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2020-03-25顾丽英
顾丽英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成立了音乐社团,这些社团大多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社团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社团里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社团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责任担当是小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将童诗与音乐结合起来建立学生社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本文就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话题。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对学校社团活动越来越重视。随着社团活动进课程的新趋势,不少学校都组建了各种社团并开展了积极的活动。笔者作为音乐老师,对童诗、音乐社团的活动有一些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问题与现状
音乐与童诗作为重要的语言,在小学生的日常交流、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运用童诗、音乐社团对学生成长也有着独特的熏染陶冶作用,这也是童诗、音乐社团的活动往往能被广大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原因。在不少学校的童诗、音乐社团活动开展的热火朝天的时候,笔者也看到一些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社团活动表面化 有些学校的社团活动,有专门的地点,有固定的时间,成员不少,更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活动之时,师生欢聚一堂,看似非常热闹。然而热闹的背后,社团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长久的规划,也缺乏精心的组织,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甚至只是为了应付社团活动进课程的要求。这样的活动,即便热闹一时,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活动成果。学生只是活动的工具,责任担当作为主要的核心素养,学生一点没有感知。
活动“音乐课化” 因为绝大多数童诗、音乐社团的指导老师是音乐老师,所以有些老师就“驾轻就熟”,走到音乐课的老路上去了,区别无非是学生来源于不同班级,授课内容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而已。这些老师或许上课的态度很认真,然而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活动效果。因为,社团活动虽然进了课程,但与一般课程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成员基础不同,活动目标不同,组织形式也应该不同。仅仅将其当作多开了一节音乐课,有违组建社团的初衷。学生不把社团当回事,也谈不上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
学校童诗、音乐社团的活动方式应该多样化,同时应贴近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实际。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曾经尝试过的一些做法。
探索一:强化展示与评价
参加音乐社团的一般都是对童诗与音乐有着较为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音乐或者童诗方面的才艺,哪怕是喜欢哼几句《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行。社团组建之初,教师搞一次个人才艺展示,既有利于社团成员相互了解,也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在才艺展示之前,指导老师应该提前一周发出通知,让社团成员有个准备节目的时间,有利于他们发挥最佳水平。展示之后,可以有一个评价环节。指导老师不一定要包办此环节,可以让社团成员相互评价,这也是老师了解成员的音乐素养的好机会,同时还可以培养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老师只要注意引导社团成员的评价以善意和积极为主要方向就可以了。知道自己的能力,这就是一种担当。有什么样的音乐能力,才会去在社会上担当什么样的责任。
探索二:创建主题童诗会
在成员彼此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社团可以举办一个微型的主题童诗会。童诗会的主题可以由老师和社团成员共同议定。然后,安排哪幾个节目,整个流程如何安排,谁来主持,都可以交给学生去考虑,去实施,指导老师当个参谋即可。节目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的,成员可以出场一次,也可以出场多次。总之,各展所长、通力合作,尽最大努力将主题表现演绎好就是。在排练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以强化成员的音乐与童诗表演技能,丰富他们的表演经验。有学生表演《大海睡着了》,对着音乐唱起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在整个主题童诗会里,学生有唱的、有说的、有演奏的。他们会让自己的角色在整个活动中不掉链子。微型主题童诗会的主题就是每个学生的责任都担当起来。
探索三:小组合作音乐剧
小组合作童诗剧的形式跟微型主题童诗会基本相似,区别是童诗剧有情节,内在的逻辑性更强,同时难度也更大。童诗剧的内容可以是借用现成的作品,结合社团实际加以改编,如果能由社团成员共同创作则更佳。改编是一种再创作,原创更是考验社团成员的创作能力,更大的难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以童诗《清明》为例,学生先布置场景,再演出牧童的形象,诗的内容展示出来。与微型主题童诗会一样,此种活动形式在强化学生音乐技能、丰富其童诗表演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这也是组建社团的初衷之一。
在童诗、音乐社团的活动中,学生借助音乐的形式向更广阔的天地传达厚重的童诗底蕴,也是这一代学生的责任担当,这种意识的培养渗透在每一次的活动中。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可以指日可待的事情,需要每个音乐老师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王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