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体会

2020-03-26陆小小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期
关键词:误诊率敏感度脑血管

许 磊,陆小小(通讯作者),尹 君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23)

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瘤、脑梗死以及脑出血等疾病,该疾病发病十分突然,而早期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诊断、能利于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目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1-2]。因此,本次研究选取60 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60 例,收取时间在2018 年度—2019 年度,研究对象60 例应用电脑随机分配方式分为两组、每组30例。

纳入标准: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

观察组:患者年龄40 ~70 岁,平均为(54.21±1.01)岁;(30 例)中男性有15 例、女性15 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41 ~70 岁,平均为(54.12±1.23)岁;(30 例)中男性有16 例、女性14 例。

二者各项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30 例患者均在诊断中采取螺旋CT 血管成像。使用64 排螺旋CT 扫描仪进行诊断,电压120.0kV、电流300.0mA、层厚0.50mm、螺距0.62mm,在平扫后使用碘普罗胺注射液,剂量80ml、速率5ml/s,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

观察组30 例患者均在诊断中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使用本院提供的1.5T 磁共振仪器检查,TR 是25ms、序列则是SE、TE=7ms、层厚为1.0mm,从患者颅底位置实施扫描,将扫描结果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

两组指标对比,包括患者检出率、敏感度、误诊率、特异性、漏诊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6.0 统计软件实施各项研究分析,在脑血管疾病患者各项指标中涉及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涉及指标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两组各项指标中(检出率、误诊率以及、敏感度、特异性、漏诊率)存在差异,则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检出率

观察组检出率96.67%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所示。

表1 60 例患者检出率(例)

2.2 对比误诊率、漏诊率

观察组误诊率、漏诊率与对照组之间具有差异(P<0.05),见表2 所示。

表2 60 例误诊率以及漏诊率[n(%)]

2.3 敏感度和特异性

观察组敏感度96.67%、特异性90.00%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所示。

表3 分析敏感度、特异性指标[n(%)]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主要是由于人体颅内血液循环病变,使脑组织引起损伤,一般以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主,人体脑组织细胞坏死后,自身神经系统受到影响,导致肢体障碍情况发生,而对于该类疾病早期实施诊断以及治疗十分重要[3-4]。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多个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度,螺旋CT 血管成像检查为常规方式,能反映人体脑部血管情况,但是由于其分辨率水平不高、图像清晰度不高,并且该项检测方式需要使用造影剂注射,从而导致具有造影剂过敏风险情况发生,导致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5-6]。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能弥补上述诊断方式的不足,其具有较高的清晰度,能全面反映患者脑部血管情况,能显著提高患者检出率,预防误诊以及漏诊情况,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7]。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检出率96.67%(阳性29 例、阴性为1 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误诊率以及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敏感度96.67%以及特异性90.00%与对照组之间具有差异(P<0.05)。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中,在多个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误诊率敏感度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假体周围感染联合诊断方法的初步探讨*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一种基于属性的两级敏感度计算模型
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病例诊断及报告质量分析
以胸痛为首发的带状疱疹误诊为心绞痛35例分析
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下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敏感度分析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