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分班:讨论还在进行中
2020-03-25何年
何年
2019年春季开学后,山西一所民办学校对学生做智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班。此事引起家长的不满,教育界也关注智商分班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违反教育政策,是否有先例。
事件:依据智商分班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自创了一种新的分班方式:面试学生,对学生进行语言、逻辑能力、体育、艺术等方面的评测,并按照思者、赢者、学者、行者、德者进行分班。思者是爱思考的学生、德者是品德好的学生、赢者指的是综合能力好、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该校的校长解释:这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贯彻素质教育。
从历年高考成绩看,这所学校的成绩排名全省第二,仅次于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有教育专家指出,以智商选材,和以成绩选材一样,都是中学名校掐尖的手段,只不过操作手法有所区别而已。
该校校长称,因材施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的教育原则,一些科研机构经过实践检验,初步形成了一套“天赋”理论。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天赋属性,顺应这些天赋,孩子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康杰中学学生之所以能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除了师资力量外,主要就是生源优质。康杰中学每年报考人数非常多,据说,每年的录取比例,堪比公务员考试。学校提倡智商选材,因此学生学习能力很强,每年都有几十人获得省级、国家级奥林匹克竞赛奖。
康杰中学不按分数分班,不设置重点班,而是将测评后的思者、赢者、学者分到一种班级,教学模式以探究型为主,所配备教师也偏活跃,善于调动学生;而行者、德者、学者分到另一种班级,以教师教授为主,所配备教师相对耐心、细致,要求严格。
《教育》记者采访了解到,该校在入学时进行的天赋测试属于表层、外在测试,更深层次的测试被放在初二、初三。这种新颖的录取和培养方式得到一部分家长的认可,认为自家孩子聪明的家长大都安排孩子报考该校。
对此,也有部分家长认为,依据智商招生和分班,既是该校的教育手段,也在客观上成为一种噱头,为的是吸引相信智商决定论的家长和学生。
对此,该校校长表示: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中国需要教育的改革创新,希望能由此走出一条培养人才的新路。
此举招来了很多质疑:“这种测评准吗?”“真的能培养好孩子吗?”
正方:名校也这么干
有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这种改革才是真正的教育,虽然难走,但也属于一种探索,能把孩子们优秀的潜质发挥出来。
网友“火箭圣保罗”:新的探索,问题难在测评是否真正能达到目的,要注意保证测评本身的科学性,这对孩子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网友“菰混戎华”:希望学生在未来有更多选择:“能转职就是靠谱。”
网友“郝吉林”支持这种做法,但是担心公平性,民办中学按天赋分班的标准谁定?谁来评价?有人为因素,怎样确保公平公正?这样区分,有没有对应到不同学费呢?
“妙手兽医”:操作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民办学校就是敢作为。
康杰中学所依据的理论,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公认成果:人的智商是天生的,后天学习可以让人尽量发挥自己的智能,不断接近自身智能上限,但是不能提高智商的上限。所以康杰中学尽量选择高智商生源,与按照学习成绩掐尖的学校并无本质不同。而且康杰中学在学生入学后,通过智商测试,摸清学生的天赋类型,把学习型人才放在一起,把实践型人才放在一起,可以说,这才是因材施教的真谛。在其他学校,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的向往选择修主修课程,但学生并不一定了解自己的天赋是什么,有可能选错自己的技能点。
支持者表示:北京人大附中和八中,已经按照智商选材多年了。这两所学校用举办夏令营的方式,对大量报考者提前进行智商測试,根据测试结果选材招生,再根据连续多年的暑期测评,确定最终的招生结果和生源培养方向。而这些学校多年来大量出人才的客观结果,已经得出这一做法是有效的结论。
反方:违背教育规律
更多家长和教育专家认为:这一做法有失教育公平。
一位家长表示:有时候孩子的天赋不稳定,或者不止一种天赋。在选定方向后,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倾向发生变化了怎么办?有些孩子的天赋在艺术、体育方面,这类天赋成功率极低,能够享受成果的只有顶尖的几个人而已。在面对被淘汰的命运后,这些孩子也一样要到社会上谋生。对于一般家庭,反而会让孩子将来陷入就业困境。
