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种”明松
2020-03-25瞿新华
明松是我的一位老友,现供职于上海书画出版社。他有许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朋友,他无疑是多情的,用情的,洒向朋友都是爱。他要出一本书,问我能写点什么,掐指算来,我们相识近三十年,从不曾在彼此的视线中消失,那亮亮的飘逸长发和深色圆型镜框的眼镜,成了他很长时间内的标志性、年代性的艺术家形象。
一个更深人静的午夜,独坐书房,把玩明松高产的手机摄影,眼前是一幅静物摄影:一只杯子的局部和杯子长长的拖影,整幅照片的基调是黑和白;文字好象是不经意间随手拈来:“孤独的杯影,哈,喝将一杯清水入眠”。
我想:明松怎会孤独?围在他身边的红男绿女总让他终日忙忙碌碌,日子过得充实而又惬意。但转而一想:也许这多半是白日的景象,夜黑回了窝,曲终人散,也只能茕茕孑立地喝一杯清水无奈梦去。
窗外传来风掠过树叶的沙沙声响,有些倦怠,但无睡意。为自己倒了点白葡萄酒,新西兰出品的,叫“Cloudybay”,好象是多云港湾的意思,酒液抿在嘴里有一股淡淡的清木香。渐渐地,心中涌出了一首由法国人作词作曲的经典歌曲《秋叶/枯叶》:“我多么希望你会记得,我们曾经在一起的日子,那时的生活比今天更为亮丽,连阳光都比今天的更娇艳。枯叶飘落在地上,和回忆与悔恨一起,北风将它们带走,在无人知晓的寒夜。你瞧,我都没忘记,你曾对我唱的歌儿,那曲似你似我的歌,你曾爱过我,我也爱过你。然而生活却拆散了我们,静悄悄地,渺无声息,海浪铺过沙地,抹去了分离情人的足迹……”
想着为明松写点什么的时候,却莫名冒出这么一首香颂,暧昧和缠绵是断然没有的,但愁怅和感慨自有几分。
八十年代末,我在电台工作,明松在同济出版社上班。那时明松二十五、六岁,我三十多岁,我们常聚在一起,或小酒一杯,或香茶几许;那时他的头发没这么长长的,没这么亮亮的;那时他好象连辆自行车也没有,一阵风似的,乐此不疲地穿梭于朋友圈,来有影,去有踪。1991年,他帮我在同济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中德文对照的剧作集《列车在黎明时到达》,其中的两部剧作后被《德国之声》译制成了德语广播剧,记得那本书的屝页上有我写的一句话:“母亲永远是我人生舞台上一位最重要的角色”。明松感同身受,竟也成了我人生舞台上另一位重要的角色。1993年,他再次当编辑,出版了我的一部新的剧作集《永远的呼唤》,他在序中写道:“乍看瞿新华,极易为他那含笑的娃娃脸所蒙蔽……”这句话以后他在各种不同场合说了无数遍,我只是笑笑,因为我知道他是善意的,他情愿被我蒙蔽,而我蒙蔽他的事大概也说得出几桩,但也是善意的,善作剧哈。日后,在同济出版社出版的第三本剧作集《纸月亮》中,承蒙余秋雨老师抬爱,写的序中对我有这样的印象:“一种善良本份又不失幼稚的天真。”由此,明松的感觉似乎得到了别人的印证,愈发将我当成了一個长着娃娃脸的大小孩,我们情同兄弟,心无瓜葛,愈加走近了,我几乎见证了他的全部恋爱史。
在我的感觉中,他年青时的恋爱经历单纯而又浪漫,极具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上海的各色饭店、咖啡馆仿佛都留有他恋爱的踪迹。他倒从不一只脚踩几条船,而是一个一个地、有序地、专一地恋爱,他把恋爱对象多半都当成了文艺青年,隔着那一付‘五四青年似的镜片,两眼放出奇光异彩,把文学美学融进了社会万象,谈恋爱成了授课,饭店、咖啡馆成了课堂,恋爱对象听得兴奋,喝得快活,最后却终因交流的严重不对称还是把别人吓走了。但明松又是一个特别怜香惜玉的人,看不得女孩子因为他的丁点闪失而受委屈,就象泰戈尔说的:“眼晴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所以明松的恋爱很忙,很辛苦。我有时想,那会儿他好象更多地是在跟自己谈恋爱,有太多可爱的“自说自划”。后来碰到了他现在的如意太太,他的“秋天的马拉松”才跑出了新的天地。
他的婚姻尘埃落定,最有意义的是省却了很多精力上的“开销”,我则从中受益非浅。2000年出版的剧作集《纸月亮》,他别出心裁,极具文才地在我的每都剧作后都写了一段“编辑絮语”,譬如他在我的剧作《还我二百九十九个吻》后写了这样的话:“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却呈示了严肃的理性思索。我们和剧作中都会陷入一种困扰的境地,法律无以裁决情感的向背,无以衡量情感的得失。理性之剑在斩断情感死结的同时,也无情地斩断了“情丝”,这是人类理性的困惑,也是人类情感的无奈。在离奇的背后,是苦涩的人生体验,还我二百九十九个吻是一笔永远偿还不清的债务。相信你再读,在哭笑不得的滑稽里,品味到更多的意趣。”
