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错题分析与研究
2020-03-25张瑜
张瑜
小学阶段,计算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到复杂的问题都离不开计算。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计算都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算理是学生进行计算思考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算法。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为什么这样算,才能形成正确的算法,从而正确地进行计算。在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对学生计算中的错题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出相应策略,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案例一:“为什么要这样算”
教师引导:48×2得多少,你还能用小棒来摆一摆,算出得数吗?
让学生摆一摆,用小棒算出48×2得数是多少,再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怎样算的。(学生操作摆小棒计算得数,并互相说说算法)
交流展示 生1:摆出2个48根小棒,再分别把2个40根和2个8根加起来,最后再相加,得96根。生2:摆出2个48根小棒,再从2个8根里拿出10根小棒捆一捆,一共就是9个十根,再加上剩下的6根,得96根。追问学生:和前一节课学习的乘法比,这里用小棒算的时候,发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生:这里单个小棒又凑成了一个十,一共就多了一个十。在学生实际操作后,摆小棒算出48乘2得96,有了形象感知后,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笔算,根据小棒计算的过程,想一想竖式应怎样计算。
将自己列的竖式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评论,说说可以怎样改进算式,使算式更合理。生1:可以将中间的步骤省略,直接用2分别乘个位的8和十位的40。生2:觉得应该先从个位算起,因为个位满十应向十位进一。生3:个位满十应向十位进一,可以在十位的上面作个记号。师:谁能再完整地表述一下计算的思考过程?师:为什么积的十位上是9,而不是8?这个计算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生:因为个位又向十位进了一个十,以前学习的乘法个位不向十位进位,现在个位向十位进位。
算理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是隱性的。学生之所以在计算上漏洞百出,和学生对算理理解不清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算理,感受计算的内在联系。
本段教学片断根据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探索算法的经验摆小棒计算,把进位的原理和抽象思维过程直观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具体感知这样的过程,获得真切体验和直接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案例二:“估计一下就能解决问题”
师:请小朋友看图说明是什么地方,知道了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生1:这是一个水果店,张大叔带了200元,问买4箱西瓜。生2:知道西瓜每箱48元,哈密瓜每箱62元。师:小朋友再想一想,怎样能判断出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生:可以列式计算:48×4=?,但我算不出得数。师:算不出得数是不是就不能判断出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了?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师继续引导:这个问题一定要算出得数吗?为什么?生:这里只是问我们够不够,不一定非要列出算式。师:你们想出判断的方法了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看谁先拿出结果。生1:想起来了,因为50×4=200,所以48×4一定小于200,所以4箱西瓜200元够了。生2:可以把48看作接近它的整十数50,50×4=200,200元够了。师:同学们表现真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估算的方法非常有用,有时候不需要算出准确的得数,只要“估计一下就能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直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应该加强。针对这一现状,新教材在各个学段增设了不同层次的估算内容。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体会估算的重要作用。此外,估算的作用还有很多,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估算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快速判断,鼓励学生快速估计出计算是否合理,能够很好地避免笔算出错。
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错题天天有,而且随着学龄的增加、知识难度的提高,错题的类型也在不断的变化。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不能被动地采取“错题——改正”这样单一循环的方式,应该及时收集和分析错题,从而给予针对性的辅导。
总结原因
算理模糊 概念、法测理解不清,对于算理掌握不到位,模棱两可。
基本技能薄弱 一是口算问题。口算的准确和熟练程度,直接制约着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笔算以口算为基础。所以学生要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方法和乘法口诀。二是计算不熟练。计算一向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安排多样化的计算练习,如抢答、竞赛、接力赛等,有效地锻炼计算的基本功。
书写和计算习惯不好 写字潦草, 0、6不分,1、7不分,易产生误看、误写的错误。计算中追求速度,不注重正确性,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看题、抄题、审题时不仔细,没有养成抄题校对的习惯,核对清楚数字和符号,再动手解题。
错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是再学习再研究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预防和纠正,不断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城中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