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绽放语言文字魅力
2020-03-25曹燕华
曹燕华
【摘要】近几年,随着部编教材的普遍使用,如何在新教材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我们值得思索的话题。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正确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妙设计角色表演,创设课堂情境,增加课堂的实践活动,方能激活语言文字的生命,绽放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部编教材;语言文字;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一年级的上、下册首页均指出“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纵观一年级部编语文教材,将语言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从编排到内容,都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广大学生有话可说。
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部编教材一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浅谈笔者的做法。
一、发挥教材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教材则是承接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的应用,除了要关注它的正确与否,我们老师还要通过语言文字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重要的核心目标之一。
如,一年级上册《我上学了》包含的《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升国旗》,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端午粽》等课文,都是具有浓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篇目,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品质。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掘文本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领悟可贵的思想品质。如,在教《升国旗》一课时,笔者首先播放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获得金牌后看着国旗徐徐升起的视频,问学生:“此时的运动员们心情是怎样的,你自己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各抒己见,表达了自豪、激动的心情,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进一步加强了爱国情感。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够看出,正确价值取向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正在萌芽。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回忆在学校升旗仪式时要求怎样站立,进而引出“立正”这两个生字的学习。练习口语表达与写字环节自然对接,水到渠成。
二、激发学习兴趣,彰显学生自主学习的魅力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学习兴趣一旦被唤醒,学生便会爱说、乐说、好说。坚持下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便如有源之水,源源流淌。
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过程大致可分为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理解是学习过程的基础,过程则需要不断地反复积累,才能加深理解,理解了才会去运用,学会运用是学习过程的主要目的。因此,理解、积累、运用三者相互作用,学生才能产生更深层次的感悟。以往一些语文课堂教学忽视了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出现了标点乱用、词语误用、病句连篇等不良现象较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状况令人堪忧。随着新教材的深入人心,许多老师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最终应以语言文字运用为重点,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敢于、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语言文字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这篇有趣的童话,教学时笔者把文本故事弄成连环画的形式投影给学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读故事的兴趣。学生在自学字词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协助孩子疏通字词,理解课文,然后采用小组合作方式交流说故事,讨论“什么原因使小猴子最后空着手回家”,在相互交流中锻炼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针对问题,学生在理解、体会、交流中不仅掌握了文字,还尝试着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去拓展。这样的语文课堂,深化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设计有趣表演,展现学生灵动的童心童趣
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具体环境做支撑。学生只有对文本产生真正情感上的认同感,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中去感悟,去表达,语言文字的运用才会鲜活起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教学时借助表演去理解文本是这年龄段学生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生动的表情、有趣的动作等一系列形象表演,学生可以获得对文本更直观的亲身体验,更为容易接受,印象更为深刻。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这篇儿童诗时,课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特别是文章里面的角色对话。课上,让学生戴上课前备好的头饰分别饰演蝌蚪、水泡泡、小水珠。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纷纷主动投入学习中去,争着要佩戴这些可爱的头饰来表演一番。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欢乐无比,感受着文本活泼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课文,进而体会诗歌的生动有趣。课上,老师引导学生认真朗读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初步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各种事物的联系,再结合黑板上的贴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这样借助具体的事物寓教于乐,让学生巧妙地认识了逗号、句号、省略号,富有童趣,非常适合儿童学习。因此,设计有趣的情境表演,不仅可以展现学生灵动的童心童趣,也促进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
四、创设课堂情境,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
现行教材大力推广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運用能力,重视积累,强化运用,体现了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凸显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独特魅力。课本较多地方为我们教学提供了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一年级孩子的性格特点,在教学时避免单调枯燥的机械操练,紧密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一课时,笔者事先吩咐个别学生准备几个简单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对话,如,“在图书馆看书,你想跟同学说话时该用多大的声音讲话”,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情境中判断该用多大的聲音说话,看完后进行夸一夸或者评一评情景剧的内容,采用表演——评价——表演的模式让学生去体会,去实践。在熟悉了一个情景的表演后再拓展另外一个场景,如,“上课该用多大的声音回答问题”,进而让学生思考,关注课堂礼仪。在几次不同的交流实践中,学生逐渐明白我们说话的音量要看场合而定,进而领悟到采用恰当的音量说话是讲文明、有礼貌的体现,是一种必备的交往能力。这也是老师指导学生将语文学习成果实践于生活,进而丰富自己生活经验的有力体验。
五、赋予文字生命,建立彼此的友好感情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本要向生活延伸,课内要向课外延伸。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准确把握的,也不是强迫灌输就能理解的,而是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中慢慢去体会进而掌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生活例子辅助课堂教学,赋予文字生命,让课堂丰富起来,引导学生对文字的学习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一个温馨的画面,一种深刻的情感,和文字建立彼此友好的感情。
如,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的识字环节,笔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低年段儿童成长发育的心理特点,播放活泼可爱的动物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展示全新的视听感受。然后在屏幕上把“虫字旁”映入眼帘,引导学生异口同声说出“虫字旁”。此时老师课件出示动物图片“虫”,告知学生这个偏旁的由来,再询问有关这偏旁的字有哪些。学生踊跃举手,积极回答,“蝴蝶”“蜻蜓”“蚯蚓”“蚂蚁”……答案丰富多彩。教师适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顿时提高了不少,激发了学习的欲望。然后以课文为例,延伸教学“蜜蜂”这个词,引导学生自行观察找规律:小虫子之类的都要用虫字旁,然后回忆学过的带有虫子旁的字有哪些,做到温故而知新。学生往后用到“蜜蜂”时就不会轻易写成“密蜂”了。在拓展训练中,部分学生发现“蜜蜂”这个词语还可以变成“蜂蜜”,跟《吃水不忘挖井人》中的“水井”变“井水”一样,虽然都是同样字,但调了顺序,词语意思就完全不一样。这样的知识迁移学习促进了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兴趣,进而慢慢地爱上了使用语言文字。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用心浇灌课堂教学,努力探索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途径,积极绽放语言文字的魅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成就学生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陈先云.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一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张文娟.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背景[J].教育教学论坛,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