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的中国年
2020-03-27沈海滨
沈海滨
2020年1月2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每年的春节时期,国人大迁徙;每年的春节佳期,同宗大聚会,这就是中国年,这就是中国味,这就是中国风。无论中国历史如何曲折,中国人永远都在一起,都在奋力拼搏,追逐自己的梦,从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春节作为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沿袭至今。中华民族是注重亲情和礼仪的民族,对家具有深深的眷恋,所以,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想家。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那么春节中有哪些文化习俗呢?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挂年画
春节挂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除夕
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也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尽可能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餃子过年。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着新一年生活的甜蜜蜜,步步高。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正是这种传统的观念和质朴的情愫,才形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回家过年”习俗。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祥。
我国各地的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他们大多数都将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不仅汉族的节日习俗众多,各少数民族也各有特点。
布依族:水塘守岁
布依族是有着丰富民族节日和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除了“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春节就是布依族人最隆重的节日了。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杀年猪也是布依族庆祝新年、分享喜悦的一种方式,一般在腊月二十几开始,并请亲朋好友和寨邻来吃“杀猪饭”、“吃猪活血”。近百年来,逐渐改为以正月为岁首。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主要是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传统的娱乐方式是击铜鼓,有不少布依族村寨,从正月初一到月底天天都按专门的铜鼓调打击铜鼓娱乐。这些活动有敬祖宗、取灵水、甩糠包、打毽子与打磨秋,除了这些,布依族在春节的民俗活动还有耍狮子、唱花灯、踩高跷、打陀螺、对山歌等。
羌族:跳莎朗舞
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又有“羌历新年”“丰收节”等多种叫法,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羌族年是羌族的节日,农历十月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羌族年这一天羌族人民欢聚一堂献上用面粉制成的小鸡、羊、牛,分食羊肉,将羊血洒到树林里。亲邻好友互相邀请,拜年做客,同饮“咂酒”。无论年节或待客,羌族都以“九”为吉,故宴席时都要摆九大碗,菜肴与川菜相同。炖全鸡,习惯于用竹签撑起鸡头,使之昂起。
过年期间,大家边饮边演唱酒歌,内容多是祝福吉祥如意,或恭贺新禧,或酬谢和缅怀祖先,英雄业绩。轮流对唱,旋律优美,声音高亢,十分动听。在过年期间,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大家在铜锣、铜铃、羊皮鼓、竹笛的伴奏下跳起锅庄和皮鼓舞,为节日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侗族:芦笙会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侗族春节具有与汉族相同的某些内容和形式,又赋予了本民族的新意,形成了祭祖先、贺新岁、祷风顺等多种内容的复合状态。侗族的春节,叫“过年”。靠城镇附近的村寨,隆重热闹,年前,忙打年粑酿酒杀猪,备办年货,打扫门庭,张贴春联,互送礼品。很多侗寨过春节腊月廿七,杀猪祭祖,晚上鸣锣吹笙放炮。廿八日打糯米粑,并泡红糖祭祀。廿九日或三十日,人们放水捉鱼,晚宴以鲜鱼祭祖。除夕天,备香纸供品,燃香点烛,敬祭先祖。夜半亥时过,迎春鞭炮响,廊檐蜡烛灯火通明。全家凌晨喜宴迎春,并用青苔逐个家庭成员额头上醮一下表示添岁。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而且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满族:挂旗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旗人们在门上贴对应颜色的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香港年俗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非常多,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就是逛花市,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的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按中国传统也给灶神送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他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
台湾年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民间大同小异。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模式。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文化差异大。如果问是什么将如此众多的国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一定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割不断的骨肉亲情,抹不去的血脉相连。中国心相连,岁岁都有红红火火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