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究
2020-03-25张驰
【摘要】纪录片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都是在社会发展变迁的整体环境中进行的。本文综合1958年纪录片出现以来中国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人类生活需求及习惯的变更以及媒介自身发展规律的发展,本文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政治化纪录片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宏大地理文化题材纪录片时期、平民化时期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众化民俗题材纪录片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纪录片又能反作用于社会,为满足国家政治宣传需要、市场经济繁荣及人民生活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媒介社会学;纪录片分期;纪录片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的山东高校影视教育改革”(课题编号:YJ201811107);2019年度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融媒体时代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19SDJ046)的阶段性成果。
媒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顺应人类社会需求及生活方式的变革而变革的,媒介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人類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介传播内容,其形式与内容的变迁都与人类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在社会各方面因素的交织影响下,纪录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纪录片也以其独特的意识文化形态反作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纪录片的影响因素
(一)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影响纪录片主题及内容的把握,并通过纪录片形成话语影响舆论秩序。依据福柯提出的媒介与规训的关系,媒介往往通过传播特定立场的话语,建构虚拟的真实而运作,媒介再现特殊观念和意向,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因此,媒介被认为是能够施展话语或意识形态的力量,受众依据媒介所传递的“真相”对世界发生的时间进行判断,媒介也协助人们建立关于世界的常识,同时也协助建构人们的认同和趣味。①而纪录片作为一种特定的媒介,正是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话语的表现形态。政治话语以记录事实的姿态呈现在受众面前,以真实的话语形态增强媒介的说服性,从而起到维护政治秩序、巩固国家政治稳定的目的。
在我国,政治运动及文化政策也对纪录片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纪录片出现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纪录片政治宣传目的极强;改革开放以后,纪录片创作题材开始有所开拓,但纪录片的创作依然是在我国文化政策的指导下进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文化政策开始在纪录片创作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加大对重点选题作品的扶持力度,这对纪录片的创作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使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类纪录片的数量大幅增多,而创作者们也开始更为深入地创作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并更为积极投身于探索讲好中国故事方法中。
(二)文化因素
一个地域的文化因素可以影响到纪录片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文化因素对纪录片最为直接的影响体现在纪录片题材内容的表现上,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广泛的题材范围,同时也深化了纪录片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根植入每一位中国纪录片创作者的灵魂中,深入到其创作的每一部纪录片中,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理念注重对“人”的关注,反映到中国纪录片创作领域就表现为对人文类纪录片创作的偏好以及对我国各类纪录片中“人”的真善美的真实记录。
而在形式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纪录片往往节奏缓慢、叙事故事线直观明确。像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一集,按照肉类、谷物、山珍、水产类食材四条主线讲述在中国土地上传统的中国人制作食物的方法,并采用了对比蒙太奇手法同西方同类食材的制作方法进行比照,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对人类生活的不同影响。
(三)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作为纪录片创作的物质保证,促使纪录片创作产业化,改变了纪录片的目的结构,刺激了纪录片生产规模,但同时也促使纪录片创作机构优胜劣汰。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其创作与发行必然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相比其他文化产品,一部纪录片的投入较大,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拍摄,随着中国市场化的不断发展,纪录片的创作也市场化,政府的财政支持逐步缩减,纪录片创作资金的筹集逐渐多元化、自筹化,因此,资金因素也成为影响甚至决定纪录片能否完成制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创作者在追求一部纪录片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更多地考虑其可获得的经济效益。《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6.02亿元,同比增长16.4%;生产总值为64.45亿元,同比增长近7%。同时,从纪录片研究报告课题组十年统计中可以看到,中国纪录片年生产投入和生产总值均逐年增长,产业规模十年间增长了12倍。其中,民营公司2018年投入累计超8亿元,同比增长10.59%。央视播出量和首播节目量均相对稳定,地方台减少相对明显。这些数据体现了经济因素不仅影响到我国纪录片生产的整体规模,也影响到纪录片创作机构的结构,使更多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主流媒体与市场主体成为纪录片生产的主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记录此质量的进步。
(四)技术因素
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也拓展了纪录片记录的范围,从最开始的固定机位、固定长镜头的记录,到超广角镜头及航拍技术的运用,使纪录片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我们所在的星球波澜壮阔的地理环境;而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纪录片也向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纪录片一方面在展现着我们大好河山的波澜壮阔,一方面又深入到物质内部,去探索物质更为细致的变化。特别是在2018年热播的《风味人间》中,纪录片多次通过显微摄影记录食物内部结构的变化来阐释食物味道变化的科学道理。
除此之外,媒介形式的变更。也改变了纪录片原来的面貌,变换了纪录片的承载平台,丰富了人们的观看渠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2018年度电视台纪录片年度总投入22.02亿元,同比增长4.2%,但在行业总投入的占比不到一半(48%),这是10年来占比首次降至50%以下。新媒体总投与约11亿元,同比增长83%,占比24%,产值占比19%,痘疮历史新高。②由此我们发现,技术的进步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及镜头形式,还改变了纪录片的创作规模,在此背景下,纪录片的形式也日益新媒体化,微型纪录片、IP系列纪录片应运而生。
