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药方安度“节后寂寞期”
2020-03-27陈泓
陈泓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高兴的节日,但春节过后,一些老年人却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年后空巢征”——节日期间,亲友、子女像燕子归巢一样从四面八方聚到老人身边,老人们尽享天伦之乐;节后,他们又像燕子外出觅食一样,纷纷从父母身边飞走。喜庆、热闹、团圆、宽松的家庭氛围突然消失,一些老年人在情绪和心理上一时还适应不了这种巨大的落差,于是便出现了情绪低落、疲惫无力、食欲不振、失眠烦躁等症状,即所谓的“年后空巢征”。
那么,如何才能使老年人尽快摆脱“年后空巢征”呢?俗话说:心病尚需心药医,我们不妨从六个方面开出“药方”——
“作息淡化丸”。春节是中国人大团圆的日子,老年人在节前就要有“节后人散”的心理准备。过完春节,节日期间热闹、欢快的场面和气氛淡去后,老年人要马上回归到以前“二人世界”或“一人世界”的生活状态,按照以往的作息规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或是一日三餐,或是“你挑水来我浇园”,或是“饭后遛弯逛超市”,或是“朝九晚五上班去”。作息规律的回归,可使中老年人迅速平稳心绪,淡化节日氛围,走出“空巢”阴影。
“感情替换膏”。少是夫妻老来伴。节后,家里只剩下老两口,此时,老人更应关心自己的配偶,两人不仅要常沟通、常交流,做到“心里话”唠一唠,“体己嗑”聊一聊,“乐子事”摆一摆。通过“话聊”进一步密切夫妻间的感情;而且还要更加关注配偶的生活细节,饮食起居要相互照顾好,家里家外最好能做到“对进对出”、“形影不离”——身边有人伴陪着,心里就会踏实许多。尤为重要的是,当一方外出活动时,要尽量带上老伴,我扭秧歌你当观众,我打门球你来计分,避免一方外出活动一方在家留守,使留守方产生“孤雁难支”的感觉。
“爱好转移散”。节后,重拾生活爱好,或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使自己沉浸其中,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自疗法”。平日里,老年人工作之余,喜欢在闲暇时钓鱼、画画、棋牌、养花、养鱼、打太极拳等,而春节因为享受和亲友欢聚的时光而中断了这些爱好,节后可尽快地拾起来,以转移子女走后家里空寂的孤独感。一些平时生活单调的老人,宜根据个人的兴趣培养一些新的爱好,如旅游、爬山、游泳、打保龄球等,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以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了爱好,就不会觉得日子空虚无聊,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出游放松贴”。面对着亲人们纷纷离去、奔赴征程,家中空空如也的情景,中老年人心中产生一种失落、寂寞感也是正常的。但不能一味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相约外出旅游不失为一种自我解脱的好方法。约上几位知心老友,或者与老伴携手,一同踏上旅程,在游山玩水、饱览风光古迹中,稀释节后失落、寂寞感。旅游,尤其是一周以上的旅游,会使中老年人进入另一种生活环境,心境也将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刷新。远游归来,大多数中老年人会适应“二人世界”或“空巢生活”。
“社交填充丹”。节后,老年人要积极参加社会交往,在社交中冲淡节后的心理孤独。可外出探望老朋友,参加社区联谊会、乡村秧歌队等社会活动,用丰富有趣的生活内容来填充节后的寂寞和孤独。尤其是多年未见的战友、师友、同学、亲戚,趁着节后家中都“空巢”的时机,相互间走一走,访一访,坐一坐,聊一聊,可以慰藉心灵,也为彼此间送去心理上的关怀。
“节后释念剂”。节后,守着“空巢”的老年人,也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机,通过微信、视频、电话等多渠道、多形式回访一下子女和亲友,询问和了解一下他们在节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进一步加深联谊,沟通感情。尤其是远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子女,老年人可以通过适时回访,做到及时掌握孩子们的情况,了却父母心中的牵挂。当然,这种回访必须是“适时”的,不能打扰和影响子女们的工作节奏。
宽心谣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