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地区土家族与苗族吊脚楼差异性研究

2020-03-25马秋野

设计 2020年2期
关键词:吊脚楼土家族差异性

马秋野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土家族吊脚楼与苗族吊脚楼差异性较大的部分。从吊脚楼的建筑空间、平面布局、结构、尺寸以及装饰特点等几个方面的特征出发,进行查证比较。得出土家族与苗族吊脚楼在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结论。可为湘西地区特色民居的保护与整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湘西 土家族 苗族 吊脚楼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1-0124-02

引言

湘西,又称湘西地区,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境内各少数民族交错而居,包括苗族、土家族、白族和仡佬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占少数民族总人口70%左右。土家族主要分布在如今的永顺、保靖、龍山、桑植、安福、永定地区;苗族主要分布在凤凰、乾州、永绥、花垣、龙山、桑植、安福、保靖、阮陵、泸溪、麻阳、城步、靖州、会同等地,在地区分布上,土家族和苗族的分布重合度比较高。湘西地区具有山峦起伏、河流星罗、地势复杂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利用地形的高差组织居住空间,因此适应坡地的半干栏式建筑即俗称的吊脚楼,在这一地区的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区里十分普遍。

由于处在相同的区域,面临的自然地理环境大致相同,因此在诸多处理上两个民族的吊脚楼建筑采取相似的做法:在房屋布局上,建筑多随山脉等高线、河流流向布置,对建筑朝向没由严格要求;在构架上,它们同为半干栏式穿斗木构架;在屋面坡度上,建筑屋面坡度受当地独特的自然气候影响,盖瓦水坡度均为5.1-5.5水(正切值为0.51-0.55);在建筑材料上,湘西土家族和苗族吊脚楼的主要建筑材料都是木材、石材和青瓦。诸多的相似之处使得外界对两个民族的吊脚楼概念模糊,混淆不清。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向纵深处发展,湘西地区倚靠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湖南省西部旅游开发的一大亮点。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湘西地区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因此,为了便于保护整治工作的开展,本文就土家族和苗族吊脚楼在不同的文化、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下,空间布局、建筑平面、结构、尺寸和装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建筑空间布局的比较

(一)聚落布局:聚落不仅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还是重要的文化景观,能够反映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人情。聚落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区域发展、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由于土家族和苗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不同,而有一些变化:苗族聚落以付落为基础,宗族血缘为纽带,通常合族而居,聚落布局严密;而土家族的聚落布局较为松散。

(二)房屋布局:土家族吊脚楼是由正屋和厢房组成,正屋通常坐落在经过平整的地基上,为三连间的形制,且中间大两边小。正屋单侧或双侧的厢房以立柱撑起形成吊脚。图1是湘西土家的吊脚楼大致呈现六种吊式:单吊、双吊、二层吊、一字吊、平地起吊以及四合水式。四合水式即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将两头的厢房上部连成一片,形成四合院,由此可以看出土家的吊脚楼受汉文化的影响比较突出。

苗族的吊脚楼,当地人也称“半边楼”,半边楼建设在前坎后崖的陡坡之上,一部分架空另一部分立于坡崖上,高差为一至两步。房屋多为一字型的三连间或三连间带岩角。“岩角”近似于偏厦,大小为半个开间大小,上部连接屋顶至山墙面。底层设于半楼部分,有侧门与外界相连,如图2。

二、建筑平面布局的比较

(一)堂屋和卧室:湘西地区土苗吊脚楼的共同特点是家庭内部公私分明,如堂屋一般开敞明亮,与室外环境相融合,作喜庆、祭祀、婚丧,举办大小活动的神圣空间,具有象征意义。而卧房一般不开窗或在顶部设置采光天窗,光线比较弱。

苗族的堂屋多为半楼半地,正中堂屋往往向内退一步或两步,在入口处形成凹口,并与挑廊的一部分空间共同构成一个半开敞的空间,称为“退堂”,退堂两边通常设置美人靠和一些简单的装饰是从室内进入曲廊入口的过渡区域。苗族在堂屋很少设置神龛,并且苗族会在室内举行很多祭祀活动,所以室内分隔少。苗族民居具有对光线要求比较低的特点,因此卧室封闭,室内光线昏暗。

土家族的堂屋坐落在平整的地面上。堂屋里一般设置有神龛,神龛位于堂屋北面墙上,向内凹进一个空间用以供奉“天地国亲师”牌位,以及祭祀宗族祖先。土家人认为堂屋大门是气口,为了保持气的畅通,传统土家民居有堂屋不装门的习惯。在湘西地区也有安装双开门和均分六合门的土家民居。

