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继续教育怎样在教育扶贫中精准发力

2020-03-25张伟平李期

成人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育发展精准扶贫

张伟平 李期

【摘 要】随着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农村贫困地区高等继续教育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突破口。高等继续教育的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精准扶贫高度契合,息息相关。高等继续教育需在创新培训内容、提供有效保障、加强顶层设计等方面下足功夫,充分发挥作用,以“精准技能培训”助推“精准扶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等继续教育;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20)03-0077-05

【作者简介】张伟平(1989—),男,安徽安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教育政策、思想政治教育;李期(1962—),女,陕西米脂人,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继续教育、劳动就业培训。

我国的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成效之好,前所未有。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 239万人。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 899万人减少至1 660万人,累计减少8 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

[1]尽管如此,1 660万人口,脱贫任务依然艰巨。教育扶贫所要攻克的,是扶“智”和扶“志”这两大堡垒。看似容易,实则很难。文化知识的贫乏与劳动技能的欠缺,是致贫的重要根源。它不只影响当下,更影响长远。因此,怎样为贫困地区劳动者提供有效的赋能培训教育,既是贫困地区现实之需,也是高等继续教育服务脱贫的精准发力点。

一、高等继续教育参与扶贫是义务也是责任

高校自身的功能定位、特殊优势和发展需要决定了其在精准扶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服务农村,开展精准扶贫既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直接延伸和拓展,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高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

1.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

脱贫攻坚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国家战略,目标明确,任务艰巨。党中央做了顶层设计,政府出台了系列文件,其中《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要求,科研单位和高校要积极参与扶贫,承担定点扶贫任务,进一步深入推进可持续精准扶贫。2013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 《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和科研单位要发挥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扶贫需要,积极主动组织实施教育扶贫,发挥专业特长,做好定点扶贫工作,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3]因此,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是落实党和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

2.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

高等继续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使受教育者通过继续参加教育学习,丰富文化知识,提升素养与专业技术水平,进而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功效与能力。开展精准扶贫是国家重大战略,在此背景下,推动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

高校办学与服务社会联系密切,服务社会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

一方面高校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优势明显,可以促进地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此外,高校通过服务社会审视自身发展,及时调整办学定位。

另一方面,服务社会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地方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二者紧密相连,并且二者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互利双赢。

另外,高等继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农民参与竞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3. 贫困地区民众脱贫愿望驱使

教育的普及使得农村贫困地区受教育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是差强人意。

首先,贫困人口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学习,并“学以致用”,早日脱贫致富,符合现实需要。此外,高等继续教育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此,对于农民个人发展、家庭以及农村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有调查数据显示,仅以农村女性为例,就有87.2%的农村妇女愿意接受相关技能培训,以改善贫困状态,意愿十分强烈。[4]

其次,高校在科技、人才、信息、专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恰好这正是当前贫困地区既急需又缺乏的。农村贫困地区高等继续教育的开展并非空穴来风,一时兴起,而是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的。

二、高等继续教育在开展精准扶贫中凸显特殊优势

高等继续教育参与精准扶贫,不是简单的物质馈送,而是通過扶贫,积累科研与教学素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实现服务地方与高校发展的双赢。高等继续教育机构是扶贫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主动在最后阶段担起应有的责任。高等继续教育参与扶贫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主要途径还是培训。而开展技能培训,是高校继续教育的长项,却恰恰是贫困地区民众最需要补上的短板。

1. 提供智力支持

首先,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人才资源,高校开展高等继续教育,结合贫困地区现状,对贫困地区人员开展教育技能培训,培养新时期综合素质高、技能强的农民,缩小教育水平差距,增强抵御贫困风险的能力,为教育脱贫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高校通过选派技术人员、专职干部定点驻扎的方式,向贫困地区输送人才和技术力量,传授技术知识,提供技术支撑。

最后,高等院校通过选派支教团,推动技术传播,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强化教育扶贫功能并发挥作用。[5]

2. 发挥科技优势

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巨大优势,高校科技工作者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高生产力,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首先,高校发挥专业学科特点,结合地方优势与不足,找准病因。

其次,采取与当地政府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的方式,探索建立科技扶贫试点基地,培育地方优势产业,开展广泛宣传,推广成熟技术,形成养殖和种植、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例如延安大学在宜川县精准扶贫定点帮扶中,选派36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专家培训小组和大学生电商团队,为群众提供食用菌栽培、烤烟种植、土壤改良、科学施肥等技术指导,帮助销售苹果、花椒等农产品,为宜川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输入新鲜血液。

3. 传播优质文化与信息

有些贫困地区虽然贫困程度高,但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高校具有文化传承功能,有责任和义务传播先进优秀文化,从思想根源上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自信,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首先,高等继续教育宣讲党和国家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农村农业等方面的理论和政策,能够帮助贫困地区农民了解熟悉扶贫政策,增强政策理解和认同。

其次,艺术类专业、图书馆系列、农业学科等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传播优质文化,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养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帮助贫困人口转变固有观念,提高自我认知,培育内生动力,提升脱贫致富的信心。

