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远方的风景

2020-03-25李依桐李承远

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维拓展民族化音乐创作

李依桐 李承远

摘 要:本文以20世纪中国钢琴学派音乐创作为主要论述中心,着力探讨钢琴音乐创作的技术发展与作曲家思维拓展之间的关系,力图以中国钢琴学派音乐创作四个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洞悉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走向,分析中国音乐创作中的一些共性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钢琴学派 音乐创作 思维拓展 民族化

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创作的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1},从这一刻起,中国钢琴学派正式建立。从这一刻起,钢琴这一来自欧洲的“乐器之王”开始以中国人的文化视角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向世人展示来自东方大国的审美意蕴和文化情怀。

一、探索期

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舶来文化交相辉映,同时也构成了近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较为活跃的一个探索阶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转折点,为中国乐派钢琴音乐锦上添花的是一位“外来的和尚”,他就是美籍俄裔音乐家齐尔品{2}。

齐尔品作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秉承着对中国文化的无比热爱,以中国音乐风格为基调而创作了一批优秀的钢琴作品,在当时的北平和上海举办和参加了多次钢琴音乐会,以推广他自己的钢琴音乐作品。他站在世界音乐的角度,以敏锐的洞察力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属性做出了特有的反馈{3}。1934年,齐尔品与萧友梅{4}在上海国立音专{5}共同主辦了著名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这是一次“以创作具有中国民族风格音乐”为目的的钢琴音乐创作评奖活动。通过本次比赛,促成了《牧童短笛》{6}、《摇篮曲》等一批优秀钢琴音乐作品的出现,实际上成为了中国乐派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辉煌起点。

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虽然大多为钢琴小品或者钢琴改编曲,音乐的创作技法较为简单,音乐创作思维也较为传统,却也集中反映着早期中国钢琴学派音乐探索期的一些基本特征{7},例如中国民族民间曲调在钢琴上的合理应用以及欧洲浪漫主义和声风格与中国调式音阶的一般性融合等,这为之后中国钢琴学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期

20世纪30年代后半到40年代末,由于战争、人口迁徙等历史原因,中国钢琴学派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解放区和沦陷区都未能见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编钢琴作品出现。而是在建国后,特别是在50年代以来,中国钢琴学派在钢琴音乐创作和演奏、教学等领域开始才有所恢复。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从技法上还有很多是承接20世纪初探索期的钢琴音乐创作风格,即简单的将中国民歌的旋律配以浪漫主义和声以及织体风格,进行中国民歌或者民族曲调的钢琴化改造,但是仍可以看出,随着演奏水平的提高和西方音乐的广泛推广,在创作思维方面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比20世纪初期更为丰富,特别体现在音乐作品的音响效果更加丰满和复杂,作品能够塑造的艺术形象也更为立体。例如汪立三创作的《兰花花》和丁善德创作的《快乐的节日》等,这些钢琴作品越来越多的在音乐中体现出了钢琴作为西方乐器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中国文化元素甚至内涵的多种可能性,无论是从音乐的可听性还是从表达内容的立体感上,都显露端倪。

20世纪60年代,中国钢琴学派作曲家们开始进行不断探索,在恢复钢琴音乐创作的同时,不断发展钢琴演奏技术和钢琴音乐教育的理念。期间,他们渴望摆脱已有的创作方法的束缚,把新的音乐创作理念运用到钢琴音乐的创作之中,开辟了中国钢琴学派前进和发展的新路。一时间,涌现出大量代表了中国钢琴学派的优秀钢琴艺术作品:朱践耳创作《流水》、丁善德创作《新疆舞曲》、桑桐创作《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江文也创作《乡土节令诗12首》、马思聪创作《舞曲三首》等。

作为发展期的中国钢琴学派音乐创作,充满了强烈的中国文化符号和作曲家们真实的心灵写照,虽然这些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术与当时中国管弦乐作品以及民族器乐作品相较略显保守,影响力还未能波及到国际钢琴领域,但是作品中渗透出的理性观念和思维的拓展性却也初具规模。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作品已经能够从描绘外部世界逐渐在转为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20世纪40-60年代涌现出的这一批优秀作家作品比较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钢琴学派发展期的一个重要特性,同时也奠定了之后中国钢琴学派的创作特色,那就是逐渐由中国文化的外在形象描写展示转向反应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以及不同时期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这种变化对于后期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成熟期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钢琴学派音乐创作的成熟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和钢琴音乐作品。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通过新的音乐素材、音响效果和音乐创作理念对以往的创作进行了反思与改革,钢琴音乐创作的思维向着多层次、多角度和多元化拓宽。随着创作技术和演奏技术的日益提高,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创作模式完全从单一的民歌改编曲转向了富于文化内涵的整合和中国音乐符号化凝练式的创作研究,音乐创作的思想性、平衡度逐渐得到了钢琴艺术家的重视。

