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非洲猪瘟时代之大围产期风险管理
2020-03-27刘自逵朱中平
彭 尧,刘自逵*,朱中平
(1. 湖南加农正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329;2. PSY应用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329;3.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328)
非洲猪瘟对我国乃至世界养猪业造成的损失都是巨大的,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进口猪肉仅能满足我国猪肉总需求量的2%[1]。在我国,已发现并报道3例野猪感染非洲猪瘟病例[2],大环境带毒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在以上行业背景下,猪场一方面承载恢复产能的责任与使命,另一方面在复产过程中将面临毋庸置疑的风险。猪场复产即能够实现发生非洲猪瘟前的连续生产,而在连续生产诸多环节中,结合大量猪场实践,我们认为大围产期(攻胎至断奶)是猪场复产的高风险期,同时也是复产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猪场复产应高度重视大围产期的风险管理。
1 大围产期是复产高风险期的原因
1.1 处于大围产期的猪群接触病原风险最高
大围产期母猪攻胎阶段多在定位栏饲养,当前猪场定位栏多为通槽式饮水或通槽式饲喂,而非洲猪瘟通过饮水途径感染剂量最低(最小感染量只为100TCID50),大围产期母猪平均采食量最高,相应饮水量也最高;处于大围产期的猪群与人员接触最为频繁,所有生产操作均是通过人实现,包括饲喂、免疫、转群、接产等诸多操作,而人员是接触外界病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人员进出猪场及栏舍、与外部采购的生产及生活物资都存在携带病原风险;处于大围产期猪群会面临不同环境的变化,从妊娠舍转群至哺乳舍的过程中会与舍外环境接触,转群至哺乳舍会面临产房环境是否彻底消毒净化的风险;母猪在分娩过程中感染途径增加,母猪产仔过程子宫颈最大、最长时间扩展,通过黏膜途径感染外界病毒几率增加。
在大环境带毒情况下,或猪场在阳性剔除稳定后复产的过程中,一方面存在病毒从外界传入的风险,另一方面表面稳定的猪场可能存在不表现症状而处于排毒期的猪只,而进行水平传播或垂直传播。因此大围产期的猪群极易出现二次感染的风险。
1.2 处于大围产期的猪群面对诸多应激
母猪分娩是一个高疼痛、高应激、高体力付出的过程,同时母猪面临从妊娠舍至哺乳舍的环境应激,体内激素急剧转变(从妊娠状态转变为泌乳状态),有时还会面临免疫应激。当处于应激状态时,机体黏膜屏障受损、猪巨噬细胞表达ASFV受体蛋白、促进粒细胞趋化因子使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为ASFV的入侵、成功感染和早期复制提供有利条件,增加感染风险。
1.3 处于大围产期的猪群心肺负荷加大
母猪进入大围产期,胎儿在体内迅速发育,腹围急剧膨大压迫胸腔,心肺功能面临巨大挑战。而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母猪在漫长的怀孕期多饲养在狭小的定位栏,缺乏足够运动与心肺功能锻炼,气血不足。而一旦这一阶段的母猪通过与人员接触、饮水等途径感染病毒。ASFV随血液循环进入肺脏、心脏、肝脏和脾脏后,会引发心肌炎、肝脏脂肪变性与硬化、大叶性肺炎等,导致胸腔、心包与腹腔积液、红染。大量病毒随血液侵入脾脏并刺激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在血管内形成大量可溶性Ag-Ab复合物,堆积在血管内皮表面,引发内皮细胞损伤,使得炎症趋化因子IL-1、IL-6和TNF-α大量表达,引发毛细血管末梢微血栓形成,外周血液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心肺负荷,极易导致急性死亡[3]。
2 后非洲猪瘟时代如何做好大围产期风险管理
2.1 谨遵 降低病毒载量、提高感染阈值 的底层逻辑
控制传染病的基本思路即 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目前对非洲猪瘟的控制也形成了 降低病毒载量、提高感染阈值 的行业共识,对于大围产期的风险管理同样需要遵循 降低病毒载量、提高感染阈值 这一底层逻辑和控制传染病的基本思路。
如图1所示,要实现大围产期风险管理,安全的猪场大环境是前提和保证,一方面从场外至栏内,猪场应设立关键控制点(卖猪点、洗消点、场门口、生产区入口、猪舍门口),通过这些关键点逐级降低外界病毒与猪接触的病毒载量,高度重视人、水、卖猪及引种的安全;另一方面,消除导致猪群发生非洲猪瘟的诸多诱因,如其他病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毒素、应激、栏舍环境,提高猪群感染阈值。
2.2 确保入群妊娠母猪阴性
妊娠母猪群带毒的情况下,存在猪群散毒水平传播的风险以及垂直传播至下一代的风险,从而导致病毒在全场猪群中持续存在甚至暴发。因此,对于引进的后备猪群需健康检测确定病原阴性,对于阳性剔除后稳定的猪场,可通过中药在母猪配种前实现猪群的快速转阴,并在配种前一个情期(配种前21 d)进行病原检测,以确保入群的妊娠母猪为非洲猪瘟病原阴性。
2.3 强化栏舍消毒净化
猪舍是猪群赖以生存的最直接环境,同时也是病猪排毒后直接污染、也是污染最严重的地方。非洲猪瘟背景下如何确保引进的阴性猪群进入的是消毒净化后的干净栏舍;连续生产过程中,如何确保健康稳定猪群转入的是消毒净化好的干净栏舍。
因此,栏舍消毒净化非常重要,是大围产期风险管理的关键,那么如何做到栏舍的有效消毒呢?
