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CT、FIB及D-二聚体对老年性脑出血与脑梗死的早期鉴别诊断价值

2020-03-26管义祥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脑出血血脂血小板

张 寒,管义祥,陆 正,蔡 舒

(海安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江苏 南通226600)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相似,但治疗方式差异较大,因此二者的早期鉴别诊断对于预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临床研究[2]表明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脂紊乱、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异常。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252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旨在探讨红细胞压积(HC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对老年性脑出血与脑梗死的早期鉴别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252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疾病类型分为脑出血组(n=93例)、脑梗死组(n=159例),收集同期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人群相关资料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52例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①脑梗死和脑出血符合中华神经医学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并经核磁共振(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确诊;②患者神志清楚,无明显意识障碍;③正常交流,能配合治疗;④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同意参加本方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非首次脑卒中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③哺乳期、妊娠期妇女;④参与其他项目研究者;⑤过敏体质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⑥伴有恶性肿瘤或结核患者;⑦严重感染患者;⑧合并全身血液性疾病或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⑨近期内服用抗凝药及影响纤溶活性药物者。

1.4 方法

抽取待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8 ml,取2 ml采用JT-R型血细胞分析仪,试剂由厂家提供,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HCT值;余血在室温下自然凝集20-30 min后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U48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使用日本Sysmex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D水平,使用德国美创MC-4000四通道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IB、凝血酶时间(TT)。

1.5 统计学方法

处理研究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用“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血脂水平的比较

TC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组、对照组、脑出血组,TG、LDL-C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对照组,HDL-C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各组血小板参数以及HCT水平的比较

三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脑梗死组、对照组、脑出血组,HCT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组、对照组、脑出血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各组血脂水平的比较

表3 两组血小板参数水平的比较

2.3 各组凝血功能的比较

PT、APTT、TT由短到长依次为脑梗死组、对照组、脑出血组,FIB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组、对照组、脑出血组,D-D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各组凝血功能比较

3 讨论

脑梗死与脑出血的病因、发病机理迥异,脑出血一般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脑梗死一般是指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故而二者临床治疗方法差异较大。但临床上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与脑梗死类似之处较多,故而提高二者鉴别诊断价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过去临床上鉴别诊断脑梗死与脑出血一般采用头颅CT扫描,CT上脑出血呈现高密度血肿,而脑梗死为病变区域的低密度灶,但其在影像学上的反应时间较慢,往往在发病数小时后显现,不利于及时诊治,且头颅CT扫描过程中电离辐射对患者影响较大[5]。近来有文献表明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血脂紊乱、血小板参数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有所差异[6,7]。

既往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血脂代谢紊乱,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血脂变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8]。TC是构成红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水平降低将导致细胞膜脆性增加,最终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TC水平升高可造成动脉内膜脂肪变性、TG沉积,间接促进LDL-C合成增加,引起动脉狭窄及动脉粥样硬化,促使脑梗死形成。本研究结果表明脑出血组表现为TC、HDL-C水平降低,而脑梗死组仅HDL-C水平降低,且脑梗死组TC、TG、LDL-C水平显著高于脑出血组,可能与二者血管病理改变不同有关,脑出血组TC较低可能与其红细胞脆性及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有关,与既往研究[9]大体一致。

临床实验室研究[10]表明血小板参数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状况,其中PDW反映血小板体积差异程度,MPV反映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增生、代谢及血小板的生成情况,PDW、MPV水平下降时应警惕脑梗死的发生[11]。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MPV、PDW水平明显降低,脑出血组MPV、PDW水平明显升高,这与脑出血时血小板体积增大、破坏增加有关。HCT是影响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HCT水平明显降低、脑梗死组HCT水平明显升高,这与脑梗死时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黏附、聚集有关。本研究结果提示测定血小板指数以及HCT有助于脑出血与脑梗死的早期鉴别诊断,与既往研究[13]结果一致。

生理状态下机体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凝血、抗凝机制失衡则可能导致血液流动异常,引起血栓或出血[14,15]。D-D是最简单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作为纤溶过程标记物,能够特异性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其水平上升表明体内存在继发性的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或处于高凝状态;FIB又称纤维素原、第一因子,是血液凝固因子之一,其水平上升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TT是检测凝血的一个简便试验,TT延长表明纤溶系统亢进[16]。既往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多处于高凝状态,脑出血患者多处于低凝状态[17,18]。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PT、APTT、TT显著延长,D-D水平显著升高,FIB水平显著降低,提示脑出血患者处于低凝状态;脑梗死组PT、APTT、TT显著缩短,FIB、D-D水平显著升高,提示脑梗死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说明检测凝血指标对于临床鉴别脑梗死和脑出血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监测血脂指标、血小板参数以及凝血功能水平可提高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早期鉴别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脑出血血脂血小板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调节血脂要靠有氧运动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