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2018解读:全球视野与中国表现
2020-03-25辛涛贾瑜李刚赵茜常颖昊张佳慧
辛涛 贾瑜 李刚 赵茜 常颖昊 张佳慧
摘要作为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项目,PISA2018在测试内容、方式与规模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如对学生阅读素养进行了新的诠释,采用了基于计算机的测试和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等。PISA2018结果显示,我国四省市学生阅读、数学、科学素养表现卓越,教育公平有所改善但仍有待提升,同时四省市教育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客观看待PISA测试结果,明确PISA的作用及其限度,并且通过对PISA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与科学解读,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为科学的证据支持。
关键词PISA2018;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18;教育质量;数字化阅读素养;综合素养;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1-0005-05
PISA2018结果于近期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学生在阅读、数学与科学三个素养领域的表现均居参测国家(地区)首位,褒奖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其实PISA测试远不止排名这么简单,我们需要在了解PISA2018新特点与四省市参与情况的基础之上,对测试结果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为科学的证据支持。
一、PISA2018呈现的新特点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当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价项目,主要利用测验与问卷调查来对某一国家(地区)的教育进行客观评价。PISA测验非常强调学生的素养,即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数学与科学素养这三类基础素养,还会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协作问题解决能力、财经素养、全球素养等综合素养进行测评。此外,PISA还设置有学生问卷、学校(校长)问卷、教师问卷与家长问卷,用以测查影响学生素养表现的关键因素及其现实状况,如语文课堂上教师教学方式现状如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阅读素养等。
作为第七轮PISA测试,PISA2018在测试的内容、方式与规模上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对这些新特点的有效把握,是我们进一步解读PISA2018结果的重要基础。
其一,在测试内容上,PISA2018对学生阅读素养进行了新的诠释。PISA2018的主测领域为阅读,而且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了重新界定。PISA2018認为,学生的阅读素养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发掘潜能与有效参与社会生活,而对文本进行理解、运用、评估、反思的能力以及对阅读活动的参与。[1]这一定义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字化阅读素养。第一,阅读素养的定义新增了“评估”一词,这是为了强调: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读者必须衡量文本中论据的真实性、作者的出发点、文本与阅读目的的相关性等多种因素,从而更为谨慎地对文本进行判别与使用。[2]第二,定义删去了原有概念中的“书面”二字,将数字化文本的阅读正式纳入阅读素养的内涵之中。在具体测试中,PISA2018非常强调学生多重文化的阅读素养和评估与反思的阅读素养,这都是数字化阅读素养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对影响学生阅读素养的关键因素进行调查,PISA2018还在背景问卷中设置了有关学生阅读状况、教师语文课教学、学校阅读环境等方面的调查内容,以期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其二,在测试方式上,PISA2018采用了基于计算机的测试和计算机自适应测试。从PISA2006开始,PISA就开始探索基于计算机的测试,即学生在计算机上作答测验与问卷。到了PISA2018,基于计算机的测试已经成为主流,只有越南、乌克兰、约旦、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北马其顿、阿根廷、沙特阿拉伯采用纸笔测试。基于计算机的测试不仅可以减少纸笔测试的成本,还为测验情境的拟真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如在PISA2018释放的样题《家禽论坛》中,测试开发者便搭建了逼真的论坛情境,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帖子”回答相应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PISA2018还首次在测验中运用了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技术。学生分三个阶段作答阅读领域的试题,测试系统会根据学生在前一阶段的测试表现(选择题作答情况)推送不同难度的题组。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会作答更适合其能力水平的试题,不至于因试题过难或过易增加其考试焦虑或倦怠,实现对其能力更为精准的测评。
其三,在测试规模上,参测国家(地区)进一步增加。PISA参与成员主要是OECD成员国家(地区),同时吸收非成员国家(地区)参加。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参测国家(地区)已经从PISA2000的43个扩大至PISA2018的79个。在PISA2018中,约60万名15岁在校生参与了测试,能够代表来自79个参测国家(地区)的3200万名15岁学生。测试国家(地区)涵盖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绝大部分欧美国家,日本、韩国、泰国等部分亚洲国家,巴西、阿根廷等部分南美洲国家以及部分非洲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对全球国家(地区)GDP的排名,82.0%排名前50的国家(地区)参加了测试,65.0%排名前100的国家(地区)参加了测试。据悉,在PISA2021中,参测国家(地区)将进一步扩展至88个。
二、我国四省市在PISA2018测试中的参与情况及总体表现
(一)针对我国四省市参与PISA2018测试情况的讨论
2018年,教育部组织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与浙江省四省市作为整体参加了PISA2018测试。教育督导局负责对参测省市的组织统筹和监督指导,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对外的沟通协同,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被委托作为专业机构承担具体的实施工作,并设立PISA国家中心。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考虑测试准备工作的时间限制,我国参加了学生阅读、数学与科学测验,未参加全球素养与财经素养测试;参加了由PISA统一组织的学生问卷与学校问卷调查,自行组织了教师问卷调查,未参加家长问卷调查。四省市361所学校的12058名学生代表四省市在校生参加了测试,361名学校负责人和17634名教师完成了在线问卷调查。分析当前舆论中对四省市参与情况的讨论,大家都非常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1. PISA的抽样科学吗?