一般可分为以下步骤进行:
1)初次消毒。初次消毒应注意重点,先消毒重点区域(比如水槽、料槽、病猪栏排粪排尿污染严重的地点、有明显血渍的地面),可用5%烧碱溶液先重点喷洒消毒重点区域,再喷洒消毒其他区域。包括拆卸水嘴,煮沸消毒,并严格消毒水线。
2)移除。针对发病过的栏舍,将栏舍内所有能移动的物品移出栏外,可重复利用的物品需集中到猪场特定地点集中消毒(如图2),不可重复利用的物品特别是木质材料集中焚毁。移除粪沟中粪便至场外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用5%烧碱反复浸泡1 ~2 次(见图3)。要注意的是,带猪复产情况下需先对栏舍全面消毒,放置1 ~2 d 后再行移除。
3)泡洗。将移出消毒好可重复利用的物品移入栏舍,对栏舍进行全面泡洗。使用发泡枪,将速清泡沫清洗剂均匀喷洒在待清洗区域,全面覆盖后作用30 min 以上,再用清洗水将泡沫冲洗干净,干燥(如图4)。
4)二次消毒。用两次消毒方法,清洗干净的栏舍干燥后,全面喷洒戊二醛(1:200)作用30 min以上;第二次消毒采用有机酸(稀释倍数以稀释后pH 至3.49 为准)作用30 min 以上。
5)干燥。根据栏舍可控制温度确定干燥时间,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短。
6)检测。有条件猪场推荐针对表1 重点区域采样检测。
2.4 强化易感动物保护
一方面针对非洲猪瘟病毒本身在无确切商品化疫苗的情况下,中药对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已得到行业共识。比如中药对于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通过特异性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ecretoryImmunoglobulin A,SIgA)以及非特异性的机械和化学屏障(pH、蠕动、黏液、消化酶、细胞间连接和正常菌群)对猪只进行保护[4];韩杰等[5]研究不同剂量的刺五加多糖(Acanthopanax Senticosus Polysaccharide,ASPS) 对断奶仔猪的血液免疫指标影响时,发现在连续使用21 d 后,ASPS 能提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及促进IFN-γ。
另一方面,如猪蓝耳病等其他病原、毒素、猪群应激等其他因素也会成为非洲猪瘟发生的诱因,在大环境带毒的背景下,大围产期母猪会面临高度应激的分娩过程,怀孕后期已出现的猪蓝耳病波动,以及自身代谢所产生的毒素和外界毒素的多重影响,均会降低这一阶段猪群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阈值。因此这些因素同样是实现大围产期风险管理不容忽视的。
3 实现大围产期风险管理的意义
复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复产成功即猪场能实现发生非洲猪瘟前的连续生产,连续生产包括多个环节。复产存在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风险不可控,不能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非非洲猪瘟背景下,大围产期即是养猪生产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大围产期前一阶段饲养管理的问题会在这一阶段集中暴露,出现产仔、断奶成绩差,而这一阶段同样会影响母猪下一胎的断奶发情以及断奶仔猪后续生产成绩。而在非洲猪瘟背景下,大围产期仍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做好这一阶段的风险管理是猪场栏舍消毒净化的有效证明,是对猪群的实现健康管理甚至转阴的有力证明,同时也是复产过程中猪场管理及生物安全措施可保证猪群可产生阴性后代重要阶段性进展,这是后期复产连续循环生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