最后,高等继续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利用云技术、信息技术充分收集与种植、养殖等方面有关的信息,并将市场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贫困农民,根据市场情况,提供信息支持,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信息保障,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满足其“信息饥渴”。

三、高等继续教育参与扶贫遇到的主要问题

1. 缺乏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不足

教育扶贫是系统工程,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又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共同支持,更需要部门之间通力配合。当前,教育扶贫缺乏系统性,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的进程与效果。[6]

首先,教育扶贫理念不系统,忽视了教育减贫的内在价值,注重短期效应,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政绩需要,短期式、形式化的教育扶贫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教育扶贫的实效性,影响脱贫攻坚进度。

其次,开展精准扶贫,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相关培训机构、高校踊跃参与,各自想尽办法,逼出成效,然而,扶贫过程中部门参与较多,部门之间权责不明,互不搭界,推诿扯皮时常发生,严重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谋划,管理越界、错位乱象频发。

此外,高等继续教育扶贫与政府主导的扶贫尽管目的一致,但是管理手段、职能等方面还是存在差异,需要系统谋划,避免工作交叉重复,需要寻求有效的合作互补方式,切实提高教育精準扶贫效果。

2. 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首先,农村贫困人口文化知识比较缺乏,尽管他们对教育的认同感在提升,但是农村贫困人口参与高等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一直不温不火,比较缺乏。究其原因,“工学矛盾”首当其冲,农民大多无暇顾及培训,即便在农闲时节,休闲活动主要是打牌、聊天,对参与高等继续教育认识不足,对关于农业的政策、农村农民的发展趋势的信息获取较少。

其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老人和妇女留守居多,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收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明显不强。

再次,大学生就业难,农民们认为读书无用,更有甚者他们认为参与高等继续教育费时费力、见效慢、形式化,简直就是“劳民伤财”。

此外,以往农村继续教育的开展,针对性不强,需求导向不明显,实效性弱,不受农民“待见”,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不足。贫困人口的参与度成为影响高等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

3. 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针对性不强

需要什么,培训什么,是贫困劳动力参加高等继续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高等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贫困农民的需求难以有效衔接,突出表现为实用性差、针对性不强。农民希望培训短平快,现学现用,立竿见影。目前,高等继续教育开展教育技能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培训内容与实践脱节,难以俘获人心,贫困人口培训需要得不到切实满足,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必然递减。与此同时,所采用的教育培训的方法也不尽合理。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不同,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有所差别,培训方法一刀切,区别性、导向性不明显,没有分对象、分阶段、分目标地进行培训指导,致使高等继续教育培训预期目标与效果不尽如人意。差异化、订单式、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与方式将是做好高等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

4. 高教资源供求失衡现象突出

农村高等继续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高校、受众群体三者共同形成合力,才能收到切实的成效。然而,目前农村高教资源供求失衡现象较为突出,短时难以缓解。高等继续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7]具体表现为:其一,农民生产生活与再教育之间的工学矛盾突出;其二,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取舍艰难;其三,农村高等继续教育模式固定,培训针对性不强,供给总量不足,难以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当然,高校在农村贫困人口中开展高等继续教育的热情有余,探索不足,高校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可行性摸索,探索新模式、新路子,解决农村高等继续教育供求平衡问题。

四、以“精准培训”助推“精准扶贫”

高校做好精准扶贫,尤其要在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等方面做好文章,重点要在技能培训上下足功夫,找准需求,补足短板,基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着重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高等继续教育推进教育扶贫合力

高校做好教育扶贫、精准培训等工作,政治站位要高,应立足于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各参与部门要通力配合,加强沟通协调,合理调配各方资源;办法措施要跟上,符合扶贫地区实际,确保扶贫实效。具体而言:

第一,扶贫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地方政府与扶贫高校应建立扶贫联动机制,保证高校帮扶措施与政府政策合理结合,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变“分散参与”为“集中发力”,发挥高校整体参与扶贫的合力作用,推动扶贫工作多元化、高效化开展。

第二,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高校在扶贫工作中的各自职责。比如,政府民政局、扶贫办做好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工作,高校扶贫办法、措施同步跟进,开展高等继续教育,实施文化下乡,丰富贫困户精神文化生活,做好贫困劳动力教育技能培训,提高技能水平。

第三,建立和完善扶贫绩效考核和监督工作。坚决避免扶贫考核形式化、短期化,这是中央要求,也是地方期待,更是民心期望。对于地方政府各部门、高等院校开展扶贫工作要统一明确考核标准,创新监督机制,提高扶贫的考核监督效力,从而形成高等继续教育推进教育扶贫的强大合力。

2. 全方位保障农村贫困地区高等继续教育有效供给

农村高等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问题突出,具体表现在需求空间大,供给长期短缺,二者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严重影响农村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与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效果,加快农村高等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高等继续教育精准有效供给,迫在眉睫。

首先,农村高等继续教育的供给端要转变传统认知,在精准扶贫战略大背景下,重新定义农村高等继续教育的优先目标、使命和愿景。

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做到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农村高等继续教育需瞄准需求群体,充分考虑需求差异性与供给的有效性,注重培训内容的短期性与长期性的兼容,强调培训方式的理论性与实用性的有效衔接,明确实用为先、技能为主的客观需求。

