面军。不仅如此,书院还走出国门,在中外文化交流、世界文明化进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她自然会被永远地载入史册。

2   學生——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学生既是私塾创办的直接服务对象,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在私塾发展的过程中,私塾和塾师的共同努力培养出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起到了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作用。我们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学大师季羡林等都曾经是私塾学生。

2.1 就学生言,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分等级的

首先是启蒙教育,即识字教育,约一至二年;其次是读书教育,约三至五年;接着是开讲、开笔作文教育,约五至八年;然后是八股文完篇、练习揣摩、参加科举考试阶段,约八至十年;最后是不断温书,不断练习作八股文,争取考中秀才、举人、进士,至此每个人的情况就大有不同了,所以期限也不一致了。[4]学生在不断地学习、背诵、习作、论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传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2 在古代,作为一名学生也不轻松

当今社会抨击某些学校分“优等班”,“强化班”,“普通班”等等。其实这种分法古已有之。宋朝宋徽宗时期,私塾里开始实行“三社升补法”,即新生入学后一并进入外舍,成绩名列前茅者可升入内舍。内舍中成绩出类拔萃者,便可升入上舍。所以从古至今,学海里的竞争都是存在的,且很是激烈。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使人奋进,“弱者淘汰”的机制,私塾才能为当时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并让社会形成良性竞争,推动传统文化不断进步。

3   教学内容与形式——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3.1 教学内容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我国古代通行的教本,俗称“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兒经》等等。学生若想进一步学习,则需要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私塾教育有以识字为主,也有以明理为主。私塾教育的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个人道德、修身养性和治国理政能力培养,有时代性和传承性。在私塾里学龄儿童由识字开始,从认方块字起,一般几个月或半年之后,读识字课本的“三、百、千”、《神童诗》、各种《杂字》等等。这些识字课本,大多句子短且整齐,平仄相对,音节易读,对初学儿童来说易懂且琅琅上口。而这种教学顺序之所以有明显的效果,用现代观点理解分析,是因为这一办法本身非常符合中国语言文字及儿童年龄特征的客观实际。这一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使之能代代流传,又培养了学生的领悟和思考能力,也为现代基础教育方法探索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3.2 教学形式

古代私塾的教学形式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授书。授书又分三个小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点书”,就是学生拿着书,翻到要学习的这一页,交给先生。先生给他点出句读。第二个阶段,叫“读书”,就是先生范读,学生跟着读,也就是模仿。第三个阶段“讲书”,就是先生讲解,讲解书里简单的意思,即串讲。第二步,是背书,即学生自己复习所学内容。第三步,叫复讲。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再次去先生那里接受检查,将先生讲授过的内容复述一遍?以上便是古代私塾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即现代人们常说的“人才培养方案”。

3.3 教学检测

大部分学生都是“闻考色变”的,其实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这种教学查验方式,古亦已有之。“日考”“月考” “季考”名目繁多,花样翻新。明代理学家沈鲤有言:“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而且还会排名次,成绩优秀者有赏,成绩垫底者有罚。果然任何时期学生都不轻松,而教学形式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4   结语

私塾对于中华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在古代曾做出过巨大贡献,它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我们应用历史的眼光认识私塾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虽然,私塾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巨大作用,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她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且主要为达官贵人提供教育,鼓励人们立功、立业、立言,却无法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实施教育。不过,研究剖析任何一种现象或者问题,都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应客观分析,既要看到其存在的不足,也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新时代的我们应在尊重、扬弃传统私塾教育成果的同时,不断提升现代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艾华.汉俄词典文化特色词目释义研究[M].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 崔健利.袁明霞.古代私塾先生[J].秘书,2008.

[3] 严华银.漫漫语文“求是”路[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

[4] 何九甫.八股文教学及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J].西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程怡文(2000-),女,江苏南京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2018级英语师范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塾师私塾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白鹿洞书院记
段祺瑞的宽容
段祺瑞的宽容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塾师形象之比较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