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生活音乐形态引用

2020-03-25胡睿君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活环境节奏历史

【摘要】笔者2019年初至台湾交流学习半年,发现邵族杵歌与云南景颇族舂米歌曲调有较多相似之处。舂米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经资料调查,两个少数民族生活区域、环境、方式等方面基本相似,笔者大胆提出设想,是否相似的生活环境会使音乐中元素更为贴近?两者之间是否互有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杵歌与舂米调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生活环境、音乐结构、舂米调的历史发展来源与联系三个方面对比进行阐述。

【关键词】景颇族;台湾邵族;舂米;生活环境;节奏;历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生活习性比对

二者生活环境较为相似。邵族主要居住在日月潭畔日月村和水里乡顶村的大平林,海拔在1000米左右,被森林和山包围。日月潭风景优美,水田肥美,这是邵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地理条件;景颇族则生活在南部的山区之中,虽是山区,却不缺水源,景颇族一般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间的小平地。邵族与景颇族都有超自然信仰,其中邵族为祖灵信仰,景颇族为传统宗教信仰。[1]

耕作结构相对相同。邵族主要以农耕、渔猎和采集为生。虽然邵族渔猎产业发达,但农耕却比渔猎更为重要。邵族每年均有播种祭,谷物类农作物以粟和水稻为主。播种祭原本名称为mulalupiskanar,其含义为小米播种(即粟),后引进旱稻所以改名为mulalu pispazaj,含义为播种旱稻;传统邵族固有生计形态以水田地和山田烧垦耕种为主,耕作土地环绕水沙以及水岸四周。景颇族则以农耕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旱谷、玉米、小麦、粟米。对于土地的耕作方式,同样有水田、旱地两种耕作类型。正因为有相似的生活环境、耕作方式和农业作物,从而产生相同农产品加工方式——舂米。又因民族特性不同、传统风俗不同,以杵臼为原型工具的舂米活动,结合不同民族内涵与习惯,演化为不同的民族风情,最终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呈现。邵族有杵音、杵歌和杵舞。景颇族则是舂米调和舂米号子等。

二、音乐本体对比

(一)音高

邵族杵音是杵乐的基础。杵音只有节奏没有旋律,杵乐是邵族人根据不同粗细木桩击打在石板上的声音总结出韵律,同时结合杵音,最终形成杵歌。杵歌旋律行进均以环绕方式进行。一般邵族舂米时同一个石板上有多人进行,由此音符与舂米调对比相对密集。旋律链接主要以二度、三度为主,跳进较少,歌词大多是成句的连贯内容。

景颇族舂米调在旋律方面要相对丰富。相比杵歌,舂米调四度与五度跳进更为常见。在歌词中,舂米调衬词较多。其旋律跳进较多与其劳作方式有关,景颇族舂米以木槌通过杠杆或者人力击打木桶,劳作时人数相对较少,且杠杆下落时间要比邵族人力直接上下木杆时间长。由此,景颇族旋律音符不甚密集,且旋律走向环绕方式较少,大多以波浪式前进。[2]

杵歌与舂米调音域较窄,音程跨度较小,旋律大多以二度、三度和上下行四度构成,六度及以上跳进基本不会出现,旋律乐音以五声音阶构成。这样相似的旋律构成是实用工具类同所导致。

(二)节奏

邵族的杵音只有节奏没有音高。节奏大多以简单的八分音符、长音和空拍构成,而八分音符在正拍与弱拍均有出现。从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舂米活动大多是以多人劳作的方式组成,每个人所形成的节奏型则较为简单,将每个单人节奏结合,节奏型则相对密集(谱例2-4)。

景颇族舂米号子节奏增加了切分音,附点音符。长音较邵族杵歌减少很多,大多短小精悍。音符出现大多在正拍上,弱起节奏出现的情况极少。衬词在节奏型中出现,不是外加助词或不占节拍,这是景颇族舂米调与舂米号子相比于杵歌最大的差别与特点。

三、舂米调的历史发展来源与联系

(一)大陆水稻栽培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品种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国家,自新石器时代至今,野生稻驯化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先民大多都有相对稳定的居所并从事农耕生活。中国水稻原产南方,水稻一直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主要粮食。中国稻作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1988年湖南灃县彭头山稻作遗址,距今9100年;江西万年仙人洞稻作遗址,距今有12000年之久。这都是极其原始的稻作证据。而中国史前时代的稻谷遗存,据统计有100多处,数量之多、年代之久远,居世界之首。水稻的最早种植是“火耕水耨”。东汉时期水稻技术在南方已出現比较进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术。唐代以后因为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水稻种植的劳动效率和耕田质量,在借鉴北方旱地耕作的技术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以耕作水稻的农耕方式。在南宋时期水稻种植技术更臻完善。

由此我们可知,我国是最早有舂米历史的国家,正因为有了稻作,才能有加工工具。艺术来源于生活,舂米调则来源于舂米过程。

(二)舂米物质背景

舂米调和舂米过程密不可分,而舂米方法却有不同。中国早期的舂米工具和方式有很多,核心内容就是将丰收的谷子去壳的过程,舂出的壳便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即是白米。舂米与碾米性质相同,但出现时间和农作数量差别较大。舂米一般在十斤左右,而碾米一般可碾一百二三十斤谷物。以下是先人常用的几种舂米方式:

