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0年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地理试题统计评析相炜
2020-03-25
摘 要:山东省2020年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的地理试题,与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测试地理试题相比,在考试形式、题型结构、考点分布、核心素养、图表、热点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文章对其共性、差异进行解读,总结其命题特点,提出今后备考的宏观方向和具体策略等。
关键词:对比统计;试题解读;备考策略
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组织了2020年夏季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等级考”)的模拟考试。此次等级考的地理模拟卷(以下简称“模拟卷”),对今后的地理等级考备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模拟卷与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测试(以下简称“Ⅰ卷”)地理试题的对比,统计分析了其考试形式、题型结构、考点分布、核心素养、图表和热点问题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总结提炼出了其命题的特点、趋向,提出了下一步教学、备考的建议,力图为今后等级考形势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对比统计,变化分析
1.考试形式和题型结构的对比
与Ⅰ卷相比,模拟卷试题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统计如表1所示。
2.考点统计对比分析
(1)考点分值对比统计如图1、2所示。
(2)考点对比统计如表2所示。
(3)解读分析。①共性:均采用单选题+论析题的方式,单选题沿用一拖二或一拖三的形式,题量及分值比例变化不大。地球运动部分内容均没有考查,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水体运动、产业活动、区域经济发展均是重要考点。②差异:模拟卷试题题量大,选择题单题分值低,整体来看试题难度低,知识覆盖度广。与Ⅰ卷相比,新增内容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自然地理部分除地球运动外,其他内容大都有所涉及,尤其突出了对地图部分内容的考查,如第6题的等值线图判读和第18(1)题的画图;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关注了新课标选择性必修2“2.9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和选择性必修3“3.3 说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两个内容要求。
3.核心素养考查的对比分析
(1)Ⅰ卷和模拟卷核心素养考查对比统计见表3。
(2)解读分析。①共性: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均贯穿于两套试题中,区域认知为基础(区域的背景性特征始终是分析作答的关键),要素综合是主流,区域的人地协调(发展)是核心。②差异:在区域认知方面,模拟卷更加全面,除区域特征认知外,区域间的差异、联系考查较多;在综合思维方面,模拟卷题量大,分值低,作答的要点少,对综合性要求低,但更注重综合要素的精准性。在人地协调观方面,模拟卷对区域未来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规模、方向)考查较多。在地理实践力方面发展差异最大,模拟卷题量大,考查更充分,对基本的地理技能更重视,如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基于柱状图判读基础上折线图的绘制等;对野外自然地理观察(山谷风观测)、地理研究性学习(秦巴山区垂直带)、人文地理考察(区域特色农业)等更是直接入题。
4.图表类型对比分析
(1)Ⅰ卷与模拟卷图表类型及数量对比统计见表4。
(2)解读分析。①共性:均重视区域图、经纬网图的考查;均未涉及剖面图的考查;无图题均有两组(道),模拟卷为两组选择题,Ⅰ卷为一组选择题、一道选修题。②差异:模拟卷更侧重对中国区域的考查;模拟卷图表数量明显多于Ⅰ卷;模拟卷对等值线图的考查更多,对景观图、示意图和表格的考查也有体现。
5.热点问题对比分析
(1)Ⅰ卷与模拟卷热点问题考查对比统计见表5。
(2)解读分析。①共性:均以隐性考查为主,往往借热点问题涉及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创设真实的试题情境;命题视角和考查角度均注重凸顯对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②差异:两卷对热点问题的考查特点差异小。
二、命题趋向,深入评析
1.体现高考属性,彰显双重功能
