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建祥:在花开的日子里
2020-03-27唐跃
唐跃
其实,经常在画展上或其他场合都能够见到周建祥,他一如既往地平静如水,說话和举止都是温文尔雅的感觉。有次在聚会上,一边听他来几句流畅、婉转的黄梅调,一边就想,搁在过去,他要是进了梨园,一定是个能唱红的名角儿。
我说又见建祥,因为不经意间他的画风发生了很大变化。我给他写过画评,对他的作品还算熟悉,总把他归入工笔画家的行列,以画人物为主,也画些花卉。但前不久,他说近期打算举办一次画展,展出作品是一色的写意花卉,让我有些意外,看到他发过来的部分作品图片,看到那些盛开的洋溢着生命力的花朵,更是吃了一惊。原本很熟悉的建祥,陡然间陌生起来,慢慢品味之后,又与那个熟悉的建祥取得了联系。
此前见过建祥的写意花卉,多为尺幅不大的瓶花,以为工笔费时费工,他偶尔写意,用于防备不时之需,故而没有往深里想。这回不一样,见到的是一种转型了的成熟画风,是足以支撑一个展览,与他以前的工笔人物放到一起,区别明显可又很般配。这些作品中也有瓶花,但显然不是通常所见的静物或者博古,总用一些山石衬托,要么把花枝伸到画外去,要么有花枝从画外飞来,画面里的瓶花与户外的大自然景色息息相通。他或许感到,把摇曳多姿的花枝折断,插到室内花瓶里用作装饰,多少有些委屈了天然的美好,遏制了大千世界的生气。再看那些较大尺幅的画作,不是桐花,就是莲花,很素净,很淡雅,并非大红大紫的那种,容易唤起“岁月静好”的人生情怀,就像席慕容在那篇优美的《桐花》中所说:“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建祥笔下的桐花,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白色花朵环绕着树干,正在深情绽放,鲜而不腻,亲和而不招摇,仿佛世间的芸芸众生都应约前来。他笔下的莲花,毫无例外地铺满了整个池塘,白色的、粉红色的莲瓣与青色的浮萍亲密地相互依偎,温柔地诉说着花语,花色上虽然稍有渲染,还是保持了安静闲雅的本色,在恬淡流逝的时光里展示了令人愉悦、充满遐想的良辰美景。
从画作风貌看,建祥的确为之一变,但仔细品味下来,他的创作显然有着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脉络。那些以《浮生》和《彼岸》为代表的工笔人物画,着意关注普通人群的日常生活,展示他们的追求、希望和美好。而这些桐花和莲花,则是普通人群寄托追求和向往的最贴切的载体。桐花和莲花,从来不会在灿烂的阳光下与各种繁花争奇斗艳,从来不会在盛极一时而锦上添花,总是轻柔地低语着花开花落的声音,从容地浅唱着云卷云舒的生命乐章。比如桐花,宁可守护在春意阑珊的人间,扮演着饯别春日和期待未来的角色。再比如莲花,开放在水中,以平静和清凉的姿态滋润着人的心灵,任他岁月流逝,任他世事变迁,任他风吹雨打,任他沧海桑田。即便到了暮秋,甚至初冬,那些残莲竟然是饱经风霜的别样风景,向着来年招手,翘首以盼。我面对建祥笔底的这些瓶花、桐花和莲花,虽然是极为平常的相遇,却点燃起心中潜藏已久的奢望,希望一年四季都有花的盛开,都像花儿一样。
对建祥来说,在圈内圈外普遍认可他的工笔人物之后,转而以完整的写意花卉展览示人,表明了他的突破和提升,表明了他这些年的努力已经硕果累累,繁花似锦。我从建祥的画风转型想到,对“写意”的理解可否宽泛一些,广义一些,而不仅仅局限为一种绘画手法。他以前的工笔人物,技法上相对严谨,却从不放弃画作的意味表达,与现今相对放逸的画风在内在精神方面保持着联络。我又想到,中国画的本质既然在于意味表达,建祥能否再做探索,冲撞传统概念的界限壁垒,使工笔与写意在技法层面上有所调和,使严谨和放逸在风格层面上有所融通,进而求得以笔墨之工写人文之意的神韵。
我还想到,尽情地把意味表达出来就好,不必非要界定一幅画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我喜欢琢磨建祥画作里的意蕴,喜欢他的表达就像唱黄梅戏那样,委婉而又抒情,让人陶醉。听说他还能抚琴,就想着黄梅调、琴声和花语混响在一起,那是一个怎样美丽的花季。
周建祥
1974年出生,安徽合肥人。1999年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安徽省书画院特聘画家、合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合肥市书画院专职画家。
作品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三、四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第五、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八、九届全国工笔画大展,第六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等展览。
出版有《周建祥人物花鸟画作品集》《艺苑讲坛·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周建祥卷》《徽风逸品·周建祥作品集》《莳说心语·周建祥花鸟画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