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情境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2020-03-26危丽芳
摘 要:优化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可以给学生数学思维带来更多助力支持,教师要科学设计教学情境,利用多种创新手段,为学生提供适宜学习环境,让学生顺利进入数学思考学习之中,自然建立数学学科认知基础。问题、媒体、互动、体验、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手段,教师要合理搭配,利用教学情境展开助学操作,以成功形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利用多种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适宜学习情境,无疑能够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重要历练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媒体情境、互动情境、体验情境、故事情境,都可以对学生学习心理形成重要激发,成功调动学生数学思维,教师要做好合理投放,根据实际需要做出教学布设,对教学情境形式进行科学搭配,以便形成崭新学习启动契机,为学生学习思维成长提供足够动力。
一、 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引擎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问题展开教学调度,这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教学手段。学生对数学问题有较强的选择性,这是教师必须要正视的情况。在问题设计和投放时机选择时,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调查,以便给学生学习思维带来准确激发。课堂导入阶段,这是教学情境设计的关键环节,教师在问题导入时,不仅要对问题进行优化处理,还要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设计操作之中,这对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有重要帮助。
教师利用问题展开教学调度时,需要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分析,找到问题切入点,而且能够切准学生学习心理。例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线的认识》,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拿出了一个手电筒,打开开关之后,一束光线射向窗外。教师给出问题设计:你看到了什么呢?你由此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线呢?教师利用直尺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线:这是什么线呢?生活中可以找到哪些相似的线呢?学生针对教师问题展开了热议。因为这些问题和学生生活认知有密切关联,自然容易引起学生联想。学生找到生活中常见的关于线的案例,如铁轨、电线、黑板沿、桌子边缘等等,并对这些线的属性进行分析,因为有些线能够测量出其长度,有些线则无法测量其长度,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随即产生。
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情境设计,而且针对学生关注展开问题投放,成功调动学生数学思维,学生都有相关认知基础,自然给出积极回应。学生数学思维顺利启动,确保数学课堂教学呈现高效性。
二、 创设媒体情境,调整学生思维方向
多种媒体的广泛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选择,教师在使用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也需要对媒体手段进行优化处理。多媒体、白板等媒介手段,都具有更多展示功能,教师在具体操作时,需要对展示内容进行更多对位处理,针对学生思维启迪点展开投放,给学生多种感官带来一定冲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顺利启动学习思维,快速进入数学学习思考环节。媒体导入手段的正确运用,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冲击,还可以调整学生思维方向,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助学作用。
媒体运用时,教师注意选择适合的设计方式,直观的图片虽然可以用,但相比动画视频则显得单薄了。在教学《平移与平行》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分析,然后给学生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对平移现象进行直观展示。教师针对动画设计给出具体的观察要求:认真观看动画视频,分析平移有什么规律?平移和平行有什么关系?你能够运用手边的工具做平移操作吗?教师引导之后,学生都能够快速进入视频观看环节,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对位研究,给出积极回应。学生利用直尺、三角板等学具展开平移操作,画出平行线,对平行线性质进行进一步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出更多关注,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教师为学生播放动画视频,其直观性更强,学生根据动画观察形成了思维启迪,利用手边的学具展开具体操作,将数学概念推理引向深入。学生对动画视频有更多灵敏性,获得的学习信息也极为丰富,教师动画设计具有更高契合性,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的激发更为剧烈。赢得丰富学习效果。
三、 创设互动情境,强化学生思维频度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形式,教师在教学发动时,常常会以小组讨论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思维惯性冲击。互动形式众多,教师要做出更多创意选择,给学生提供更多全新的互动操作形式,勢必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触动。互动游戏、课堂辩论、数学实验、案例分析、实物测量等,都需要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这样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有更多的吸引力,能够对学生数学思维形成更多强化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教师在合作学习发动时,需要对互动方式进行创新研究,以提升教学适配性。如教学《角的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先给学生布设一个互动游戏:同桌两个人玩一个互动游戏。你们的桌子上都有四根小棒,用这些小棒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案呢?看哪个小组拼出的图案最有个性。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再去掉一根小棒,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用这些小棒拼成直角、钝角、锐角,并画出相关图形,标出具体名称。学生依据教师指导展开具体操作,很快就获得一些角的认知。特别是对不同角度的角的拼接,让学生对几种常见的角有了一定认知。教师展开巡视活动,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观察,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个性问题。