高考兼具导向教学和选拔人才的属性,这表明高考同时具有服务社会和国家育人需要的双重功能。长期以来,高考服务社会的功能受重视的程度远高于育人功能,新高考在寻求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协调平衡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育人功能的理性回归。如模拟卷第16(2)题,考查了“国内粮油企业建厂的有利条件”,第16(3)题,考查了“小麦种植对哈萨克斯坦经济的积极意义”,通过中哈的互利共赢,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如何扬长避(补)短,相互协作,促进区域合作发展,进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观。第18题,通过绘制高昌区绿洲面积变化的折线图,引导学生关注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2.稳中蕴含新意,兼顾合格考内容
从命题特点看,模拟卷的命题形式并没有出现不定项选择题,仍然延续了以往全国卷的风格,这有助于高考的平稳过渡,但问题的设置又有所创新,呈现出由纵向深挖向横向迁移转变的趋势。如16(1)题,考查小麦种植(农业区位),第16(2)题,考查面粉加工厂的选址(工业区位),第16(3)题,考查小麦种植的意义(经济发展)。第19(1)题,考查砂砾的主要来源(外力作用),第19(2)题,考查农业覆盖的优点(农业区位),第19(3)题,考查撂荒区的农业发展(粮食问题)。同一题组各设问之间关联性不强,没有明显的“深挖掘、纵延伸”的特点。
模拟卷除了考查等级考要求的选择性必修内容外,还兼顾了合格考的地理1、2的内容。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必修部分内容占了49分(地理1占12分,地理2占37分),选择性必修部分占了51分(选择性必修1占15分,选择性必修2占24分,选择性必修3占12分)。
3. 精选真实情景,落实五育并举
模拟卷试题延续了Ⅰ卷注重真实情景选取的特点,注重学生审美素养、劳动观念等五育的落实,重视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关注全面发展。如第1~3题,选取真实存在的有“茶中爱马仕”之称的TWG Tea品牌茶叶为背景,通过“品尝”不同口味的茶品、感受顶尖制茶大师手工调配的“功夫茶”之美,以美育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第17题,选取“水环境影响大理古都的选址、布局”这一真实情境,与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测试第37题“浙江滑雪场建设”较为相似,引导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和认识问题,综合考查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9题,以中卫沙坡头的研学活动、实地观察为背景,设计了推测砂田所用砂砾的来源、简述砂砾覆盖的优点、为砂田撂荒区农业发展提合理化建议三个问题,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既体现对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又引导考生尊重劳动精神、树立劳动观念,讴歌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劳动智慧。
4.新内容考查多,新理念体现足
2020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是第一届使用老教材新课标的考生,虽然用的是老教材,但考的是新课标。新课标如何在等级考命题中体现、贯彻,本次模拟考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方向。
(1)对新课标中的新内容考查多。新课标的制定,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了社会经济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新时代建设新成就等内容。这些内容,必将是今后等级考命题的重点,模拟卷中对此已经有充分考查。如第1~3题,考查了地理1中的服务业区位;第4、5题,考查了河道污染治理的新举措;第10、11题,考查了我国人口增长出现的新问题;第16题,考查了选择性必修2中“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第18(3)题,考查了选择性必修2中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第19题,考查了选择性必修3中区域农业发展的新路径、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等。
(2)新课标的新理念体现明显。试题从选材到设问,紧扣新课标理念。如对基本图表判读、绘制能力的考查,对人地协调观的渗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地方、国家和全球性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考查等。
5.核心素养细化,基本素养落地