石臼。石臼是放大版杵臼工具,杵子也不再是小型木制品,而是由石头制成。石杵由两部分组成,半球形蘑菇状的头部与手握粗的木杆拼接而成。石臼在稻米中大多应用于应急稻米或者制作酱料。石臼单次可加工米数量很少,效率较低,并且非常费力,因此,石臼用于大量稻米捣米的情况较少。

舂米。舂米的方式较多,常见有两种,均是以杵臼为原型。一种是在巨大的坚石中间慢慢凿成洞,变成臼,形似巨大的酒蛊,再用木杵捣米。大多这样的巨型“酒蛊”身子都埋在地下,只有臼口露出在外;第二种较为省力,利用杠杆原理,给木杵加上杠杆,一端杵米,一端用脚踏动木杵,从而使舂米活动进行。《诗·大稚·生民》中曾经提到:“或舂或榆,或簸或蹂。”可见舂米历史悠久。

石碾。石碾是由碾槽、碾磙和碾架三部分组成。石碾与石磨较为相似(石磨大多加工面粉等较为细致的食品内容,碾米利用较少)。碾台呈圆形,一般直径在两米以上,由弧形石槽连接而成,碾磙是打磨成圆柱车轮状的坚石,碾磙依靠碾架固定,碾架是用粗壮的直木或铁棒从碾磙中心穿过,两端加上木架,从而使碾磙能够在碾盤上运行。碾磙重量巨大且笨重,大多靠牛或毛驴来拉动,如果是人力,也至少需要两人,一人拉,一人推。将谷物平铺在碾台上,绑上牛或毛驴,就可以开始碾米了。石碾这种大型工具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大多为共用。因石碾数量较少,每每丰收季节,均需要提前“抢占”石碾,才可以进行粮食打磨。石碾是20世纪70年代前分离谷物的重要农作工具。70年代后,很多新型机械被研发使用,这些古老的捣米工具逐渐淘汰。

台湾邵族的舂米方式是石臼改良,容纳粮食更多,也有很多人劳作,就这样形成了高高低低的音符。景颇族的舂米方式则是上文中所提到的第二种,用脚力踏动木杵,从而形成了既相似又不同的舂米音高和曲调。

(三)水稻栽培历史与工具

目前已经发现许多史前稻作的痕迹。经鉴定分析,考古学家对于史前稻种来源颇具分歧,主要传入途径有三个方面:一是由大陆东南地区传入;二是野生稻——鬼稻驯化而来;三是由爪哇一带传入。详细来说,便是起自原住民利用火耕烧山开田,待地力耗弱再换其他土地栽种,栽种品种是从印尼或者菲律宾引进的爪哇稻;到了明朝末期,大陆东南汉人移民台湾,将中国的水稻品种以及犁、风鼓、杵臼等农作工具一并引入,才有了较具规模的水稻种植。台湾水稻较具规模的栽培也就是由此开始的。

四、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发现邵族杵歌与景颇族舂米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生活环境角度来说,两个民族生活在同样依山傍水、以山区为主的居住地,农耕、狩猎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两个民族都以谷物类粮食作为主要食物,农耕作为主要耕作方式。这是两族音乐元素相似的基石。[3]

从音乐本体角度来说,邵族舂米时常在屋内挖一洞穴,穴底放一石板,几名妇女环立四周,用长短粗细不同的木杵舂米。木杵撞击石板,发出类似罄的音响,从而演变为杵歌;景颇族则是用木杵对应木桶,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舂米,从而产生舂米调。邵族舂米方式与景颇族舂米方式在传统舂米形式中都是极为常见的。这是他们音乐元素接近的重要因素之一。二者音乐本体的形成均是以节奏开始,在撞击声音中总结出韵律,辅以他们特有的民族歌唱与风格,形成了既相似又有不同的舂米歌曲。无论是杵歌还是舂米调,他们节奏型使用与旋律构成较为相似,两者所用的音阶均为五声音阶且音域较窄,在两个八度以内均可完成,旋律走向关系同样没有六度及以上大跳音程。这样的音乐本体构成便于劳作时歌唱、传播和保留。

从历史角度来说,农耕是两个民族生活的基础。正是因为水稻与粟栽培和耕种方式的流传与进步,使两个民族有非常相似的耕作方式。邵族是最早接触汉人的原住民族群,在明朝末期,大陆农耕技术及农耕工具进入台湾,这样的技术和工具对当地民族在种植方面有了深刻的影响——种植技术的革新;邵族人水田耕作方式是由大陆人入垦水沙连地区而习得的技术。他们会找临近水源的地方先行开垦,以水牛拖着犁耙把整地耕田,再引入山中溪水、泉水至田里灌溉,雨季来临可以种稻,旱季则改为种植花生或者其他。水稻每年12月份播种,1月份插秧,6月份收成。这些与景颇族乃至汉族都是同样的耕作方式。由此,在大历史环境的影响下,相似的生活环境、相似的劳作方式,同样也使他们的舂米音乐元素更为相近。

参考文献:

[1]鲁林.云南汉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J].当代音乐,2017(15).

[2]李毓辉.纳西族打跳音乐现状探析[J].当代音乐,2017(6).

[3]彭黄,王美佳.论哈尼族婚俗音乐的生存价值与美学价值[J].当代音乐,2018(7).

[4]赵毅.浅谈少数民族的民歌文化[J].当代音乐,2017(11).

作者简介:胡睿君(1994-),女,汉族,山西省太原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民族器乐演奏。

猜你喜欢

生活环境节奏历史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轻快漫舞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新历史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