(二)厢房:厢房是区分土家族与苗族吊脚楼的—大要素,湘西地区的土家吊脚厢房和正屋的角度大致在90度-100度之间,土家族的正屋不吊脚,而厢房由于地势的限制,往往吊脚,形成出挑的吊脚楼。土家族带有厢房的民居多为“—正一厢”和“—正两厢”,如果是—正一厢,按照土家族的方位习俗厢房建在西边,作为女儿的住房;苗族吊脚楼一般不带厢房。

(三)火塘和火铺:火铺房和火塘间是土家族和苗族重要的活动场所,不仅能带来温暖,炊饭、吃饭、聊天等活动都围绕其展开。苗族民居的火塘间通常设置在半边楼的后部,和厨房分置在堂屋的左右,火塘不仅能提供温暖,还具有“家”的象征意义;土家族的火铺房位于堂屋两侧“人间”的前半部,开门方向正对堂屋,人间后半部为卧室,正对火铺开门。火铺房的室内标高略高于堂屋,上部架空木地板,具有防火、防潮、通风、散热的功能。另外,在家人围坐火塘时,土家人讲究尊卑顺序,大致为:女性成员坐于台口下方的板凳,长辈坐在正对台口的—方,两边坐其他家庭成员。

(四)楼梯位置:土家族的楼梯设置于正屋屋檐下,而苗族的楼梯多位于火塘间,这是由于两个民族对于空间处理的不同方式决定的,土家族的民居布局为外向型,苗族则为内收型。

(五)阁楼:土家阁楼空间分为“板楼”和“条楼”两种形式,土家族吊脚楼正屋的人间前半部以及卧室上部加装木板,称为“板楼”,板楼可以上人以及堆放粮食、农作物等,土家人的堂屋上部不加楼板,不做储藏用。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火铺间逐渐丧失了作为厨房空间的使用功能,厨房更多地被移到磨角屋内[1]。磨角屋的天花以竹条或木条铺砌,被称为“条楼”,这种上下贯通的结构可以借助下部炊具产生的热气烘干条楼上方堆放的粮食。

苗族的阁楼空间也作为储藏空间使用,储藏空间一般设置在次屋上面,甚至堂屋上方也利用起来,但高度较次间稍低。阁楼层上设有横木或纵向拉枋,用以悬挂农作物。另外,为了保持空气对流通畅,有利于风干粮食,苗族阁楼一般不设间隔,两山也可不封闭。

三、结构的比较

作为南方普遍存在的结构形式,苗族和土家族的传统吊脚楼均为穿斗式木构架,但长期的发展演变使得他们逐渐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土家族吊脚楼的木构架由柱子、穿枋、斗枋、梁、檩五种构件组成。吊脚楼的柱子分为落地的柱子和不落地的棋柱:柱子多为直径五至六寸的圆木柱,在建房时,土家人会希望柱子尽可能粗一些,尤其是屋脊下支撑大梁的中柱,往往会选用最粗最好的木料;棋柱也称“骑柱”,是骑在穿枋上而不落地的柱子。棋柱的作用和落地的柱子一样,在顶部承接檩条,将屋顶重力荷载传到横向的穿枋上。柱子之间以穿枋橫向连接,穿枋不承重。湘西地区的土家族民居木构架均为“全柱落地式”,构架上的檩条和柱子——对应,并且每根柱子均落地。湘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在正屋和厢房两根屋脊檩条的交点处有一根用以承接两屋梁枋的将军柱,这一结构特点是土家族吊脚楼和其他干栏式民居在构造上的最大区别。土家族吊脚楼用料尺寸较大,因此在造型上,土家族吊脚楼庄重大气。(图3)柱子的数量决定房屋的进深,湘西地区的土家族吊脚楼柱间多为1至3个棋柱,小康人家吊脚楼排扇多为三柱四棋、三柱六棋、五柱八棋等,进深约为3.6-7.2m;富贵人家排扇至多有七柱十四棋,进深达lOm以上。

苗族吊脚楼的构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图4)柱子分为较长的柱和较短的瓜:柱子落地,瓜则下承穿枋之上。柱间的穿枋既有拉结作用还有承重作用(在承重这一点上和土家族吊脚楼有很大的不同)。每排屋架在纵向上以檩和拉枋进行连接,柱子底部再与地脚枋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屋架。苗族的构架多为五柱四瓜或五柱四瓜带夹柱。夹柱为前瓜伸长落地的柱子,主要作用是形成退堂的空间。

在湘西一些苗土混合居住的区域内,苗族和土家族相互影响,土家吊脚楼也有采用五柱八棋的屋架,而苗族也有三柱六瓜的屋架出现。

四、尺寸的比较

从整体尺寸上来说,苗族吊脚楼普遍比土家族民居略小,主要体现在屋檐、房屋进深、房屋层高、用料尺寸、步尺大小等方面。

(一)出檐:湘西民居的屋檐别具一格,土家族、苗族的传统民居大多采用有顶无墙的大出檐,这种结构就其功能而言,主要是起到防止雨水损害墙根和室内的作用,即实用又美观。在出檐尺寸上,土家族吊脚楼的出檐较深,约为1.8米一2米,苗族吊脚楼的出檐为1米左右。