原来的文综卷三科合考,具体到每科,题量偏少,对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地理实践考查等无法兼顾。等级考试题单科命制,题量大,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更趋全面、深入。如区域认知中对区域间的差异、联系,考查更加全面;综合思维中的要素综合,Ⅰ卷合计共有8道小题考查,模拟卷有15道小题考查,增长近倍;对人地协调观的考查,多以综合题的形式进行,与Ⅰ卷以选择题考查为主相比,更加深入,更有利于素养的落地。
6.命题手法稳重,选材面广景新
(1)选材角度宽广,重对特殊区域特色地理事物的考查。试题对古(古“南诏国”)、今、中、外(新加坡、哈萨克斯坦)各类材料均有涉及。尤其是区域中的特色事物,如新加坡的高端服务业,广州的河涌,秦—巴山区复杂多样的植被,哈萨克斯坦的原生态小麦,洱海湖畔的大厘城,新疆高昌区的绿洲农业,宁夏中卫的砂田农业等。这些特殊区域的特色地理事物,是区域各种矛盾的交织体,是区域各种地理问题的集中点,便于深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同一个优秀的编剧,善于设置矛盾冲突,使得剧本精彩纷呈。
(2)人文地理情景新颖,自然地理学术味适中。试卷考查的所有人文地理试题,均选取学生陌生新颖的情景,如哈萨克斯坦的小麦生产、古“南诏国”王都、高昌区的绿洲等,并且这些案例情景,都围绕“三生”(生活、生产、生态)进行考查。自然地理学术性、专业性弱化,学术论文性质的题目与以往全国文综卷及各地市模拟卷相比,虽有(如第4、5题,广州的河涌;第14、15题,秦岭—大巴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但题量减少,考查的偏狭程度降低,地理味更浓郁,更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3)试题材料文字量均衡适中,图表丰富,设问精当。粗略统计,选择题每组试题大约150字上下,非选择题每题大约200字上下,既能清楚地交代试题的情景,又不加重考生的阅读负担。试题的图表丰富,选择题对区域图、等值线图、各类坐标图等考查全面;非选择题多以区域搭配统计图进行考查,定性、定量分析全面。设问上,限定精准,指向精确,不设文字陷阱,干扰信息少。第19题,借鉴了以往北京卷、天津卷成熟的设问模式,每个设问前均进一步交代了考查情景,使设问不突兀,利于学生在考场的稳定发挥。
三、教学启示,备考建议
1.宏观备考,保持战略定力
从统计比较看,模拟卷在试题结构、题型、题量上虽有一定的变化和创新之处,但命题理念、风格、手法、考查意图,与以往全国课标Ⅰ卷相比,基本一致,具有浓郁的全国Ⅰ卷味。这种特征,是高考改革稳步推进的大局所决定的。以往对全国卷试题的研究,对新课程和新高考改革方向的了解和把握,所研究并制定的一些应考复习的策略,应对2020年的等级考也是成熟、有效的。在下一步复习备考时,一定不要被过多芜杂的信息干扰,不为高考的小变化而自乱阵脚,保持复习备考的战略定力,切不可一味追新,丢掉了成熟宝贵的备考经验和做法。如一轮复习必须重视基础的复习,二轮复习必须着眼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三轮复习重视临场应试能力的培养等。
2.精准选题,适应高考变化
与往年的全国卷和地方卷相比,模拟卷从题量、结构、设问等方面均呈现了全新的变化。这就要求在备考时,要在肯定以往高考试题在复习训练中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倡以模拟卷为模板,从题量、答题时间、审题能力培养、答题规范等方面进行适应性训练,同时关注新题型——画图题,关注“环境保护”新的考查方式——与生态问题等融合(可参考模拟卷第18题)。在试题的选取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从试题选取的理念看,应按照新的理念,尽量选取一些“横向迁移广,纵向挖掘浅”的题目,对一些模拟试题进行打磨,优化使用,对一些不适应新高考新形式的题型、设问等,要大胆舍弃,不盲目追求纯粹的时事热点,关注一些探究性和开放性的试题。
从试题考查内容层面看,应尽量选取一些凸显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响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相关案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当渗透相关案例,学生的视野往往取决于教师对于教材外内容或案例的补充。
在典型区域的选取上,自然地理要善于选取那些位置过渡、自然要素多变的区域,如内蒙古、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这些区域往往自然地理环境比较脆弱,容易发生各类生态环境问题,自然地理要素多变地区往往对自身及周围环境产生各种影响。人文地理要善于选取经济发展有亮点或有较大问题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澳大利亚东南部、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南美洲西部的一些国家等,或借鉴经验,或吸取教训。
3.在教材处理上,以课标为依据,科学取舍,轻重有别
2020年参加等级考的学生使用的是老教材、新课标,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内容处理,成为复习迎考的关键所在。