再譬如他在我的剧作《纸月亮》后写了这样的话:“月印万川,月亮是我们感时伤怀,思念和悲欢离合的象怔。我们曾在古人有关月亮的诗词中去寻求一种审美意蕴:“明月照我何时还”,“万里归心对月明”。然而,当我们读完这部颇富抒情色彩的剧作后,不禁为这个闪耀人性光华的“纸月亮”而戚而不悲、深长思之。宗白华先生在谈到《周易.离卦》时说“离也者,明也。‘明古字,一边是明,一边是窗,月亮照到窗子,是为明,这是富有诗意的创造”。当我们读到,夜空下的月亮透过云层把她的光华洒满大地,映照着十里八街望不到尽头的窗户上的张张纸月亮,人性的澄澈、明丽和深沉的情思全然蕴含其中……”
很少有编辑这样用心,这样费心,这样真心地对待别人的一部作品。我们也争论过,甚至也红过脸,但一转身烟消云散,风和日丽。有时想想,它多么象人生的另一场弥足珍贵的“恋爱”。是啊,“那时的生活比今天更为亮丽,连阳光都比今天的更娇艳。枯叶飘落在地上,和回忆与悔恨一起,北风将它们带走,在无人知晓的寒夜。”
人生真的就象一场恋爱,和别人恋爱,和自己恋爱。
这两年,明松会时不时地对我说:“新华,你真有点老了。”他内心的话是:“过去的娃娃脸怎么就不见了?”时光会带走一切,每个人都回不到从前了。我们现在都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常有机会出入于各种有点名头的场所,事业上的荣誉也有了一些,但我们还是心存恐惧,总觉得有一双无形的手将我们人生“初恋”时的一些美好的东西悄悄地拿走了,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我们和从前的那个“我们”分离了,而我们常常还浑然不觉。“你曾爱过我,我也爱过你。然而生活却拆散了我们,静悄悄地,渺无声息,海浪铺过沙地,抹去了分离情人的足迹……”
想着想着,握笔的手有些沉重。弘一法师写过这样的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他希望人和人之间不要靠得太近,靠得太近,大概就要有恩恩怨怨了。我和明松靠近了差不多三十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似乎很少有机会拉开一点距离看明松。此刻,就是一个机会,看明松,看我们共同走过的路。
旁眼看如今的明松,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情种,他倾情爱着他周围的朋友,只要口袋里有钱,他会毫不吝啬地为友情买单;只要还有精力,会义无返顾地为朋友奔波。当然,他现在亦坦然地喜欢知性美女。年青时谈恋爱,全是他一个人发挥,多了一份幼稚的感性;现在他欣赏一些有才识的美女,则多了一份成熟的理性。我觉得不必为明松的“多情”而担心,我太知道了,如果别人误解他和太太的关系,他会大发雷霆、义愤填膺,那是岁月磨练出来的真诚。他太太的知书达理、贤惠大气在朋友圈里颇有口碑,那是明松的福气,也是明松对家庭责任的动力,那种动力使得他在勃勃生机中更完成了一个事业上的华丽转身——从一个曾经青涩的编辑变成了一个当下出色的书画评论家。
抚今追昔,我和明松贤弟都知道,我们已不再年青,从前交友的朴实,依然是那样的刻骨铭心,拾回一点当年的纯粹,可以让心灵保持尽可能的年青。
信马由缰地写到这里,天也亮了,黑夜又轮回到了白昼,再次揣摩着明松那张手机上的照片,发现明松所拍的杯子是一只空杯子,孤独的杯影乏乏地、长长地、无声地躺在桌上,说是喝杯清水入眠,也许压根儿就没有清水,只是带着一个充滿象怔性的渴望眠去。孤独,恐怕是他潜意识里的自我写照,也恐怕是他新的人生起点的体现。五十多岁的男人,保持几分孤独,夜色渐深时,让自己能在宁静的氛围中多一些人生的反思和感悟,在灯红酒绿的尘世喧嚣中归于简单纯粹的黑白人生。然后,在孤寂的想象中,囿于清静和清净的氛围,徐徐地、优雅地准备做一个关于明天的梦,渐渐地放松,再放松,孤独的杯影或许在放松中慢慢化作了空杯中滿满的清水……
想入非非时,一个北京朋友来微信了:“猫宁”。这世界,颠三倒四过日子的人还真不少。我当即回了一条:“狗的猫宁”。是该睡了,或许在梦里还能赶上和他相遇——一个永远的、终究知道疲倦的情种。茫茫人海,每一次相遇,都是一个美丽……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