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教育视角下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究

2020-03-25张帅

装备维修技术 2020年20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心理健康

张帅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视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支持体系是高校辅导员日常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目前视障大学生心理存在着自我本位、自责自罪、自卑心理等系列心理问题,本文分析当前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运用融合教育教学理念阐释了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关键词:融合教育;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究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精神疾病,更可视为一种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可以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效地从事工作,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结合心理健康定义,观察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出的心理认知、个人情感、个人行为是否完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相对稳定,日常行为做法是否具有一贯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能否正确的反映现实客观世界。由此可初步判断大学生当下的心理健康状态。

2 视障大学生目前心理存在的问题

2.1自我本位

视障学生在步入大學后,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始用个人的眼光、观点评判外部世界,开始自我价值探索,产生自我意识,处于这一时期,是价值观探索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期间家庭与社会给予视障学生过度关注,过度补偿、过度照顾,使学生形成以自我为本位的思考角度;突出表现为与同学发生摩擦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倾听;固执己见,反复诉说着自己观点。将自己的视为受害者,常认为自身受到不公平对待,如下案例:视障大四男生,追求同专业女生3年,在被拒绝后,谩骂女同学,他认为他的付出一定要有收获,这是他成长过程中将索取为常态形成的思维方式,是严重自我本位思想。还有部分同学接受社会资助习以为常,感恩意识淡薄,需要从思想工作着手教育引导。

2.2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严重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种缺陷。视障学生的自卑心理是相对而言的,他们在与视障群体内交往时并没有产生自卑与怯懦,往往在步入大学接触到正常群体后发掘自身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从而产生自卑感。视障学生在步入大学前在生活中被家人过度保护,过度补偿。夹菜、叠被、购买生活用品等日常事务在步入大学前皆是由家人照料,不需要亲历亲为,步入大学后与正常学生一同学习生活产生对比,日常事务不能独立完成,久而久之,感觉到自己很多地方不如别人,最终将不会的东西都归结为看不见,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2.3抑郁情绪

视力障碍的学生相较于正常学生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由于视力障碍,学生往往自我评价过低,有自责自罪的心理障碍,大部分有抑郁情绪的视力障碍学生是有上进心的,对自身要求较高,在进入大学后,面对恋爱、就业等问题时达不到自我要求标准导致的心理疾病。

有部分由于视力障碍而自小被抛弃,生活在单亲抚养家庭、收养家庭或孤儿院的视障学生,由于从小缺乏父母无条件的爱,在生活中怕麻烦他人,极度自责,也易产生抑郁情绪。

此外,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信息有正面的主流信息,也存在消极言论和价值观传输,视障学生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无法正确做出判断,丧失工作生活得热情,甚至在平权化传播中,感受偏差,不信任社会公平,失去积极心态,从而消极、迷茫、失去生活重心。

3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3.1家庭因素影响

原生家庭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家长得知学生患病可能会失明后,往往自身情绪受到极大刺激,一个和睦的家庭产生矛盾、争执甚至离异。个人情绪可以由他人引起并与他人情绪相匹配的。家庭环境的巨大反差会让学生感到自责自罪心理。

经济水平差距往往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由于贫困地区的文化水平低、医疗水平有限,孕期防范意识淡薄,农村家庭更易出现先天视障情况,另有部分是“因病致贫”的情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要多次接受手术治疗,前往各大一线城市接受治疗,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承受巨大经济压力。更有部分家庭因为承受不了费用而放弃治疗。这些有家庭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是潜移默化的,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困扰具有持久性的特征,辅导员的单方面敢于作用甚微。

3.2学校因素影响

学校缺少融合教育理念,视障学生生活中没有能够充分融合,失去与正常学生交往,共同学习的机会,视障学生群体内形成了相对闭塞交际圈以及相对固化的思维方式。部分后天视力障碍的学生进入盲校以后发掘极难融入。

学校专业设置有限,视障学生目前多为针灸推拿专业,缺少更多的选择性,视障大学生在学习上并非主动选择,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被动接受,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消极情绪。

3.3社会环境影响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对于当前市场就业形势影响很大,视障学生在成长中,社会给予充分的照顾与关注,当步入社会面对就业压力和独自处理人际关系时,长期被照顾的成长环境中形成的自我本位思想,在应对强烈的竞争时,视障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矛盾心理、甚至敌对社会心理状况。

4 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4.1主动构建信任关系

在日常谈心谈话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顾虑,多倾听,多陪伴,取得危机学生的信任,通过陪伴和付出更有利于换来学生的依赖,进而学生也愿意在发生意外时及时与辅导员联络,然后是敏锐度,学生产生轻生想法并且付诸实际行动前会有反常行为,例如发信息给家人与辅导员,对于突如其来的道歉等提升敏感度,关注学生网络动态、与学生微信互动,保持互动,保证其生命状况安全,这样有利于第一时间施救,动人心者,莫过于情,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干预工作过程中,取得学生信任是前提,珍惜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机会走近学生身边。了解和掌握学生动向以后才能加以有效的干预。

4.2开展心理健康培训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与主题讲座,促使学生树立全面的心理健康观,建立自我保健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心理状况的自我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应该从心理健康测评、心理调适方法、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等多个角度出发,行之有效的为视障学生开展培训。

另一方面,辅导员是处理危机事件的第一责任人,高校也应该注重完善心理教育相关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不断健全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机制,以高效且全面统筹的培训体系,切实有效的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养以及专业化能力。尤其是针对部分辅导员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和重视,未能够有效掌握与患有心理疾病同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高校应该以专题化教育、板块化教育、主题培训等模块来全面夯实教育体系,更好的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以及专业能力。

4.3推进融合教育模式

长远来看,视障学生与正常学生的融合,可以从根源上对视障学生心理和行为上产生影响,改正一些极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健全学生关于残疾学生的认知。目前普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与特殊学生处于割裂的状态,视障大学生大多数是从封闭管理的特殊教育学校过度到开放的大学校园,面对未知的生活学习环境,陌生的交流方式、出行路线、生活方式,会存在许多问题,面对新的环境的挑战,易产生心理问题。在这样的关键过渡时期,通过共上一节课、共同组织一次迎新晚会等形式,帮助视障学生走进正常学生的课堂,展示擅长方面,拓宽交友范围,更好的帮助残疾学生解决心理困境。

参考文献:

[1]费俊峰.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六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12—13页

[2]张奇勇.卢家楣.情绪感染的概念与发生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9

(长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