(1)地理2复习的强化与深化。从统计看,试题对人文地理的考查尤为关注,如新的高端服务业、新的人口形势、新的国家战略、优秀文化的传承,区域产业发展等。从区分度较大的非选择题看,基本以人文地理为主(自然地理成为人文发展的背景性内容,没有专门进行考查)。而从目前的新课标教材来看,自然地理有选择性必修1深入强化,人文地理仅有地理2,地理2在高一是合格考的难度,在高二年级没有再进行深化学习,很可能成为一碗夹生饭。这就要求,高三迎考复习时,势必要强化(增课时)、深化(深探究)对地理2人文地理的复习,补足这一缺漏。
(2)“環境保护”的弱化与分解。作为过渡阶段的产物,本届考生以“环境保护”暂时替代选择性必修3。从本次模拟卷看,环境保护的内容,没有直接或明显的考查,这种趋向符合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向。这就要求,在下一步复习备考时,要弱化“环境保护”中的专业性内容,分解相关的环境问题(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环境等),融入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去。重视将环境问题(尤其是重大环境问题及新发生的环境问题案例)作为切入点,关注其背后的人文、自然地理背景,探究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具体影响、宏观意义等。
(3)选择性必修3的分解与整合。选择性必修3新内容多,师生手里均没有新教材,复习难以落实。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在以往老课标的高考中也是重要的考查内容。备考时可以新课标为依据,将涉及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及国家安全问题等以小微专题的形式进行整合,分解到自然、人文地理中,穿插式地进行复习。
(4)新课标中新内容的及时增补。从统计看,试题对新课标中的新内容考查较多,如暗扣我国未来产业升级的高端服务业、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粮油产业,着眼区域关联的绿洲面积变化,内陆地区内流河流域的水资源协作开发,围绕安全的粮食安全、古“南诏国”的都城防卫安全,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及国际合作等。在复习备考时,要及时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以案例的形式进行探究、落实。
4.在复习理念上,围绕大概念,构建大观念,整合式复习
新课标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精选学科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这就要求,在复习时,要围绕学科大概念,构建大观念,进行整合式复习。大概念如自然地理的大气、地貌、水循环、海水性质、海水运动、土壤、植被,人文地理的人口、乡村、城镇、工业、农业、服务业、交通、国家战略等,都要以此为核心,前后联系、上下延伸。大观念如“大运动观(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的因果与过程及影响等)”“大区位观(人文事物中人口、城市、产业、交通、环境、景观的分布、变化、发展、影响、治理的区位分析观)”“大发展观(大部分地理事物的布局、发展、整治甚至其相互作用,都可从社会、经济、生态等角度分析)”“大整体观(不仅自然要素,区域内的人文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组成一个整体的,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开发观(资源、生态、环境等大部分问题,实质是开发问题,或开发不足、或开发过度)”,从宏观上整理、整合、提升分析地理问题的思想,用宏观观念整合碎片化的地理知识,提升高三整体备考应考能力。
5.在备考训练上,拓广度、降深度、提精度、抓规范
等级考的题量多,考查的内容多,覆盖的知识面更广,在复习上就要拓展知识的广度,尤其要多关注新形势、新技术、新热点等。难度较低,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对案例的探究,不要面面俱到,应重视典型问题,狠抓事物的主要矛盾,不过分深究边缘性因素。分值降低,对作答的全面性要求降低,但为了增加区分度,使得评分标准更为严苛,对作答的精度要求会更高。如第16(1)题,对哈萨克斯坦小麦品质高原因的分析,需要抓住两点,特别是“原生态、不使用化肥农药”,必须精确答出,否则不得分。所以,在日常训练时,可适当降低全面性要求,提升抓关键性因素的精准力。另外,根据模拟考后对高三考生的调研,因本次模拟考试时间安排较早,高三尚处于以抓基础为主的一轮复习下半程,应试答题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非选择题答题缺少思路,作答不规范等,应以本次模拟考试为契机,加强考试答题思路、规范的训练,提升应试能力。
本文作者:唐永强,刘树材/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76700);陈延松/山东省临沭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276700);相炜/山东省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27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