PISA采用的是两阶段抽样,抽样过程非常严格,抽样结果的科学性也受到国际认可。第一阶段OECD会委托国际承包商采用分层等比抽样(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简称PPS)的方法抽取样本学校,样本学校会覆盖城乡学校、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初高中学校,而且会覆盖不同办学水平的学校、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第二阶段由PISA国家中心采用OECD提供的软件在样本学校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同一学校内部,每个符合PISA条件的学生被抽中的概率相同,不会受到学生表现等方面的影响。PISA会抽取一定数量的随迁子女。由于PISA测试并没有设置对学生户籍的调查,所以无法确切认定学生是否为随迁子女。但是PISA会询问学生的出生地(本省市、大陆其他省市、港澳台地区、国外),数据显示,共有1863名非本省市学生(约占四省市参测学生总数的15.5%)参加了测试。
2. PISA排名能说明四省市教育系统的优劣吗?
对于一国(地区)教育系统的评价是复杂的,如果过分追求面面俱到,那么反而可能会陷入无法评价的困境。PISA用学生素养表现测验和影响因素调查来评价教育系统,可以为我们了解教育系统提供更为丰富的证据。从这个角度而言,参加PISA测试并不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一锤定音”的优劣判断,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的现状与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为了发挥PISA的政策改进作用,我们不能仅仅关注PISA排名,还需要对PISA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开展科学的政策研究。
(二)四省市在PISA2018测试中的总体表现及问题
PISA2018结果显示,我国四省市学生阅读、数学、科学素养表现卓越,教育公平成效显著,同时四省市教育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关注的问题。
1. 多层面因素支撑,学生素养表现卓越
四省市学生在PISA2018中的素养表现,为我们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在PISA2018测试中,四省市学生素养表现卓越,实现多个“第一”。(1)从三个基本领域表现看,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领域的平均成绩分别为555分、591分、590分,居参测国家(地区)首位。(2)从基础素养达标率看,四省市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素养表现达到基础水平及以上的比例均在95.0%左右,居参测国家(地区)首位。基础水平以下学生比例仅为5.2%、2.4%、2.1%,表明四省市绝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3)从高水平学生拥有量看,我国四省市阅读、数学、科学三个领域高水平学生占参测国家(地区)高水平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3.4%、21.7%、22.3%,均居国际前列。(4)从三个领域均达到高水平的学生数量看,四省市该类学生占参测国家(地区)的25.2%,排名第一,表明四省市在三个测试领域均达到高水平的学生拥有量多。
学生素养表现卓越,源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管理、家庭支持等多层面因素的有力支撑。
第一,教师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外部动力。四省市教师适应性教学指数、认知激活教学指数、教师支持指数、教师教学热忱指数、课堂纪律氛围指数,分别为0.38、0.56、0.36、0.29、0.79,均高于OECD平均水平(0),居参测国家(地区)前列,说明我们的教师更为频繁地使用适应性教学与认知激活教学策略,给予更多的支持,拥有更强的教学热忱,能够构建更为有序的课堂氛围,而这些均能正向预测学生阅读素养表现。
第二,学生学习是促进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教师的教最终要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实现。四省市学生阅读乐趣指数为0.97,居参测国家(地区)首位,且学生阅读乐趣指数每提高一个单位,其阅读素养表现会增加25.24分。[3]学生阅读范围广泛,阅读杂志、漫画、小说类书籍、非小说类书籍的频率均高于OECD平均水平。同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四省市学生也开始倾向于进行数字化阅读。
第三,学校管理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保障。四省市学校硬件资源配备充足,持证上岗教师比例高,95.0%左右的学校都将学生评价结果用于教师、学生和学校改进,并采取多项措施提升学校教育质量。[4]
第四,家庭支持为学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四省市家长高度重视教育投入,家庭教育资源有保障,并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情感支持。数据还表明,四省市家校沟通程度较好,平均有65.7%的家长会主动与教师讨论孩子在校学习情况。
2. 教育公平有所改善,但仍有待提升
PISA2018结果显示,我国四省市教育公平成效显著,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5]