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不但能够应用西欧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进行创作,而且音乐创作从体裁形式上有一定程度的拓展,能够尽量以多种多样的音乐载体去展现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其中有以多声部音乐思维进行创作的包括陈铭志的《三首序曲与赋格》、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丁善德的《小序曲与赋格》等。其中,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堪称神来之笔,作品以中国音乐的调式与巴洛克时期欧洲复调音乐思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音乐具有极强的可听性和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另外,以组曲、奏鸣曲、协奏曲等体裁进行创作的作品如:倪宏进的《壮乡组曲》、崔世光的《山东风俗组曲》、杜鸣心的《春之采》、丁善德的《谐谑曲》、崔文玉的《第一钢琴奏鸣曲》以及刘敦南的《山林》等{8},也完整地展示了中国钢琴学派作曲家对于欧洲钢琴体裁的高度接受能力与转化能力。这些作品不是简单的对欧洲音乐体裁进行一味模仿,而是在各种题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渗透中国民族音调的特性,在听觉上都有较强的中国民族韵味。

体裁的发展往往也要与题材的更新和技法的演进交相辉映,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钢琴学派更多的出现了以现当代音乐技法来描述中国文化思想内涵的作品。十余年间,又相继涌现出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以及朱践耳的《云南民歌五首》等一批优秀的钢琴独奏作品。

《新疆随想曲》的作者,中国乐派著名钢琴家、教育家储望华在《对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思考与期望》中提出中国钢琴学派发展的几个努力方向:一是钢琴作品要有原创性,二是希望能够创作出大型和中型的钢琴作品,三是钢琴音乐创作要逐步现代化,四要不断寻求、扩大和提高听众对钢琴新作品的认同理解和欣赏力。{9}

但是,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也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一样遭遇过瓶颈。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作为西方乐器的钢琴在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更好把握之间文化趋同性的问题。自刘天华先生倡导的国乐改革以来,在20世纪也曾经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有人提出洋为中用,有人提出要坚决的维护和发展老祖宗的东西,有的人则希望全面西化。而钢琴音乐的发展,特别是在成熟期的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有过不同的声音。伴随着中国钢琴学派在世界乐坛越来越多得到了认可,伴随着钢琴音乐创作和中国钢琴专业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曲家们在吸收西方钢琴音乐四百余年来发展精华的同时,也在纠结着钢琴如何与中国文化相契合的发展道路。尽管钢琴音乐源于欧洲,那里有积淀深厚的钢琴音乐底蕴,可中国钢琴学派的音乐家们并没有坐井观天,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國钢琴学派作曲家们能够真正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面对不同钢琴学派之间对于文化、技术、思维状态的不同理解,能够以宽广的胸怀接纳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在创作和演奏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期间,中国钢琴演奏家也逐渐得到了国际的认可,特别是傅聪{10}、刘诗昆{11}等一批钢琴演奏家于20世纪60-70年代崛起于世界钢琴舞台,极大推动了中国乐派钢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和崛起。这也为后来,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国际级钢琴演奏家夯实了基础。

四、跨越期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琴学派音乐作品的创作以井喷的状态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钢琴音乐创作的很多问题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的解决。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及90年代初期,中国钢琴学派作曲家对于多元化的钢琴音乐新风格进行了大胆尝试,音乐家们以不同种类的艺术哲学观和审美视角开始摆脱以往的音乐创作和思考模式而进入了革命性的冲刺阶段,一批颇具新意并且能够代表中国钢琴学派艺术层次的钢琴作品相继问世,可以视之为中国钢琴学派的跨越期。其中,彭志敏的《风景系列》应用了他设计的“数控”音乐创作结构,此曲中运用“费波拉契数列”{12}来组织乐曲,堪称音乐与数理的完美结合,作曲家以钢琴音乐的“数控”组建起了一个复杂的序列,使作品中的节奏与音高同时受到精密控制。序列音乐的独特音响效果刺激了不协和音乐效果与钢琴音程体系之间的对比,序列音乐中“音块”和“音冢”的理念在这首作品中得以集中的体现;汪立三的钢琴曲《梦天》取材于唐代诗人李贺{13}的同名诗,在这首作品中,作者把十二音技法{14}和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三分损益的概念结合起来,准确地表现出原诗的意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并且这一作品饶有特色的将一个八度分割为两个相差半音的五声四音列 ,使得音乐具有了较强的“新浪漫主义”风格;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赵晓生的《太极》{15},这部作品是根据作曲家自创的“太极作曲系统”而创作的钢琴曲,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学派钢琴作品中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此曲以《易经》{16}六十四卦为音乐创作的基础,将先秦“道”的哲学体系与近当代音乐理论中的音韵关系相结合创作而成。{17} 作品具有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音响效果,对民族乐器,如古筝、古琴、中阮、二胡等乐器音色的模仿,对士人阶层{18}玄学意境的表现与烘托,集中体现了作曲家的独特个性。

