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生命吐芳华
2020-03-25谢红芳
谢红芳
2018年2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华应龙出版了他的新书《我不只是数学》。从2009年的《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到2018年的《我不只是数学》,这本书不仅体现了华应龙老师对数学教学的再认识与超越,也体现了他近十年来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刻理解与践行。在这本书中,华应龙老师向读者呈现了11节经典课例,每一节课例分为“课前慎思”“课中笃行”“课后明辨”三部分。这些经典,如同从心灵里盛开的智慧之花,是生命里吐出的无限芳华……
“笑”在课堂,眼里有儿童
华老师的课堂总是笑声不断。11节课例中的“课中笃行”部分,真实地记录了孩子们课堂学习的过程与状态。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例中,华老师让孩子思考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头各占整个身高的几分之几,鲜明的对比让孩子们忍俊不禁,这是选择素材时眼里有儿童,用智慧带给孩子们欢乐。在《平均数》课例中,他这样启发孩子回顾总结:“平均数是一个怎样的人?”孩子们先是惊讶,继而又会心地笑了,这是理解概念时眼里有儿童,用幽默又贴切的华氏自定义,达到师生心灵相契。在《找次品》课例中,他和孩子们一起说:“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是一分为三的:上、中、下;左、中、右;质数、合数、1;过去、现在、未来;软、硬、微软。”孩子们在透悟中笑了,这更是眼里有儿童,把“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演绎得深入浅出……为什么学生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总是思维活跃、妙语连珠,仿佛华老师自带磁场一般?我想秘密大概就在课堂上的笑声里,孩子们在放松、安全的心理状态下,思绪与灵性当然能自由放飞。这笑声,是华老师经得起时光洗礼的独家功夫。儿童,不仅在华老师的眼睛里,更是在他的心里。
“思”在数学,心中有学科
华老师的课例中,总是充满着惊喜与创造。什么是面积?他让孩子领悟“面是积出来的”。什么是分数?“分数是先分再数的数”。什么是找次品?“找次品就是找几个有意思的次数慢慢来品”。细细琢磨,真有道理。华老师的定义或解释不仅让孩子们觉得新奇,我们这些一线数学教师也会觉得脑洞大开。华老师自创的《指尖上的数学》《 台湾长什么样子》《规律的规律》等课例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作为读者,我仿佛与学生一起经历着观察与惊讶、猜想与验证、追问与怀疑的过程。在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过程如同登山,山路曲折蜿蜒,一步一景让人惊喜和着迷:刚刚是艳阳高照,转眼就烟雾弥漫;向山的更高处出发,又云开雾散见光明;终于登至山顶,欢欣鼓舞、极目远眺、忽有顿悟……
华应龙老师喜欢追问“为什么”,每节课例前的“课前慎思”部分,真实地记录了他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问题,体现了他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思考,对学生可能存在困难的预设与分析,对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权衡与取舍,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上落地的追问。可以看出,华应龙老师备每一节课的过程,都是他自己不断地生疑、释疑、再生疑、释疑,直至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过程。这给一线教师作了极好的备课指导: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问题去备课;不盲从已有结论,突破思维定式去备课。每节课例后的“课后明辨”部分,华老师不但真实、坦诚地剖析自己课堂中的得与失,更有他对“什么是数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等学科核心问题的思考与自问。华老师对自己的每节课都有不满意的地方,高度自觉地做一个思考者、前行者,不断地推陈出新。
华应龙老师在自序中说:“我头脑中的东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学,另一部分是‘为了数学。”自古“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此心无旁骛,心中皆数学,华老师对数学之理自然至达通透,能生成精妙绝伦、出神入化的创造。
“志”在天下,化错亦度人
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华应龙老师的志向是什么?《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一书,透露出他对数学学科的挚爱和自信,体现了他做数学学科虔诚的传教士的志向;而《我不只是数学》一书中每一篇案例,不仅充分体现了华老师的“化错”教育思想,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学能力,而且用跳出学科的大教育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照亮未来。
《解决连乘问题》中,华老师总结出:“一个人的爱心×13亿×365=爱的海洋”,学生受到的是爱的洗礼;《平均数》一课中,学生自主总结出:“平均数是个有代表性的、多面的、一丝不苟的、幽默的、中庸的、特别的人”,不仅有学科角度的解读,还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领悟;《认识面积》《找次品》两个案例中学生领悟到的是“真空妙有”“一分为三”的道家智慧;《台湾长什么样子》和《规律的规律》,培养的则是学生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还蕴含着含义隽永、启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华老师说:“我是小学数学老师,但我不是教数学的,我是用数学来教孩子的。”华老师的志向已不局限在学科,而是“志”在天下:他把自己对数学、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甚至是对人生的领悟化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摆渡课堂中每一个孩子,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灯,达人达己达天下。
郑毓信教授建议读者阅读这本书时,努力将自己由纯粹的“旁观者”转变成“参与者”和“当事者”。我是不由自主地成为一个“参与者”和“当事者”的:在阅读时,有时我的身份是一名数学教师,经常停止阅读,细细揣摩华老师某一个令人兴奋、脑洞大开的想法或者某一個酣畅淋漓的片段;有时我的身份又是一个孩子,静静享受着华老师带来的数学课堂的美好,畅想着如果我小时候也上过这样的数学课,那么我会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有时我的身份又是华老师的弟子,回味着他分享的灵感便签手记,经历着一节课例从生发灵感到付诸实践的过程,感受着他“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得更好”的美好人生愿景……华老师很多课例的构思产生于出差途中,文章的写作大多是在某个深夜或清晨。我相信华老师一定早已不需要毅力和自制,而是上瘾、痴迷和享受,不仅用数学修身,也用数学育人,还用数学立命。《我不只是数学》这本书点化着每一位数学教师,做真研究、真学问,也学做真人。
无疑,《我不只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用智慧、用心灵、用时光写就的,是他对人世最芬芳、最美好的馈赠。我愿意在他建造的这个教育百花园里,摘一朵美丽的花儿自珍,积淀一个美丽梦想,拥有一份人文情怀,追求一种心灵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