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说古代开学与放假制度

2020-03-27潘春华

新天地 2020年1期
关键词:太学衣冠学童

潘春华

2020年1月,是新年岁始,也是各学校放假的好月份。经过了一学期的紧张忙碌,也是时候调整节奏,劳逸结合。古时候学生们的假期是如何安排的?古代开学又是在什么时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做了解。

古代是农业社会,一切社会活动围绕着农事展开。加上古代长期受农耕文化教育影响,人口稀少、交通落后、教育资源稀缺。因此,古代的开学与放假等学业制度,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古代入学

古代开学一般会选择农闲期间,家中不用为学生上学耽误农活,古代的高等学府、书院、小学也是如此。古代的入学时间与学期的长短,各个朝代并不一样,也有别于现代统一的“秋季入学”。在汉代,一般有三种入学时间,即除了“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据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具体入学时间为:“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由此可见,汉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这也是中国古代教学的一大特点。到了南北朝时期,“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后来,冬季入学成为古代乡村小学较为普遍的选择,但具体时间改为农历十月份开学。宋陆游《冬日郊居》一诗中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即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古代没有“中学”这一级学校,小学读完可以直接进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深造。所以,“十三岁上大学”在古代一点也不稀奇。明朝规定“8岁以上、15岁以下,皆入社学”。所谓社学就相当于现在的乡村小学。而这些“社学”的门槛也很低。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8岁是古代较为普遍的入学年龄,当然,即使你超过15岁,依然可以去“上小学”。有些地区,也会对儿童入学采取强制性措施,比如规定:“民间子弟8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也就是说,有些地方如果8岁不送孩子去上学,那么父兄就要遭到责罚。可见古时候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古代开学仪式

古代开学必须举行仪式,古人称之为“入泮仪式”,其中的各个步骤,都是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定,历经千年而未改。

开学仪式大体分为四步:

第一步叫“正衣冠”。古人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可见古人十分注重学生们仪表的整洁。在这个环节里,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礼记》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先正衣冠,再做学问,是古人的共识。

第二步叫“入学堂”。即学童们整理好衣冠后,排好队在学堂前恭立片刻,在先生带领下进入学堂。

第三步叫“拜师礼”。学童们在先生带领下,先拜孔子先师,再拜先生。而拜先生时,学童们向先生赠送六礼束修,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随后,学童们相互鞠躬,表示互帮互爱。

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净手。学童们将手放在水盆中,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心无旁骛。此外,还必须“朱砂启智”。 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童眉心处点上红点,为学童们朱砂开智。朱砂点痣,取的是古语中“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也希望学童们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古代学生放假制度

古代学生也是有假期的。只不过没有像如今这样寒暑假分得那么清楚,而且假期也比现在少很多。小学放假按照习俗由教书先生自定。而太学、国子监这类官方学校放假则有严格的规定。

从汉武帝时开始,官方创办了正规的学校,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太学”。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就读的学生称作“太学生”。太学生就有假期了。但到了隋唐时期,才正式确立国子学(即太学、国子监)学生的放假制度。据记载分为三类:

一是旬假,以十天为一旬,旬考后学生放假一天。离家较近的学生可以匆匆忙忙回家看一眼;而对于老家在外地的学生们来说,根本不够回家的行程时间,所以国子监干脆规定:旬考之后休假一天,外地学生不许回家。

第二类是“田假”。也即我们现在俗称的“农忙假”。《新唐书?科举志》中明文记载:“每年五月有田假。”即每年农历五月,学生们可以休假。此时暑夏伊始,植物茂盛,麦子成熟,学生们回家下地割麦收获,所以称作“田假”。如果学生离家较远,往返时间较长,还可申请延长假期。这一个月的假期是“净假期”,不包括路程上花费的时间。

第三类假称为“授衣假”。这是由于天气转凉、需要添加衣衫而放的假,时间相当于阳历的十月。《新唐书》中有“九月有授衣假”的记载。唐代诗人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九曰:“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授衣假”大体相当于寒假,假期也是一个月时间,准许学生回家探亲。但若逾期过多,则令其退学。

平时,学生如果遇到了紧急事,如家中老人去世,而又未赶上“旬假”、“田假”和“授衣假”,可以直接向皇帝请假,皇帝金口玉言,准几天假便休几天假。

到了明代,国子学学生的放假,只安排在每年的朔望月一次,除此以外就不再放其他假了。小学的学生放假,也只有每个月谒圣这一天。清朝时,皇子们的假期更是少得可怜,上书房只有元旦、端阳、中秋、万寿(皇上的生日)、自寿(自己的生日)一共5天假期,连除夕也不放假。民间“社学”学生假期也不宽松,比如清代人唐鉴所办的义学,规定每天晨5至7点到校,晚5至7点回家。每年正月十五开学,一直上到腊月初十才结束,所有的休假时间只有每年年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有的学校、私塾则规定,每日日出上学,日落放学,9至11点吃午饭,每年端阳初四、初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七月半,十月朔各放假一天,平时概不放假,可见“十年寒窗苦”此言不虚。

猜你喜欢

太学衣冠学童
衣冠中国:循礼与寻美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XINMU/欣慕 XM001
HAOBAIBEI/好百贝 HBB-A
anyin/安茵 ABA601
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
论东汉前期太学衰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