通过这些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跨越期的中国钢琴学派钢琴音乐创作趋势不同于以前,作曲家们已经能够熟练地将同时代欧洲的“先锋派”音乐创作技法运用于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十二音、序列音乐甚至简约派和偶然音乐等一些技术的使用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不再是对于欧洲音乐的借鉴和模仿,而是更多的进行了创造,例如将中国民族调式和音阶体系渗透到这些新的创作技术中,摒弃了传统作曲的布局特点,以多元化的创作理念创新地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创作技法,这都极大推动了中国钢琴学派音乐创作的世界化发展。

结语

进入21世纪已近20载,今天我们回望20世纪中国钢琴学派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是希望能够总结经验,在继承中发展,在回味中展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20世纪中国钢琴学派钢琴音乐创作的集中特点是以中国文化的旋律和意蕴为创作核心,通过近一个世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经历了四个不同时期在创作技术和思维拓展领域的诸多尝试,得以成功地将中国民族的旋律、节奏、调式以及审美和西方大小调音乐体系以及现代西方多调性、泛调性乃至无调性的创作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应该说,中国钢琴学派的探索从简单的中国民族民间曲调加入和声的创作模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写作改编移植阶段,最终进入了中国乐派音乐家独立创作的多元化技术创新阶段。毫无疑问,中国乐派作曲家在20世纪完成了音乐创作技法的思维拓展有机联系的历史性转折,使作品具有了现代音乐的音响效果和思想内涵,显示出了不同以往的民族情怀。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许多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返璞归真的迫切追求,体现出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们对于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终极目标,体现出中国钢琴音乐朝着全世界人民可以欣赏的方面趋同的美好愿景。当然,20世纪中国钢琴学派音乐创作发展必然也与音乐教育、演奏技术、音乐传播等密切相关。正是基于中国乐派的发展和壮大,基于来自多方面的艺术家们的努力钻研,才真正充分发挥了中国文化在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之中的主导作用。我想,中国钢琴学派音乐家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提升创作教育质量,加强中国钢琴学派音乐创作中技术进步与思维拓展相结合的理论分析,努力使中国艺术乃至中化文化借助钢琴这件伟大的乐器,得以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注释:

{1}引自《中国钢琴教育现状》侯亚荣 -《黄河之声》-2014年8月。

{2}齐尔品(1899-1977)原名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切利普宁。时任上海国立音专名誉教授。为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钢琴音乐走向世界作为了突出贡献。

{3}引自《现代中国的音乐》。

{4}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又字雪明,广东香山县石岐镇兴宁里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5}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始建于1927年,是中国所有音乐院校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在国立音乐院成立之前,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创建,经历了近八、九十年时间的漫长的探索之路,直至国立音乐院的诞生,才正式建立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揭开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史的新页,开辟了由高等音乐学校来培养音乐专门人才的道路。

{6}《牧童短笛》:钢琴曲《牧童短笛》为贺绿汀作曲,1934年“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获一等奖。

{7}引自《中国钢琴乐派的起步点——齐尔品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创作评奖之作品分析与历史意义》作者:刘冬云、刘再生-《中国音乐学》-2012年。

{8}引自《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作者:苏殊-《歌海》-2010年。

{9}引自《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作者:苏殊-《歌海》-2010年。

{10}傅聪:英籍华裔钢琴家,1934年3月10日出生于上海市。8岁半开始学习钢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1958年12月,离开波兰,移居英国伦敦。1959年起,为了艺术背井离乡,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

{11}刘诗昆:(1939-)中国钢琴家。10岁时在全国少年儿童钢琴大赛中夺冠;1958年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夺得第二名,从而蜚声世界乐坛。

{12}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又称黄金分割数列,该数列由意大利的数学家列奥纳多·斐波那契发现的。斐波那契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610, 987, 1597, 2584, 4181, 6765, 10946, 17711, 28657, 46368。

{13}李贺:唐朝诗人,被世人称之为“诗鬼”。

{14}十二音创作技法:欧洲表现主义音乐创作技法之一,以将一个八度中的十二个音循环使用,不得重复作为重要的音乐创作手段而著称。

{15}此曲在1987年“上海国际音乐比赛——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中获小型作品一等奖。

{16}《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也就是说,当时文王(西伯昌)被崇侯虎陷害而被殷帝纣囚禁在羑里整七年,在狱中,西伯昌潜心研究易学八卦,通过八卦相叠从而推演出现在《易经》中所记载的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六十四卦。

{17}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初探 贺思媛-《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8}“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士人是古代中国才有的一种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

参考文献:

[1]刘冬云,刘再生.中国钢琴乐派的起步点[J].中国音乐学,2012(4).

[2]王黎光.兼容并包 借鑒创新——建设“中国乐派”系列思考[J].中国音乐,2018(1).

[3]侯亚荣.中国钢琴教育现状[J].黄河之声,2014(8).

[4]【日】熊泽彩子.亚历山大·齐尔品与中日作曲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5]苏殊.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J].歌海,2010(3).

猜你喜欢

思维拓展民族化音乐创作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分析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戏剧影视古装造型课程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