(二)层数:湘西地区的土家族吊脚楼以一层居多,建有二层吊脚楼多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而苗族吊脚楼以二层居多。

(三)堂屋面阔:土家族堂屋面阔约为1.3丈.1.6丈嘲;苗族堂屋面阔约1.1丈-1.3丈,苗族堂屋面阔尺寸较小。

(四)步尺: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建筑的步尺一般为2.5尺[3],这一点上较其他土家族地区统一;苗族柱间步尺约为3尺。受步尺不同的影响,土家族和苗族吊脚楼形成了各自的建筑模数体系。

(五)进深:房屋进深由柱间步尺数量决定,土家族房屋进深普遍在2.28丈-2.8丈之间;苗族进深多为2.28丈。土家族房屋进深较大。

(六)底层层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湘西地区的土家族和苗族建筑模数体系中,层高和柱高多以6或8结尾,土家族吊脚楼的上下层高度一般遵循“七上八下”的口诀,即底层层高一般为8尺;苗族民居底层层高为6尺,苗族民居层高的尺寸较土家族民居要矮一些。

五、建筑装饰的比较

湘西地区苗族吊脚楼的装饰朴素简洁,(图5)纹样多为几何纹样,重点装饰在入口、退堂、檐口、屋脊以及门窗等其他建筑构件上。作为苗居的门户,入口一般会有简单的装饰雕刻。整栋民居的装饰重点在退堂部分,主要集中在美人靠、挡板、角撑等部位,往往饰有几何纹案,制作比较精细。门窗大多有简单的雕花,再在其上糊上白纸,使得花纹十分突出醒目。外挑的吊柱下方的垂瓜也是装饰的重点,样式多样,丰富多彩。在装饰题材上,苗族吊脚楼常用花草乌兽等,寓意吉祥如意。如屋脊部分在中花以及两侧饰有灰塑的雀鸟、走廊边的木质栏杆上雕有喜字格、亚字格等图案,“美人靠”的表面饰有万字格,柱子下部饰有绣球、南瓜等装饰;窗棂的雕花有“狮子滚绣球”、“双凤朝阳”等。

土家族民居的装饰相较之下更为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少部分的结构性部件、大部分的功能性部件和一些辅助性部件的装饰上,如:屋脊、山墙、柱栏、门窗等部位,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垂花柱头、龙头出挑、中脊花、门窗雕花等装饰部件。在装饰题材上,土家族崇尚自然,多以表现自然元素为主,另外,还有表现人文伦理和吉祥福寿的内容。因此在湘西的土家族吊脚楼的细部装饰中常见的题材为植物类(图6)、动物类、图案类、人物类等。植物多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松、竹、梅、桃、兰花、水仙、牡丹等植物;动物类的题材多为狮子、麒麟、鹤、凤凰、鸳鸯等具有镇宅驱邪意义的动物纹样;在建筑门窗家具上常把八仙过海神仙故事作为装饰图案,寓意长寿多福;人物类多以传说中的人物或仙人为题进行表现,如八仙、钟馗、天官等。

结语

通过对比湘西地区土家族和苗族吊脚楼,可以发现,尽管处在相同的区域,生活环境大致相同,但在各自民族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它们在建筑造型、平面布局、建筑模数、装饰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这样的对比,明确土家族与苗族吊脚楼各自的建筑形式和细部特点,方便对湘西地区土家族、苗族特色民居进行鉴定分析与分类管理,使湘西地区历史文化名村(寨)、特色民居原真性得以展现,对湘西地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建筑保护整治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1]在湘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的厢房和正屋相接形成的转角下部空间被称为“磨脚屋”

[2]1丈≈33米[3] l尺=0.33米

参考文献

[1]姚蛔婧.湘西土家族民居营造技艺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2: 46-48

[2]李祁.浅析黔渝地区土家族、苗族干栏民居对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 (2) 318-320

[3]何亚男.湘西土家族民居营造技艺研究[D].江苏:南京艺术学院,2012: 45-46

[4]郭思云.农耕文化下的湘西士家族民居建筑装饰研究[D].湖南:湖南工业大学,2014: 45-46

[5]钟昱熹.凤凰县洞脚材传统吊脚楼民居设计[D].湖南:湖南工业大学,2016: 32-34

[6]骆醒妹.浅谈苗族吊脚楼审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4):37-38

猜你喜欢

吊脚楼土家族差异性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山城吊脚楼
土家族情歌
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
土家风情惹人醉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吊脚楼“直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