再次,农村贫困地区高等继续教育既要提升农民素质又要注重技能掌握,结合当地产业与经济发展情况,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向,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明确高等继续教育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夯实各部门责任,完善准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非政府组织、地方高校等社会资源多方参与农村高等继续教育扶贫。

3. 调动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当前农村贫困人口参与高等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较低,主动性明显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影响了高等继续教育推动“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势在必行。

一方面,充分利用村务公开栏、横幅海报、微信公众号等多维度手段,大力宣传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尤其是通过教育技能培训,进而使掌握技能的脱贫致富能手,为贫困农民树立榜样,帮助贫困农民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这些思想存在会导致贫困農民消极、自卑,长期萦绕必然会加重对生活的无助感、无望感。要让农民自身树立教育脱贫的信心,调动他们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另一方面,教育技能培训的开展应充分把握农民自身需要,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手段,提高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提升贫困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外在动力。

4. 因人因地而异,开展精准培训

第一,培训对象要精准。发挥好高等继续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教育培训功能作用,应精准瞄准和锁定培训对象。首先,对培训对象的教育水平、生产情况、实际需求进行较为清晰地摸底,建立培训对象选拔制度,避免为了培训而培训的情况发生,确保培训效果。其次,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贫困地区的培训对象主要是指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8]高等继续教育开展教育技能培训,应瞄准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对象的精准选择,精准识别,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需求开展精准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技能培训针对性,助力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

第二,培训目标要精准。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战略大背景下,高等继续教育开展教育培训,培训对象既有传统农业从事者也有现代农业从事者,二者的侧重点截然不同,有的是思维观念的长期固化,“等靠要”的思想占据上风,有的是无一技之长,缺乏技能支撑,因此培训目标应进一步明确,有所区分。例如年轻劳动力侧重新技能培训,年龄偏大的劳动力侧重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教育水平较高的可开展旅游、餐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教育水平较低的可开展农产品养殖、种植等方面的培训。此外,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归为在家务农人员和外出打工人员两类。针对在家务农人员,在种植、养殖、林业等方面给予职业技术培训;而对于外出务农人员,则要根据其所从事的行业,对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技能培训。

第三,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要精准。一般而言,合理的培训内容有助于激发受训对象的学习热情,创新培训方式可以保证学习效果。按照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提升“精准培训”实效,助力精准扶贫。因此,在开展高等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一方面在培训内容方面要精准。高校组织专业教师和专业部门充分调研,掌握贫困户培训需求,明确需求层次,设置相应培训项目。例如:开展农业相关政策方面的培训,开展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开展农业经营等方面的培训等,保证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把对“农民最需要、农民最想学、农民学得快、见效也快”的技能教给农民。[9]另一方面,敢于打破传统模式,创新培训方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传统授课模式之外,积极探索网上培训,针对农民的现实情况和特点,利用互联网开发农民易懂、易学、易会的网络课程、微课,贫困人员利用工余时间,手机上网学习实用技能,要比集中起来培训来得容易。既简便易行,又可规避工学矛盾,解决农民遇到的问题。

第四,培训管理要精准。教学管理将是影响高等继续教育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参与高等继续教育的人员不同于全日制学员,文化程度、社会经验等方面均有所差别。如果管理到位,做到合理化、人性化,精准培训的效果会大大提高,更受欢迎;反之,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培训管理要坚持服务人性化、管理精细化的原则,既要严格,又要灵活。加强培训人员的日常考核,同时根据成人学员特点实行动态管理,并在培训结束后,有效评估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努力使培训工作做到精益求精。[10]

考虑成年人的学习特点,要按照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例如:理论知识类的可采用笔试,技能操作类的可采用现场操作等。

此外,设置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使得受训者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切实保证培训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新浪網.统计局: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共计1660万人[EB/OL].[2019-04-15].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19-02-15/doc-ihrfqzka6051150.shtml.

[2]李期.以“精准培训”推进“精准扶贫”:高校在教育扶贫中应担当的责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19—123.

[3]李俊杰,李晓鹏.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案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79—84.

[4]刘超,王龙.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贫困地区成人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3):152—154.

[5]程清.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参与的意义、角色与作用路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8):55—56.

[6]代蕊华,于璇.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7):9—15.

[7]钟慧笑.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J].中国民族教育,2016(5):22—24.

[8]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R].2011.

[9]范荟.精准扶贫视阈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分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3):97—100.

[10]程华东,刘堃.高校教育扶贫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学版,2017(3):17—22.

【Abstract】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Higher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poor rural areas is an effective breakthrough for educ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higher continuing educ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Higher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to make full use of its functions in terms of innovating training contents, providing effective guarantee,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and focus on promoting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argeted skills training”.

【Key words】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higher continuing educatio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编辑/樊霄鹏)

猜你喜欢

教育发展精准扶贫
大数据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路径研究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对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透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谈中英中学教育差异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试论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