第一,从家庭背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看,四省市在促进学生突破家庭背景束缚、获得更为平等的发展方面仍需努力。PISA非常关注学校教育在帮助学生突破家庭背景限制方面的作用。(1)四省市学生家庭背景对学生三科学业表现的影响均较大,属于优质但不公平的地区。[6](2)家庭背景会影响学生的升学期望,四省市家庭背景最好与最差的学生期望完成本科教育的比例分别为93.5%和62.9%,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家庭貧困会限制学生完成本科教育的期望。(3)家庭贫困还会限制学生追求自己擅长或喜爱的职业。因此,教育应在帮助学生摆脱家庭条件束缚、提升教育期望和选择职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从校际均衡发展看,四省市校际均衡程度仍显不足。校际均衡用“校际差异比”来衡量,比值越大,说明该国(地区)教育校际均衡程度越差。四省市学生阅读素养的校际差异比为42.0%,按照差异比由大到小排列,居参测国家(地区)第16位。以国际尺度衡量,我国四省市属于教育质量高但校际差异大的区域。
第三,从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看,四省市城乡均衡程度有所提高,但师资差异仍需关注。(1)在学生素养表现方面,四省市城市学校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领域的表现均优于乡镇学校,其中阅读素养差异最大。(2)在硬件配置方面,四省市城乡学校硬件短缺指数分别为-0.35与-0.20。乡镇学校硬件短缺情况比城市学校严重,但均好于OECD平均水平(0),反映出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突出效果。(3)在师资配置方面,城乡学校师资短缺指数分别为0.44与0.98,乡镇学校师资短缺问题较城市学校更为严重。(4)在教师教学方面,乡镇学校教师在教学热忱、教师支持、适应性教学、认知激活策略使用等方面均弱于城市学校,需重点关注其在新课改背景下不乐教、不善教等问题。
3. 四省市教育发展仍存在突出问题
除了教育质量与公平状况,PISA2018结果还显示我国四省市仍存在一些影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一,师资短缺问题较为严重。我国四省市师资短缺指数为0.75,高于OECD平均水平,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三位,说明师资短缺程度较高。其中,乡镇学校师资短缺指数为0.98(指数为1表示非常短缺),表明乡镇学校这一问题已十分严重。
第二,学生课业负担重。我国四省市学生课业负担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校内学习时间长。四省市学生每周校内学习时间总长将近32小时,语文(阅读)、数学、科学三科学习时长均在5小时左右,均居参测国家(地位)前列。二是学习效率较低。四省市学生语文(阅读)、数学、科学三科学习效率分别为119.8分/小时、118.0分/小时、107.7分/小时,国际排名均靠后。三是语文、数学、科学三科课时数占学校总课时数的将近一半,这可能会导致学生音、体、美等其他学科课时数不足,影响其全面发展。
第三,学生幸福感偏低。学生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是反映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四省市学生学校归属感和满意度分别居参测国家(地区)第51位和61位,且数据显示,成绩越差的学生,其归属感越低。一方面,这反映了学生的情绪健康还有待提高,值得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过分追求成绩、课业负担等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幸福感的测查存在着文化差异,一般而言,东亚地区学生幸福感普遍偏低。
三、如何科学解读及理性使用PISA测试结果
我们需要客观看待PISA测试结果,明确PISA的作用及其限度,并且通过对PISA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与科学解读,推动基于证据的教育决策。
(一)理性看待PISA作用
首先,我们要重视PISA可以发挥的作用。一方面,PISA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目标。PISA非常强调学生“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阅读、数学、科学三大基本素养,以及协作问题解决能力、财经素养等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综合性素养,形成了具体的测评框架和先进的测试技术,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更新,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具体化教育目标。另一方面,PISA对学生素养和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测查,通过排名效应、国际比较、证据供给等方式,可以帮助参测国家(地区)明确自身教育系统的优势与问题,推动其政策改进。
其次,我们也要看到PISA的局限及其作用限度。其一,PISA并非立足于所有参测国家(地区)本土实际的教育质量的全面“体检”,其对学生素养的测评结果不能全面代表该国(地区)教育系统的质量。其二,PISA對关键因素的测试可能存在文化不适,仅对结果进行简单排名,可能会产生误读。其三,PISA并非实验研究,也非跟踪研究,基于PISA数据的分析常不足以说明复杂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PISA,不能完全否定PISA的作用,无视其可能带来的帮助;但也不能只关注排名,而不做深入解读;更不能不注意PISA作用的限度,进行盲目和过度解读。[7]
(二)科学使用PISA数据
PISA测试结果能否推动教育改进,不仅取决于PISA测试本身的科学性,还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科学地挖掘并利用PISA数据。