二、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的纪录片分期
(一)1958-1977年,政治化纪录片时期
这一阶段从1958年6月我国首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开始。而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纪录片为1966年播出的《收租院》,它在6分钟的时间内充分展现了新社会劳动人民同旧社会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具有浓厚政治色彩。
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国民经济初步发展相对落后。人们更多地是关注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因此,在纪录片领域,人们更多关注的也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各类政治事件及活动,其选题与内容主要是选择那个时代具有群体代表性的普通人民的革命生活,宣传色彩和政治色彩浓厚。这一阶段的纪录片采用胶片拍摄,画面内容单一,因此,也有学者称之为初期探索阶段。
纪录片的作用也是更倾向于政治宣传的目的,起到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宣扬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作用。
(二)1978-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下宏大地理文化题材纪录片时期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带来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春天,使其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在这一时期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议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精神,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纪录片的题材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许多宏大地理题材的系列纪录片,这类纪录片重视对我国壮美的河山进行展现,大远景镜头运用较多,解说词文学性较强,且在整个纪录片创作中占有较高的地位,而且中外合拍的制作方式开始出现。
这一阶段的纪录片最具代表性的有《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望长城》,三部典型纪录片都是以我国的大好河山为表现对象,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富强及美好生活的一种期望。
(三)1993-2011年:信息化语境下平民化纪录片时期
20世纪90年代是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开始普及并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反映到纪录片领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重心从之前的宏大地理题材转为平民化的视角,纪录片开始在创作中关注典型“人”的展现,特别是选择典型环境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个人为重点记录对象,侧重对个人生活面貌及内心诉求及思想的展现。而在形式方面,纪录片同期声运用增多,纪实性得到重视,叙事结构也更为多元化。
这一阶段比较典型的纪录片有《幼儿园》《沙与海》《最后的山神》等,这几部纪录片都选择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环境,三部纪录片分别以幼儿园幼儿、沙化土地区域生活的典型农民、大兴安岭深林中游牧民族鄂伦春人中的典型牧民为表现对象,着重纪录了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这样的话语结构。
(四)2012-2018年: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众化民俗题材纪录片时期
在这一阶段,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越发丰富,新媒体逐渐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人们对影视节目的需求空前提高,纪录片创作的题材选择也逐渐脱离了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范畴,而是开始选择更为广泛的涉及到更大群体的大众化的民俗题材为记录对象,以更为轻松娱乐的口吻向大众展示中国的文化,文化成为这一阶段纪录片主题的重心。在形式方面,这一阶段的纪录片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伴随新媒体的盛行,微型系列纪录片开始得到人们的青睐,并呈现出成系列的季播规模;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及技术手段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平行蒙太奇、碎片式剪辑手法及显微摄影的运用都使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呈现出新的面貌。
(五)2018年至今:新时代政治语境下的全息化纪录片时期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如此的境遇之下,国家高度重视主流媒体在新时代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结合2018年年初第十二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提出的“四全媒体”,我国纪录片的创作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纪录片创作新阶段,我国纪录片创作将在秉持“内容为王”理念的同时,将讲好中国故事与新媒体境遇下的“5G+4K+AI”新技术相结合,强化受众意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开拓UGC内容,丰富纪实片形式与播放渠道,使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的4D维度中发挥全效功能。
三、小结
纪录片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其发展历程必然受到社会各个因素的影响。同时,纪录片又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社会的种种因素。反映到政治上,纪录片可以发挥政治宣传的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其视听语言与话语结构塑造国家形象;而反映到经济领域,纪录片的创作与发行,带动了IP纪录片相关产业的发展,纪录片制作方及各种媒体播放平台的互动促进了媒体生态的循环流动,促进了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文化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讲中国本土真实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纪录片创作手法及叙事结构等创作方法的提升不仅促进了我国广电领域专业水平的提高,也为相关学术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题材,促进了我国纪录片学术研究热潮的出现。
注释:
①https://chuansongme.com/n/2627158552016
②张同道、胡智锋.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M】
③任远.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和成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4):16-20.
参考文献:
[1]史安斌,张耀钟.“四全+4D”: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实践的创新进路[J].电视研究,2019(7):12-16.
[2]邵培仁,展宁.探索文明的进路——西方媒介社会学的历史、现状与趋势[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5):57-71.
作者简介:张驰(1988-),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