教师利用一个极为简单的互动游戏打开教学环节,将学生带入一个良性互动的环节,在学生具体操作实践中,逐渐建立了各种角的概念。学生由小棒拼接到图画操作,利用游戏进行学习互动,都能够对学生数学思维形成重要冲击。学生需要互动,还需要研究,促使学习认知的顺利生成。
四、 创设体验情境,形塑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践意义更为突出,教师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生活应用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实践展开数学体验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这样的教学情境设计,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教师让学生进入社会环境之中,结合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数学学习,这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给学生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进行现场的操作和实验,这样给学生带来的数学引导更为直观,其调度作用也会更为突出。
学生对生活体验有更高的渴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体验需求。如教学《神奇的计算工具》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计算器:我们今天要来学习這神奇的计算器。这个计算器有哪些神奇的地方呢?我们不妨进行实际的体验操作,不管你给出多么复杂的数字,它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最准确的答案。现在就可以展开具体体验活动,老师给出一些数字,将这些数字加起来,看最后结果是多少?学生都快速进入计算器的操作之中。结果出来了,只有个别学生计算出现了错误。教师让这些出错的学生说说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学生开始对计算器进行了研究。教师趁机给出提示:我们要展开正确的操作,才能得出最为正确的得数。大家对计算器上面的各种符号都熟悉吗?学生这才注意观察计算器面板,对各种符号键进行研究。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给学生以个性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展开相关操作。
教师让学生先进行计算器的操作体验,在体验之中展开具体学习,让学生对计算器面板进行详细观察和研究,并利用具体的计算操作展开探索,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成长的机会。学生大多对计算器比较熟悉,也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但由于学习认知有限,不能全部掌握计算器的所有功能,教师因此展开教学引导,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
五、 创设故事情境,延伸学生思维维度
教师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创编一些灵动的数学故事。学生对故事有特殊兴趣,教师不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数学故事、生活故事、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等故事信息,让学生在品味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够顺利启动数学思维。故事带有情节性,学生接受更为快捷,教师要注意创新故事设计,利用多种生活化的故事,调动学生数学思维入场,在多重激发引导下形成崭新教学成长点。
如教学《有趣的算式》时,教师给学生投放一个故事:大家知道0-9这几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吗?这些数字之所以叫做阿拉伯数字,是因为阿拉伯人对数字的应用发挥了更大作用,其实,在1500年前,印度人便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这些数字每一个只用一笔就可以写成,非常地实用。阿拉伯人觉得这些数字特别简单,就在自己的国家广泛运用起来。后来传到欧洲,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数字。我们今天就用这些数字设计一个有趣的算式:你在这10个数字中任意选出4个数字,老师也选出自己喜欢的4个数:1、6、7、4.如何用你找出的4个数推出老师这4个数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算式,就是用你的4个数组成最大的四位数,再组成最小的四位数,用大数减去小数,得出了四位数再组成最大四位数和最小四位数,继续用最大四位数减去最小四位数,最后一定能够得出一个四位数,其中包含1、6、7、4。很多学生都不是很相信,自然要进行实践进行验证,便开始了推演操作。
教师利用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有趣的算式,将学生带入一个特殊的学习情境之中。学生对故事没有太多兴趣,但对算式推导产生了浓厚的热情。教师利用这样的方式打开教学,给学生学习思维带来更多触动。
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教师对此需要有充分的认知,利用多种灵动的、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做学习启迪,自然能够快速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形成崭新学习切入点。教师巧妙设计悬疑问题、投放多种电子信息、展开互动教学、创设体验应用情境、讲述数学故事等,都能够对学生数学思维形成重要启动,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体验之中,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塑造。
参考文献:
[1]郑芳.走进生活,创设高质教学情境[J].名师在线,2017(5):36-38.
[2]王丽娟.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J].学苑教育,2018(7):65-67.
[3]周伟仁.浅析发展小学生数学课堂思维能力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5):51-53.
作者简介:危丽芳,二级教师,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