首先,要“做好研究”。我们要利用参加PISA测试的机会,深度挖掘PISA数据,在国际尺度下审视学生发展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的总体状况。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开展本土化深入研究,破解学生课业负担、学生幸福感、学生情绪健康等教育重点问题。
其次,要“学好经验”。我们要学习借鉴PISA测试经验,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一是要进一步拓宽和深化教育质量监测内容。例如:将学生创造性思维、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综合性素养纳入监测范围;加强对影响学生发展结果的家庭、学校、个人层面的背景因素的监测;对学生课业负担重和幸福感较低等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项监测和长期追踪。二是吸纳PISA测试先进技术,革新监测手段和方法。我们要学习PISA在基于计算机的测试、计算机自适应测试、人机互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促进信息技术与监测评价的深度融合。三是探索相关数据链接技术,实现不同数据库间的互补与共享。如积极探索科学、严谨的数据链接方法,将PISA数据与国家监测数据进行有效链接,以在国际背景下了解我国整体教育质量水平。
(三)推动基于数据的教育决策
针对PISA数据中所反映出的这些教育发展中的优势与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持续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第一,继续采取有效举措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在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还要继续深化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和能力立意的考试评价改革。第二,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公平。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解决农村教师编制、教学能力等问题,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提供升学与职业辅导、划拨专项基金等措施,加强对家庭处境不利学生的精准帮扶;探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深层机制,将义务教育均衡推进到省域层面。[8]第三,加快破解学生课业负担重的“老大难”问题。要适当缩短学生校内学习时间,合理分配课时,优化课程结构;教师要课上精讲精练,精选课后作业,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第四,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生态氛围建设。要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创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在关注学生高水平表现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OECD. PISA 2018 results: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 [R]. Pairs:OECD Publishing,2019.
[2] 辛涛,李刚. PISA2018:培育信息时代的阅读素养[N]. 中国教育报,2018-09-19.
[3] 李刚,褚宏启.转变教学方式: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18”的思考[J]. 教育研究,2019,(12):17-25.
[4] 张志勇.自信与反思:从PISA2018看我国四省市的教育管理[EB/ OL].(2019-12-04)[2019-12-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 moe_2082/zl_2019n/2019_zl94/201912/t20191204_410712.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PISA2018测试结果正式发布[EB/OL].(2019-12-04) [2019-12-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 gzdt/s5987/201912/t20191204_410707.html.
[6] 赵茜,张佳慧,常颖昊.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18”的结果审视与政策含义[J]. 教育研究,2019,(12):26-35.
[7] 辛涛,贾瑜. 国际视野与本土探索:“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作用及启示[J]. 教育研究,2019,(12):9-16.
[8] 辛涛. 教育质量与公平—对PISA2018结果的思考[EB/OL].(2019-12-04)[2019-12-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 moe_2082/zl_2019n/2019_zl94/201912/t20191204_410711.html.
注释:
① 本文系中宣部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指数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