有网友认为:这属于不公平教学,会扼杀孩子全面发展。一旦给孩子贴上标签,就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认同,限制其他方面的发展,另外,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提出了质疑,呼吁不要让孩子成为可怜的实验对象。
有教育专家表示:希望学校尊重孩子的个性,正确对待孩子的个体差异,这是因材施教的根本;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使学生扬长避短,这是因材施教的目的。孩子们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固然很好,但是孩子们意识到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也是学习的过程。2013年教育学硕士统考论述题就提出过这个问题:用智商测试结果选材和分班是否有效?其标准答案就说,智商测试是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个方面的反映,而人的心理活动在不同阶段是变化的,孩子尤其变化巨大。标准答案并没有否定智商测试分班教学的做法,但是指出:依据智商分班,主要是在低年级更有效。在年级升高之后,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学校对待学生的做法,会反过来强化学生的思维。本来能学好的,可能因为被分到差班而学不好。所以,建议在年纪渐长之后,不要使用智商分班法,要向所有学生提供同样优质的教育。
域外:天才必须分班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王素敏的实习任务是在泰国一所男校高中部教书,这个学校是一个重视理科的学校。学校按学生智商分班的方式让她感到惊讶。
王素敏说,泰国学生没有所谓的择校,但学校的分班是有严格等级的。每个年级从1班到最后一个班越来越差。“他们会在入学考试前对学生进行智商测试,智商高的分在好班,低的分在差班。”第一学期,王素敏负责教的是学校最差的3个班。一年下来,学生只会说“老师好”几个简单的词语,让她很伤心。后来,王素敏改教全校最好的一个班,她发现教好班一节课,相当于教差班学生半年。
在美国,有专门针对高智商孩子的超前教育,被称为天才少年班。这就是美国各大公立学校的“天才与资优教育计划(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美国正规的“天才教育”始于1918年,大规模的联邦“天才班”计划,则是20世纪60年代才展开的。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天才教育体制日渐成熟,已经成为世界上“天才教育”最普及、研究和从教人员最多的国家,从幼儿园到中学,都设有“天才班”。
天才计划需要考试筛选。虽然都叫天才教育,但美国各个州的天才计划各不相同。在得克萨斯州,天才计划从5岁的学前班开始,每年9月份满4岁的孩子在11月左右可以自由报名参加5岁“天才班”的筛选考试,而到了一年级则变成了每个孩子每年都必须参加这类筛选考试,合格的学生会被送进本校的天才班。如果学区内小学没有天才计划,那么家长可能就需要帮助孩子报名其他小学,但考试内容一样。上学后的孩子们每年统一在学校参加考试,通不过的,就将被移出天才计划;通过的非天才计划学生,将被加入天才计划。到了小升初的时候将会重新进行资格考试,没有通过考试的一样被淘汰。
教师:培养学习习惯更重要
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一线教师表示:学习本身是自带加速度的。天才学生付出少、成绩好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类: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这两者的作用广泛而隐蔽,给人一种“天赋决定成绩”的错觉。其实,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多年坚持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高刺激的事物。学习习惯好的人,可能從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于是,同样是刷书遇到枯燥的章节,前者在低刺激的环境中,更倾向于走神,花了两小时在随时袭来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强走完了这个坎;而后者更倾向于专注下去,20分钟就能做完。并且两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别。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学习习惯差的人在早期,往往生活在节奏缓慢的教育环境中,更多地体会了拖延学习开小差的快感,使其习惯于拖延。而习惯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其养成了毫不拖延的习惯。于是,同样是上课遇到稍微艰难的点,前者更倾向于打算拖到课后再消化,然后开起了小差,后者则更倾向于直接正面应对,当下解决问题。结果,前者不仅将上课的时间完全浪费,课后还要以加倍的时间,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时间亏损;而后者则能在一马平川的课后时间自由地平推进度刷熟练,由此得到更多的有效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